當代世界詩抄
花蓮縣文化局出版(2010年12月)
收錄
32
國
69 家
333
首詩作,厚
464 頁
目
錄
〈瑞典篇〉
014
埃斯普馬克(Kjell
Espmark)
已上網!
焚書/西安兵馬俑/語言死亡的時候……/加勒比海四重奏
023
特朗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omer)
已上網!
快板/致邊境後面的友人/回信/火之書/一九七九年三月
黑色明信片/詩三節/回家
029
史特蘭白(Ingela
Strandberg)
死亡/下一回/佛陀/共享
〈丹麥篇〉
034
克里斯坦森(Inger
Christensen)
已上網!
像藍灰色的海洋一般/低語的草的腳步/文本.外延
我僵死碎裂的軀體為何物?/憂傷/蝴蝶谷
〈冰島篇〉
041
狄妲(Didda)
冰島/貓祕
044
布拉奇(Steinar
Bragi)
已上網!
娃娃屋的冬天/地獄/滑雪旅館
〈荷蘭篇〉
048 諾特布姆(Cees
Nooteboom)
芭蕉之一/芭蕉之二/芭蕉之三/芭蕉之四
席樂修斯之夢/尾部 /郵件
055
歐騰(Willem
Jan Otten)
泥濘窪地/萬靈節/詩人跳水/時光之掠奪
058
林德納(Erik
Lindner)
已上網!
窗戶生出縫隙/你唇間有血/致冷漠/烏克運河
詩 /當我不再離開我的語字
〈比利時篇〉
065
克勞斯(Hugo
Claus)
已上網!
一婦人12/欄柵後/家庭/馬席雅斯/母親/圖倫男子/火雞
在法蘭德斯田野/生殖女神與動物:1/襲擊/即便現在
〈法國篇〉
082 博納富瓦(Yves
Bonnefoy)
不完美是顛峰/什麼語字在我身邊迸出……/又是夏天
085
勒.克萊喬(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
已上網!
雲住寺,秋雨
〈德國篇〉
090
葛瑞夫(Dieter
M. Gräf)
已上網!
20.10.92╱傾聽/三餐/無盡的小徑/明亮
雜種,在家。默達克附近的田地/鳥如莎麗服似的/凌亂之美
〈波蘭篇〉
095
米華殊(Czeslaw
Milosz)
已上網!
相逢/獻詞/忠告/禮物/一個可憐的基督徒看猶太區
歌世界末日/在我們的土地/告解
107
魯澤維契(Tadeusz
Rozewicz)
一首現代情詩的草稿
110
赫伯特(Zbigniew
Herbert)
扶椅/靈魂的衛生學/不做天使/木頭骰子/舌頭
玫瑰色耳朵/達瑪司特司如是說/鈕扣
118
札格耶夫斯基(Adam
Zagajewski)
我的姑媽們/別離/自畫像
〈斯洛伐克篇〉
122
梭羅楚克(Martin
Solotruk)
已上網!
如果不踮起腳尖要如何在太陽底下撐下去?
然而在清新的戶外,在放下家務前/壞脾氣的笑話
〈羅馬尼亞篇〉
127 伊莎諾絲(Magda
Isanos)
杏樹/我不後悔
129
卡香(Nina
Cassian)
已上網!
思春期/然後/年輕的吸血鬼/吻/記得/歌唱與吠叫
〈克羅埃西亞篇〉
135
米赫歷奇(Slavko
Mihalic)
已上網!
蛻變/戀人們的逃逸/放逐者的歸來
浪之閃耀/月光下/最後的情話
〈拉脫維亞篇〉
141 貝塞維卡(Vizma
Belšvica)
寧為根/楓之華/別太自信/秋天的蛛網/小丑的葬禮/與貓對望
147
卡克萊斯(Maris
Caklais)
把栗樹燒起來/服喪的女人/孩子/把你的刀子給我/七月的夜
〈立陶宛篇〉
152 娃齊奈特(Judita
Vaičiūnaitė)
養有鴿子的咖啡屋/那間白屋/波提且利/博物館街
〈俄國篇〉
156 葉夫圖申柯(Yevgeny
Yevtushenko)
人民/教授/我的愛人終將來到/秋天/失落
165
布洛斯基(Joseph
Brodsky)
上帝/傍晚/輓歌邊緣/愛情/北波羅的海
171
無名氏
我將離開/跳下
〈南非篇〉
174 布魯斯特(Dennis
Brutus)
夜歌:城市/寒冷/給瑪莎的信/給南非的詩
181
庫內內(Mazisi
Kunena)
六月二十六日所思/當我的詩迷失了/諾錫斯威
184
賽龐拉(Sipho
Sepamla)
啊!文明/和桃樹交談/時代的英雄
188
布瑞騰巴哈(Breyten
Breytenbach)
睡吧我的小寶貝/反抗者的證言
〈伊拉克篇〉
193 阿爾巴雅提(Abdul
Wahab Al-Bayati)
牆/難民們問起為何我們被放逐/側寫一位愛大熊星座的人
197
阿爾海達里(Buland
Al-Haidari)
死證人/對話/我向你們致歉
202
狄克蓀(Zubur
Dixon)
序曲/玫瑰之夜的對話/水上的雙手
205
馬地(Sami
Mahdi)
細節/遺產/幻想的世界/錯誤
208
阿爾阿札威〈Fadhil
Al-Azzawi)
已上網!
一場在車站放映的電影/謊言之書/獅子和使徒/沙的回憶/自挫詩
215
博勒斯(Sargon
Boulus)
打火機/父親的夢/圍攻
220
蜜凱爾(Dunya
Mikhail)
已上網!
珠寶/裝骨頭的袋子/鞋匠/戰爭孜孜不倦
227
哈笛(Choman
Hardi)
已上網!
我父親的書籍/我母親的廚房/我的國家/我的子女
〈巴勒斯坦篇〉
232 札雅德(Tawfiq
Zayyad)
傳話/在他們的坦克車來之前/他們知道/沙爾曼
235
阿爾卡興(Samih
al-Qasim)
拉法的女孩
237
札克唐〈Ghassan
Zaqtan)
已上網!
黑暗/狼群/嚮導/枕頭
〈敘利亞篇〉
242 阿都尼斯(Adonis)
絕望的邊界/你別無選擇/城市/火樹/二十世紀的鏡子
秋天的鏡子/叫拜樓/侵略/鳥/風景/胸膛/太陽/全知
鏡子/眼淚/散步/玫瑰/渴/譬喻/太陽/ 熄滅的燈/節奏
月亮/抗命/里爾克/波特萊爾/ 阿都尼斯/詩人/詩人們
〈以色列篇〉
253
歐爾(Amir
Or)
已上網!
語言說/有些人說/令人迷惑的愛/墓誌銘
〈土耳其篇〉
258
塞拉爾(Metin
Celâl)
已上網!
三十歲/因襲者/嗯,對不起/死亡是我的名字
263
阿爾坎(Tozan
Alkan)
遺失的鈕扣/賣藝者/夢幻啤酒屋/給我兒子的故事
〈泰國篇〉
267
瑙瓦拉.蓬拍汶(Naowarat
Pongpaiboon)
已上網!
別讓水面起漣漪/寒山/輕輕一動/蝸牛之路/曼谷/白松鼠
〈越南篇〉
276 友請(Hữu
Thỉnh)
當人的一瞬間/遼闊/不完美/問/雜感/
一
句話/肩膀上的歲月/送你的這朵花/海邊詩/冬之書
284
盧銀筍(Lò
Ngân Sủn)
美人/站在你面前
〈馬來西亞篇〉
286
林天英(Lim
Swee Tin)
已上網!
回憶/珍珠詩/關於蜜拉/歷史/笛子與老者/藝匠/刀子
〈日本篇〉
292
吉增剛造(Yoshimasu
Gozo)
已上網!
清晨的瘋狂/燃燒/空中古堡/女河神之歌/石狩之褥墊
305
平田俊子(Hirata
Toshiko)
已上網!
沒有手臂的男人/兔子/梵谷「臥室」之我見/照相機/麗日
寶物/我悲哀——四川大地震之後/人.人/富士山
325
蜂飼耳(Hachikai
Mimi)
已上網!
隨時潮濕的陣地/鹿之女/吃者被吃掉的夜晚/是蒙古人種喲
根之國/告白/魚心/示威/買種子/聚居/花蓮港,花蓮
〈韓國篇〉
346 高銀(Ko
Un)
微笑/回聲/見山是山/1992年4月15日/1992年4月16日
1992年4月17日/1992年4月18日/平剛/家書
〈馬丁尼克篇〉
352 賽色爾(Aimé
Césaire)
回到我的祖國/雨的藍調/輪子/鳥/花粉旅行護照上待填的空格
〈聖露西亞篇〉
357
瓦科特(Derek
Walcott)
已上網!
非洲遠呼/西班牙港花園之夜/力量
火山/新世界/終點/仲夏︰27
〈巴貝多篇〉
368 布萊斯懷特(Kamau
Brathwaite)
約翰.柯川/藍調/港口
〈加拿大篇〉
375 艾特伍德(Margaret
Atwood)
在魁北克上岸/交談/在你自己體內飛翔/「睡」字的變奏
日漸老去的女詩人坐在陽台上/日漸老去的女詩人翻閱小型雜誌
〈美國篇〉
383 列薇托芙(Denise
Levertov)
給蛇/生存/給讀者
386
薩克絲頓(Anne
Sexton)
墮胎/我們/你們全都知道另一個女人的故事
391
芮奇(Adrienne
Rich)
未來的移民們請注意/加百利
393
史耐德〈Gary
Snyder)
已上網!
味覺之歌/乳房
399
施家彰〈Arthur
Sze)
已上網!
以客為尊/上了黑釉且以白扇貝為邊飾的有圓耳的碗
大白鯊/線鑽/牛頭點/地光
420
蔚雅風(Afaa
Weaver)
已上網!
我的愛人的魔力/收音機年代/自我
424
莫朵(Carol
Moldaw)
已上網!
接著輪到我了/父系
426
凌靜怡〈Andrea
Lingenfelter)
冰綠/刀痕/遺忘/主觀的幾何學/倒轉
〈英國篇〉
432
品特(Harold
Pinter)
已上網!
會面/餐廳/午餐後/腹語學家/留言/癌細胞
美式足球——波斯灣戰爭省思/民主/上帝保佑美國
441
達菲(Carol
Ann Duffy)
伊卡勒斯太太/達爾文太太/安.海瑟薇/李伯太太
〈紐西蘭篇〉
446
查曼(Janet
Charman) 已上網!
「能者,教書」/茶心/晚宴
451
後記:甜蜜的辛
苦──譯詩雜記
/陳黎
464 陳黎.張芬齡譯著書目
甜蜜的辛苦
譯詩雜記
陳 黎
翻譯對我而言,是閱讀與創作兩者的替代。我並不是很積極的閱讀者,為了要翻譯——或者為了要找一些東西來翻譯——逼使我必須稍微廣泛或專注地閱讀一些東西,這讓不怎麼用功的我有機會用功一下。我也不是很積極的創作者,並且常常覺得江郎才盡或者不知道要寫什麼,翻譯別人的東西給了我一些補償與刺激——在翻譯時,你錯以為那是自己的作品,所以江郎才盡的你覺得自己又在創作;在翻譯的過程或翻譯完成後,你無可避免地因對別人作品較專注地接近,獲得一些創作上的啟發或動力,這讓不知道要寫什麼的你有機會再寫一些東西。
我與張芬齡在師大英語系就讀期間(1972-76),因為對現代詩的興趣,時常在一起閱讀或搜尋中外現代詩資料。畢業後,對詩的熱情有增無減,乃思藉著翻譯較有系統地閱讀些東西。1977-79年,我服預官役於空軍,擔任英語教官,頗多空閒時間,張芬齡則於1978-80年就讀於台大外文研究所——這段期間是我們有計劃譯介外國現代詩的開始。我們先從英國「運動派」(The Movement) 詩人著手,翻譯了拉金 (Philip Larkin),休斯(Ted Hughes),以及休斯的另一半——美國女詩人普拉絲(Sylvia Plath)的詩作。在當時的台灣,要獲得一些比較新的資訊似乎並不易,不像現在有多樣進口西書管道,甚至只要上網訂購,足不出戶,東西就寄到你家。1978年前後,我們在中山北路的書店找到了一本翻版的普拉絲小說《鐘瓶》(The Bell Jar),又於牯嶺街舊書攤買到一本原版精裝的普拉絲詩集《精靈》(Ariel),帶給我們蠻多閱讀的樂趣。後來以張芬齡之名在《中外文學》月刊1979年2月號、3 月號發表了〈雪維亞.普拉絲其人其詩〉,介紹了這位名震大西洋兩岸、只活了三十歲的天才女詩人。她和休斯兩人可說是英語現代詩壇的金童玉女,然而她的自殺身亡,她與休斯間的恩恩怨怨,更成為二十世紀文壇持久不衰的熱門話題。
張芬齡1978年信中的一段話可以略見當時台灣學府內資訊之不足︰「上個星期為了寫 Plath,我到師大圖書館去,什麼也沒找到,那裡的書太舊了。找了半天,只找到一句話和她有關︰『英國評論家把 Robert Lowell和……以及 Sylvia Plath 列入 confessional poets』,而這些都早已知道。」在沒有什麼註解、評論可以參考的情況下譯介現代或當代詩,對能力有限的我們實在是一件苦中作樂之事。翻譯這些英語詩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因為具體接近幾位極優秀詩人的作品,而對一位創作者可能有的深度與強度略有體會。這些東西後來收錄在張芬齡《現代詩啟示錄》(書林出版公司 ,1992)一書輯二的「英美現代詩譯介」裡,包括我們譯的六十四首拉金、休斯、普拉絲以及後來獲得諾貝爾獎的 奚尼 (Seamus Heaney) 的詩作,還有四篇評介他們的文字。書林版此書已絕版,2000年前後我們在電腦上重新編排、修訂了這四位詩人的譯作,增加了七首新譯,得詩七十一首,厚兩百餘頁,定名為《四個英語現代詩人》,希望有一天能重印出來。
同樣在1978年,我買到了幾本引我進入拉丁美洲文學殿堂的書籍,包括兩本拉丁美洲文學史,企鵝版 (Penguin Books) 西班牙語、英語對照的《拉丁美洲詩選》、《聶魯達詩選》、《瓦烈赫詩選》,新導向版 (New Directions) 西英對照的聶魯達《地上的居住》、兩本帕斯詩集,以及一本紐約 Schocken Books 出版,Stanley Burnshaw 編選的奇妙秘笈《詩自身》( The Poem Itself ) ——此書雖非拉丁美洲詩專論,但它所收錄、賞析的 45位法、德、義、葡、西語現代詩人150首詩作中,卻有多首拉丁美洲詩名作。這些書有些購自國內,有些則託張芬齡在美國的姊姊購得。
我們對拉丁美洲文學產生興趣,是因為修第二外國語時選了西班牙語,而選西班牙語,則因為選課當天我們都較晚到校,法語、德語皆已額滿,只能選西班牙語。當時我們西班牙語雖學得不怎麼樣,但覺得西班牙語一堆aaoo,唸起來甚為好聽,所以很想找西班牙語詩來唸。買到的書既多是西英對照,理解起來似乎也不算太難。1978-79年間,我計劃編譯一本《拉丁美洲現代詩選》,並即刻動手翻譯。上大學時讀余光中先生譯的《英美現代詩選》,覺得受益匪淺,心想如能仿效為之,應是不錯之事。服役期間,我在筆記簿上拉拉雜雜翻了一堆,加上張芬齡的配合,很快地就略具規模。我當時的想法︰像瓦烈赫(Vallejo)、聶魯達(Neruda)、帕斯(Paz)這樣的大詩人,一定都要翻個幾十首,並有長文介紹。1979年夏我退役,回到花蓮,與張芬齡結婚。11月在《民眾日報》副刊發表〈地上的戀歌︰智利大詩人聶魯達評介〉與〈聶魯達詩譯〉。次年又在《中外文學》上刊出所譯的聶魯達《一般之歌》中的名篇〈馬祖匹祖高地〉(長四百餘行),並將譯好的拉丁美洲現代詩陸續發表於《台灣文藝》、《幼獅文藝》等刊物。1981年在《中外文學》發表〈墨西哥詩人奧他維奧.帕斯評介〉及〈詩選譯〉。1982年在《中外文學》發表祕魯詩人〈瓦烈赫詩選〉及〈論瓦烈赫的詩〉。一邊翻譯,一邊又增購多本拉丁美洲文學選集或個集,豐富我們的材料,計劃中的《拉丁美洲現代詩選》已大致完工,但由於未能找到出版者,只能暫時剪貼、影印成冊(啊,那個沒有電腦的年代!),分送知己好友。整本《拉丁美洲現代詩選》一直到 1989年才因張芬齡姊姊昔日台大外文系同窗蘇正隆的支持,由書林出版公司印行。全書收八個國家、二十九位詩人近兩百首詩作,厚六百四十餘頁。這之前,由於遠景出版社欲出一套「諾貝爾文學獎全集」,我們乃選譯了一卷《聶魯達詩集》相助(收於其諾貝爾文學獎全集之45),於1981年出版。另外我們又譯了兩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智利密絲特拉兒(Mistral)的《密絲特拉兒詩集》(收於諾貝爾文學獎全集之27),以及德國猶太裔沙克絲(Sachs)的詩劇《伊萊》和《沙克絲詩集》(收於諾貝爾文學獎全集之41),於1983年出版。
你們將會問︰你的詩為什麼不告訴我們這種感動驅策我們著手翻譯聶魯達的詩,後來發現別人也從我們的翻譯中讀到了感動,遂使我們更甘心持續翻譯聶魯達。作為一個創作者,我的詩語言和詩觀念顯然受到我翻譯聶魯達此一經驗的影響。但我不敢確定——以中文為工具的我的詩語言,是受到聶魯達詩的影響,還是受到我翻譯出來的聶魯達詩的影響?我的某些詩的構成手法和概念的確源自聶魯達。1980 年我以描述礦場災變的〈最後的王木七〉獲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之前一年,我翻譯了聶魯達的〈馬祖匹祖高地〉,詩中那種死亡與再生、壓迫與升起,以及詩人應該為受苦者說話的意念深植於我心中。聶魯達在此詩中彷彿連禱文般堆疊了七十二個名詞片語,啟發我在〈最後的王木七〉中大膽並置了三十六個「去除了動詞的名相」。我在後來的〈太魯閣.一九八九〉一詩以「大量表列」手法列舉了四十八個泰雅族語地名,在〈島嶼飛行〉一詩中列舉了九十五個台灣山名,都是聶魯達技法的衍化,只是源頭也許可以指向另一首《地上的居住》裡的詩〈西班牙什麼樣子〉( "Como era Espana" )——聶魯達在此詩前四節描述他如何深愛著西班牙頑強的土地、卑微的人民,後六節則一口氣列出五十二個西班牙鄉鎮的名字(聶魯達此類表列技法,相對地,可能受到智利前輩詩人烏依多博 [Vicente Huidobro,1893-1948] 的影響,烏依多博在他1931年出版的前衛史詩《阿爾塔索》[Altazor] 裡長六百多行的〈第五詩篇〉[“Canto V”] 中,曾堆疊了190個 [190行] 以 Molino [磨坊] 開始的名詞片語)。我沒有譯聶魯達此詩,或許覺得其並非全然成功之作。知名的聶魯達英譯者貝利特 (Ben Belitt),在譯此詩時卻只取其前四節,而把我覺得印象深刻的後面六節地名全數刪掉。 1997年我們把先前出版的四十首聶魯達譯詩,修訂、擴增為六十首的《聶魯達詩精選集》,交桂冠圖書公司於次年出版。在修訂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詩在初譯時因為跟隨英譯,與西班牙語原作稍有出入。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竭盡所能,翻查西班牙語字典,對照原作,逐行校訂。出版後,有次受邀在台北和平東路巷子裡新開設的「聶魯達咖啡館」談聶魯達,結束後一位任教於淡江大學西班牙語系的先生起來發言,他說他曾經比對《聶魯達詩精選集》裡我們譯的幾首聶魯達「愛的十四行詩」,覺得譯得相當精準,且忠於原文。他的一席話給我很大的鼓勵,使我們膽敢把聶魯達《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整本譯出,於1999年由九歌出版公司出版。
夢或者樹葉,不告訴我們
你家鄉偉大的火山?
請來看街上的血吧!
請來看
街上的血,
請來看街上的
血!
其後,我們又賡續前功,把聶魯達晚年所作、死後出版的可愛的小詩集《疑問集》全部譯完。這本書收集了三百一十三個追索造物之謎的疑問,分成七十四首,每首都是小小「天問」。暮年的聶魯達,面對死亡,思索人生,不時突發奇想,展現未泯的童心。這本詩集可視為詩人臨終前對生命的巡禮。聶魯達拋下三百多個未附解答的疑問,逗引讀者進入迷宮似的生命版圖,歡喜地迷途,謙卑地尋找出口。
我們是翻譯了幾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詩。有些(像聶魯達等)是在得獎後,有些(像帕斯等)在得獎前。1980年10月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之夜,我接獲中國時報副刊編輯的電話,問我是否聽過米華殊(Milosz)之名或讀過他的詩。我說有,我有他英譯的一本《波蘭戰後詩選》,裡面就有他自己的詩。他是在美國的波蘭人,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他們問我可不可以幫時報譯他的詩,因為整個晚上他們打電話到海內外各地,沒有找到識得這位新科諾貝爾獎得主的華人。當時已過九點,他們要我即刻翻譯——當年並無傳真機,也無電腦,且已過了副刊截稿排版時間。我很快地譯了一首米華殊的〈獻詞〉,在電話一端一字一字唸給他們,他們請人另用毛筆寫下製版,第二天見報。這是當天台灣各報唯一刊出的米華殊詩。之後,我又譯了多首。大約從這年,中時、聯合兩報開始了諾貝爾文學獎爭奪戰。 我們自然非每役必與,但也曾為多位得獎者衝鋒陷陣或預埋地雷過——1987年的布洛斯基(Brodsky),1990年的帕斯,1991年的葛蒂瑪(Gordimer),1992年的瓦科特(Walcott),1995年的奚尼,1996年的辛波絲卡(Szymborska),1999年的葛拉斯(Grass)。這些譯作有些收在我們的《四方的聲音:閱讀現代•當代世界文學》裡(此書1993年由花蓮文化中心出版,在「輯二」部分,我們譯了俄國、波蘭、拉脫維亞、立陶宛、南非、伊拉克、馬丁尼克、聖露西亞等八國 18家 78首詩作),有些則單獨集結成冊,包括《帕斯詩選》( 書林,1991)和《辛波絲卡詩選》(桂冠,1998)。不管別人怎麼看諾貝爾獎,我喜歡它——它讓以有涯之生泅游於無涯文學之海的我們,每隔一段距離就遇有一座照明的燈塔。我們在孤寂的迷宮玩知識的捉迷藏,久久不得出口,諾貝爾獎這樣子的世界大獎的定時開獎,支撐了我們在迷宮裡摸索的耐性和衝勁。或問︰英語系畢業的你們如何翻譯這七嘴八舌的萬國詩作?回答是︰透過英文譯作,再輔以各國字典,對照原作(如果原作在焉),再輔以身為創作者或翻譯者之本能。這也是一種捉迷藏,可喜的是,這些東西南北老鼠都自有其投懷送抱、被中文貓捉住之道。我說過,捉住的是精神,是感動。 多年來,透過原版唱片聆賞西洋古典音樂(特別是歌劇和藝術歌曲)的經驗,對我的翻譯也頗有幫助。這些唱片都附有歌詞原文和兩三種譯文。聆聽時,可一邊逐字對照歌者所唱原文,一邊瞄向譯文掠取其意。反覆為之,體會尤深。這樣的訓練,讓我不怕透過翻譯再翻譯——或者說,透過翻譯追索詩人本意。 翻譯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的詩就是頗愉快之經驗。 我覺得跟她似乎有某種緣分。最早見到她的詩是在米華殊那本1965年初版的《波蘭戰後詩選》裡。米華殊選錄了她的一首詩,說她的詩「機智,大膽,多彩多姿,但往往太喜歡使用曲喻」。他認為這是她的優點,也是缺點。(我自己似乎就是追求「機智,大膽,多彩多姿,但往往太喜歡使用曲喻」的寫詩者。)米華殊在 1983年三版時修正了對辛波絲卡的看法,承認前見有偏,增收其詩為八首。 我買的第一本辛波絲卡詩選是 1981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的《聲音,情感,思想》——有她七十首詩作英譯,並附波蘭原文。1994年4月我「寫」了一首詩〈回家——跟隨 Szymborska〉(收在我的詩集《島嶼邊緣》)︰他回家。一語不發。
面對他的牆壁,面對他的
除濕機。顯然,他碰上了
不愉快的事情——不愉快,
在白日生活的某一點,並且
不想把它帶回家。
他和衣躺下,背對隔室妻女的
談話。黑暗像一條毯子
蒙住他的頭。
他四十上下。經歷過一些世事
得過一些聲名。但此刻
他更像一個期待回到母體的
逃亡者。明天他還要到學院
演講夢以及現實。但此刻
他蜷曲夜中,熟睡如嬰兒。
這首詩幾乎是辛波絲卡1972年 “Powroty”(〈回家〉)一詩的中文翻版。我當時正遭遇某些困境,心緒頗亂,湊巧再度翻閱她的詩集,讀到此詩第一句「他回家,一語不發」,大驚,覺得她居然把我心中的話寫了出來。到中間「他四十上下」一句更覺奇妙,因為當時的我正是四十歲,我覺得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在斯時斯刻讓她詩中的生命和我的生命相契合,於是我大膽、不覺羞恥地「半譯半寫」了這首〈回家〉。1996年10月,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前夕,我一直在讀她的詩、譯她的詩,預感她會得獎。果然成真。遂尋購她其他詩集,持續譯之,並上網抓取資料,終成一本含五十首中文譯詩的《辛波絲卡詩選》。裡頭,我們也「譯」了〈回家〉一詩︰
他回家。一語不發。她的詩比我的少四行,但顯然「偉大」許多——我的似乎太「寫實」。但我不覺得我的詩是她的詩的翻譯,因為我「翻譯」的是我自己生命的感受,或感動。透過她的詩,我們也許殊途同歸,在迷宮中相遇。 2000年,我們編選、翻譯了一本名為《世界情詩名作100首》的書。所選的詩從古典到現代,有希臘、羅馬詩,有韓國的「時調」、日本的「短歌」,有波斯、阿拉伯詩人,有義大利、法國、英國的十四行詩,有我喜愛的幾位二十世紀俄語或西班牙語詩人……。這次,我們試著在一些譯詩中適當呼應原詩的格律,以增加趣味。但如果因為形式而錯失內容的精準,我們寧以自由詩的形式再現原意,再現我們的感動。我們譯過一些日本俳句、短歌,覺得循其 5-7-5 十七音節(俳句)及 5-7-5-7-7 三十一音節(短歌)形式,翻成三行與五行的自由詩,似乎是不錯的方式;如果硬要湊成 5-7-5 十七個字、5-7-5-7-7 三十一個字,或者以西方的雙行體(couplet)譯俳句、以中國四行的七言詩體譯短歌,則恐有僵硬難化或削足適履之弊。梁實秋先生翻譯的莎士比亞,某些人認為不夠雅,但我覺得只要做到信、達,原詩張力在焉,雅自然在其中。只要你有足夠能力不讓文字變陳腐,「直譯」也是很好的方式。我不反對龐德(Ezra Pound)式的「活譯」或「曲譯」。而我傾向直譯。翻譯者扮演著多重角色:譯者,讀者,詮釋者;鏡子,橋樑,旅遊指南。但翻譯者不該是企圖美化或改變原作面貌的美容師兼造型師,他該盡量保留原作精神,不加油添醋,不妄加粉飾,不稀釋,不濃縮,讓作品本身去為自己發言,譯者不宜多嘴干預。2005年,從中學教職退休的我們又編選、翻譯了一本《致羞怯的情人:四百年英語情詩名作選》,收錄了 38 位詩人 91 首詩作,每位詩人之後並附兩頁譯註,概述其生平背景與寫作風格,深入淺出詮釋每首譯詩。同年,花蓮縣文化局出版了兩冊「陳黎.張芬齡譯詩集」:其一為《四個英語現代詩人:拉金,休斯,普拉絲,奚尼》;其二為《拉丁美洲詩雙璧》,包含了《帕斯詩選》與聶魯達《疑問集》。2006年,我們為天下遠見出版公司譯了一本頗好玩的美國童詩桂冠詩人傑克.普瑞拉特斯基(Jack Prelutsky)的童詩集《下雨下豬下麵條》(It's Raining Pigs and Noodles)。2009年,將聶魯達二十歲的情詩經典《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譯完,連同其《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以《聶魯達雙情詩》之名出版。
顯然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
他和衣躺下。
把頭蒙在毯子底下。
雙膝蜷縮。
他四十上下,但此刻不是。
他活著——卻彷彿回到深達七層的
母親腹中,回到護衛他的黑暗。
明天他有場演講,談總星系
太空航行學中的體內平衡。
而現在他蜷著身子,睡著了。
我與張芬齡合作的方式,大致上是看過詩作後,先由一人主譯,另一人過目後提出異議,再討論修改之;翻譯途中若遇瓶頸,有時會採接力方式,由另一人登場突圍。也有各自譯成,再交對方審閱者。我們長期在相同環境下接觸詩、文學,對文字的感覺大抵接近,合譯時不致有雞同鴨講之虞。但沒有哪兩個人是一樣的,所以這裡頭還是有許多互補的空間。張芬齡寫過不少詩評論(包括對我作品的評論),也曾英譯拙詩成 Intimate Letters: Selected Poems of Chen Li(書林,1997)一書,理解、分析、組織能力皆不弱,對我們的譯事有定音之功。我則不時利用創作者的直覺,在定稿階段偵查缺失,抓捕漏網的詩意。
翻譯像捕蝶,企圖為讀者抓住飛舞的蝴蝶,好讓其一窺全貌。然而當他釘死蝴蝶時,他呈現出來的只是僵硬的標本,而非真正的蝴蝶。如何釘住文字蝴蝶的雙翼並且讓其仍保有生命,是翻譯者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以及努力的方向。
翻譯也是遊戲,像猜謎或拼圖遊戲。但,是有謎面而無確定謎底的猜謎——你必須自己發明答案,並且讓你的讀者信服;是割裂以後,無法也不許拼回原貌的拼圖遊戲——你必須拼出一幅既是又不是原圖的新圖。這是曖昧的遊戲,傷腦筋的樂趣,辛苦的甜蜜。
●
2010年由花蓮縣文化局出版的這本「陳黎.張芬齡譯詩集 3」《當代世界詩抄》,收錄了 32 國 69 家 333 首詩作,是我們自大學畢業前後至近年,譯介外國詩歌部份成績的呈現。所選詩人最早生者為波蘭的米華殊(1911-2004),最年輕者為冰島的布拉奇(1975-)。書中詩人有許多是來台灣參加詩歌節而得以結緣的,有些則是陳黎至國外參加詩歌節或文學活動認識的;有些詩人詩作是我們應國內報社之邀翻譯成的,包括幾位諾貝爾獎得主及熱門候選人之作。我們很高興這些作品增長了兩位譯者的視野以及生活的情趣,也讓讀詩與譯詩成為三十多年來我們樂而不疲的活動。
這些詩人來自美洲、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攤開來就是一張讓人神遊許久的世界地圖,女性、男性,黃種人、黑種人、白種人,不同的詩風,多樣的表現方式,的確讓人感覺這世界真奇妙。我們深知要旅遊世界任何一地並非易事,地球上的奔波如此,紙上的閱讀亦不例外。三十多年來,我們在不知不覺間累積出這些不同國家詩人的譯作,除了機緣,大概就是做為詩的學徒或信徒逐漸習得的一些技藝了,而其中的辛苦或幸福,如人飲水,唯親試方知其冷暖。
這 69 位出生於二十世紀,來自不同詩歌傳統的詩人們的詩風,可謂各具特色。在我們編著的《詩樂園:現代詩120首賞析》(南一,2007)一書的前言裡我們曾說:「晦澀/明朗,深奧/簡樸,為個人/為社會,為藝術/為人生……這些並非二十世紀才出現的詩學辯論,這些也絕非靜止、對立的兩極事物,有才氣的詩人們悠游其間,以各自的才情、創意,翻轉幾乎被寫盡了的詩的內容與形式,創造新的可能。」不同區域、不同國族記憶的詩人們寫出各具民族特色的作品,不同養成背景、不同生命體驗的詩人們寫出各具個人風格的作品,這正是創作的美妙,讀者的幸福。譬如,在南非詩人庫內內、賽龐拉和布瑞騰巴哈的作品中,我們讀到受壓迫者憂傷而堅毅的生命之歌,文學與政治關懷合一的詩風,以及非洲詩歌中常見的複沓、交疊的口傳文學傳統;而在馬丁尼克詩人賽色爾的作品裡,我們看到加勒比海黑人的神話與傳說和法國超現實主義,奇妙地組合成既前衛又原始,既含蓄又熾烈的黑色奧菲斯之歌。譬如,伊拉克女詩人蜜凱爾和哈笛同樣以戰爭的苦難為題材,卻詩風互異:前者採近距離觀察的視角,以銳利的筆觸寫出對戰爭的抗議與嘲諷,後者則自日常生活取材,以平實、溫和、幽微的語調述說戰亂中的人民認命卻充滿韌性的生命態度。譬如,在亞洲,我們看到越南詩人友請、盧銀筍,和馬來西亞詩人林天英,各自以纖細的情感,簡潔清朗的詩風,營造出耐人尋味的生命情境與氛圍;我們也看到日本女詩人平田俊子和蜂飼耳,以奇妙的聯想和獨特的觀點,描寫所見所聞,探索內心世界、人際關係和生命本質,打造出同樣迷人的詩的質地。東、西方文化在詩人作品裡自然地匯合了:平田俊子把荷蘭畫家梵谷的《臥室》搬進她的詩裡,荷蘭詩人諾特布姆以日本詩人芭蕉為題,說「詩人是一個幫浦站,把風景化成語字」;瑞典詩人埃斯普馬克以明朝李贄、秦朝兵馬俑為題材,追索異端思想家之心,再現古今如一的寂寞,而敘利亞詩人阿都尼斯把德語詩人里爾克、法語詩人波特萊爾和自己,一同寫成詩。我們在每位詩人作品後面附上作者與作品簡介,希望這本《當代世界詩抄》能提供讀者一趟(或數趟)知性、感性兼備的詩國自助之旅。
感謝豐富我們夢的地圖的眾詩人們。感謝花蓮縣文化局在五年前出版「陳黎.張芬齡譯詩集」[1] 與 [2] 兩集後,又出版此集。也感謝與陳黎合作翻譯書中多篇詩作的越南友人阮文馨女士,以及日本友人上田哲二博士。
二O一O年十月.花蓮
回首頁 陳 黎文學倉庫 mail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