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詩作陳黎散文陳黎譯詩陳黎研究陳黎花蓮
                                                                                                                     回首頁     

2013 太平洋詩歌節 Pacific Poetry Festival 國外詩人作品展

 

2013 太平洋詩歌節 於 11 月 8、9、10 日在 花蓮松園別館 展開,今年主題為「島嶼詩響起.地球村共鳴」,受邀參加的
詩人、學者、作家包括來自
瑞典的馬悅然(Göran Malmqvist德國的顧彬 (Wolfgang Kubin)美國的奚密(Michelle Yeh),
日本詩人蜂飼耳(
Mimi Hachikai),西班牙詩人葉汐帆(Rachid Lamarti),韓國翻譯家金尚浩(Sang-ho Kim),
北京詩人胡續冬,
廣西詩人盤妙彬、劉春,以及管管、吳晟、鄭烱明、陳育虹、陳義芝、白靈、焦桐、楊小濱、
孫梓評、
楊佳嫻、紫鵑,鍾文音,言叔夏,董恕明,吳懷晨 ,李郁錦,黃淑貞……等

蜂飼耳詩選
 




陳黎上田哲二 譯


 

目 錄

 

隨時潮濕的陣地         是蒙古人種喲         鹿之女

 

吃者被吃掉的夜晚                  告白

 

魚心         示威         買種子         聚居

 

銀河         花蓮港,花蓮

 

*花蓮の旅

(蜂飼耳 2009 太平洋詩歌節之行的回顧,刊於日本《文藝春秋》2010年1月號)

 

*詩の町•花蓮

(蜂飼耳 2010 年7 月在日本 NHK 電視台〈視點論點〉節目介紹紹花蓮及其詩人
 


    蜂飼耳(Mimi Hachikai),1974 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早稻田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主修日本上古文學), 為當今日本詩壇最受矚目的年輕女詩人之一。1999 年,出版處女詩集《隨時潮濕的陣地》(紫陽社), 於次年獲得第五屆「中原中也獎」。2005年,出版詩集《吃者被吃掉的夜晚》(思潮社), 於次年獲第 56 屆「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新人獎。2006 年,另獲「神奈川文化獎」未來獎。2007 出版詩集《掩蓋的葉》(思潮社)。2013年出版詩選集《蜂飼耳詩集》(思潮社)。另有小說《紅水晶》、《轉身》,散文集《孔雀羽毛的眼在看著》、《秘密的行為》、《空席日誌》,以及童話和繪本等。。 另有小說《紅水晶》(講談社)、《轉身》(集英社),散文集《孔雀羽毛的眼在看著》(白水社)、 《秘密的行為》(每日新聞社),以及童話和繪本等。現於早稻田大學教授文學課程, 詩、散文、小說、兒童文學、書評各文類創作不輟,可說是全方位的寫作者。自2009 年以來,多次受邀參加太平洋詩歌節 。

    一如她獨特的筆名讓人產生奇妙的聯想,她的詩作充滿了感官(觸覺、聽覺、味覺……)經驗,揭示許多被隱藏了的生物間的關聯。蜂飼耳是擅長偽裝的表演者,不時地在詩作中展現出令人驚喜的創意,獨特的觀照角度與切入觀點,超現實的想像趣味,真實與虛幻交織而成的迷人的詩的質地。小我和群體的關係,生命的陰鬱本質,內心世界的探索,幽微的人際(乃至於人與動、植物界間的)關係,是她詩作中經常隱射的子題。

    〈鹿之女〉,詩人透過想像,進入鹿身的內在,賦予死亡新的意涵,新的美感。生命的盡頭未必是可怖的死亡,它可能是「水蜜之汗連結於地下」,是另一個「新天地」,藉由這樣的思考,詩人將死亡和生命產生微妙的連結。

    〈隨時潮濕的陣地〉,詩人在水邊廢棄的荒屋見證大自然強韌的生命力,即便不見人煙,塵灰蛛網滿佈,山泉依然「活著」,水芹沿溪生長 ,斑駁的牆面形塑出「聖像」的痕跡,荒屋竟然變成了「一株植物」,詩人彷彿聽到掉落地面的樂譜斷片發出彩色的音符。乾枯的廢屋「隨時潮濕」,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奇異的恩典。

    〈吃者被吃掉的夜晚〉一詩,蜂飼耳引用 了鮭魚洄游的日本民間傳說, 但在描繪鮭魚歷經重重險阻回歸原生的溪流產卵的悲壯之外, 她似乎更著重於營造某種神秘、靜謐的氛圍,有意帶領讀者屏氣凝神去思索鮭魚繁衍後代的死亡之旅。在寂靜的夜晚,一場生命的結束與肇始儀式在溪河裡同步進行,無聲無息,卻生生不息

    在〈告白〉一詩,蜂飼耳虛擬生命誕生的情境,讓讀者聯想到孕婦產子或母雞產卵。嬰兒或卵蛋是生命延續的象徵,是摻雜甜蜜負擔的生之喜悅。彷彿有五萬年歷史的「雙唇的味道」是自宇宙之泉汨汨流瀉出的新生氣味。生命或生活風景不斷被更新(「不斷被重繪的天空」),大自然萬古常新,人與自然萬物息息相扣。「你究竟是誰?」詩人的回答似乎是:我們是週而復始運轉的宇宙風景中的一環。

    在〈魚心〉,詩人潛身水中,化身一尾魚,近距離觀察「水的內心世界」。原來我們平日看到的河水或湖水,只是水的「一張臉」;水面下暗藏著我們看不到的沉落到「水的核心」的水的情緒和情感。它仰望,它聆聽,它作夢;它對自己的侷限感到無奈(「水,厭膩了只能/碰觸映照於水面的東西」),也殷殷期望改變現狀的可能(「眼球試著停駐於天空一隅,/緩緩尋找被棄的眼皮」)。整首詩的詩行排列錯落有致,我們在讀詩時彷彿看見了水面上波動的漣漪和光影。

    〈買種子〉是一首抗拒速度的詩作。小二(或國二?)學生在閱讀講述冒險、科幻的故事書,懵懵懂懂的孩童(「不是漏看/是只看而沒什麼感覺的年紀)憧憬著有飛船、高科技的「速度的時代」(「一按鈕,人即被消滅」),但是詩人卻希望能購買並且播下「文字」的種子,回到細細品味文字風情的時代,讓文字成為象徵知識之光的向日葵,向陽歌唱。雖然這是一件有難度、急不得的事情,詩人樂觀期盼這樣的時代的來臨(「播種/不知是不是會長出/即使沒長出也不失望/再播」)。

    〈是蒙古人種喲〉一詩,乍看詩題,以為寫的是大漠民族蒙古人或蒙古人種喝酒吃肉的場景,細讀發現竟是一則食人肉事件:在獨處的中午,一個人喝光了酒,將自己的雙手放在火上烤至焦黄,然後開始啃食、咀嚼。如此另類的「肌膚之親」,詭異、可怖的悠閒情調,令人心悸的超現實畫面,或可解讀為:置身現代荒原的孤寂人類企圖剖析、了解自我的強烈渴望。整首詩所營造的影像是驚悚的,但語調卻出奇地冷靜、抽離(「很快地/肉從骨頭  靜靜/離開」),故作輕鬆的標題(「蒙古人種」或有患蒙古症、唐氏症候群的影射),不難看出詩人自我解嘲的意圖。

    在〈根之國〉一詩,詩人帶我們進入「身體深處」,回到「背脊中央」(脊椎,支撐人體的主幹)。在詩人的引領之下,我們小心前進,像唯恐迷途的旅人在林間夜路摸索入口之光。這趟險阻重重的黑暗之旅,是自我的尋根之旅,是與盤根錯節的過往道別,找回純粹的自我,覓尋未來道路的過程。

    蜂飼耳對現今生活模式的無奈與抗拒,在〈聚居〉一詩清楚表露。群居是現代人不得不然的生活模式,但是詩人在如「細胞般無間隙地排列著」的群體生活中看到其中的缺憾:人際關係的疏離(「安靜地分割」;「膽怯地愛」;「如果以無底、無誠的周密的心相互監視/言詞就會偷偷長出第二對翅膀/試著  試著產生距離」)。雖然她對「毫無疑問有我的我們」抱持懷疑的態度,但並未感到絕望,因為她發現有「一首歌」湧現人世間;這首歌或許頗難理解(「不明白的歌」),但她願意用所有感官去領會,試著唱出(「在舌之上打開」)。詩人並未告訴我們這究竟是一首什麼樣的歌,細讀整首詩,我們可合理推斷:這是一首解除藩籬、拋棄心防(「偶而  人的蛻殼掉下」)的希望之歌。

     2009 年太平洋詩歌節結束後,蜂飼耳對花蓮風土、人情之美念念不忘,回日本後寫成花蓮之旅一文《文藝春秋》雜誌發表。2010 年 6 月,再次受邀來花蓮參加「端午松園詩歌月活動」,臨行前在日本著名雜誌ユリイカEureka)月刊花蓮港,花蓮詩四首,花蓮的形象、聲音、氣味已然融入詩人 的生命中。


 


 

隨時潮濕地陣地

 

夏草的暴力圍繞著我們發現的廢屋
無人居住    我們於是躊躇不敢
入內    但門是開著的    拳頭大的縫隙
我們還是忍不住    灰塵作聲    土牆
崩落    蛛網不用說    滿佈如雪
然而    框住藍天的窗戶旁的水槽裡
 
   
水龍頭    竟然活著
   
我們試圖將之關上    它卻流不止
   
一道水柱站立
   
宛如冰柱
 

哦,原來它來自山泉!
她自屋外敲敲窗戶    對我說
後來我打開一個堅實的硬紙板箱
裡頭滿是缺了吹嘴的陶笛
他們丟下這些,到哪裡去了?
水芹    沿溪生長    人們
依舊離去
 
   
愛愛過的痕跡
    佈滿牆面    聖像一般
   
填補行將鬆脫的空隙
 

這間水邊的屋子慢慢變成了一株植物早就是
那類東西了    這樣的氣息    這樣的    氣息
(希望別踩到它)
就在那瞬間    她失察地    一腳踩上    一張
掉落地面的樂譜斷片
灰色和金色的聲音四下飛散

                                                                                                    回目錄】

 

 

 

是蒙古人種喲

小口喝
雙手
在 邊上
喝光了
   
火上
   
    烤成焦黃色
想也不想就
舉起
齒間
    很快地
肉從骨頭
    靜靜
離開

無人
在的中午
我嚼著

                                                                                                    回目錄】

 

 

 

鹿之女

 

藏身於背風處等待著:
足踝被蘆葦的波浪洗著
暖泥    倏地飛過的水黽    歪斜的雲
以鼻推無形之牆    一頭鹿
背上一口箱子星與霜掉落其上
水平的身體    一頭鹿
我進入鹿的內部鹿皮的
內部    留在那兒    且奔跑 
明日我將擇一箭擇一子彈飛行而去
咻咻的聲響轉成一支笛子
(他們稱之為打死)
(我說是抱走它)
被拖至生命之流的盡頭
水蜜之汗連結於地下    這是我的新天地
躺在生命盡頭的一個生命
背上    復甦的夏天    草的聲音
咻咻    咻咻的聲響轉成一支笛子
以此身姿我擇一箭擇一子彈奔馳而去

                                                                                                    回目錄】

 

 

 

吃者被吃掉的夜晚
 

不要發出    任何聲音    在今夜

不要讓任何東西    發出聲音

背靠背    伸長空洞的軀幹 

躺臥下來    我們沒有同寢交頸

濕潤的眼珠映照彼此    的影像

背靠背    河水聲揚起    我們側耳傾聽

什麼都不做的夜晚    不讓你做的夜晚

不要發出    任何聲音    在今宵

不要讓任何東西    發出聲音

燃燒墜落的靈魂一個接一個傾斜發光

無止盡地抗拒液體的法則    呼叫著

鱗片    剝落    黏附於    岩石的表皮

從河底伸起的東西全部被連根拔起

連根拔起的東西    被水流沖掉

小石頭顫動    追在影子後面    鰓呼吸

紅煌煌地    他們升起

獻給他們沉默的判例    毫不遲疑

聲音隱忍    被月戳刺

在裹住我們的睡衣裡

 

    如果聽了這我會死去

    這是什麼

    大助    小助    要上來囉 

 

我沒有忘記    他們會上來

同步呼吸    滑行到河床之上

水的氣味滲進鱗的深淵

自內側痛擊    就在那時

一個念頭移進中心:

取走腳的蒼白洄游全是

為了今夜    結成一體

被推至淺灘    不能    呼吸

不識者    壓在我上方

但在我下方    也有不識者想這麼說

我有話要說    然而

我只能吞下    不能聚攏的鰓

遠我而去    不斷繁殖

被填滿之後    消失

層層的動作姿勢    驚奇如
睡中
    灌進耳朵的東西

被鱗覆蓋被聲音覆蓋

河面的亮光    將一切吞光

把河灘    以及房屋    包藏起來

 

    如果聽了這我會死去

    這是    什麼

    大助    小助    要    來囉 

    不要發出    任何聲音    在今夜

    不要讓任何東西

    發出聲音  


譯註:此詩借用了日本東北地方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大助鮭魚和小助鮭魚」。陰曆十一月十五日,漁夫們通常都休工一天,
因為每年此日,巨鮭大助和小助會洄游到河上呼喊:「大助,小助,要上來囉!」一大群鮭魚伴隨而來。
村裡最有錢的富翁,認為這一天不捕魚在時間和收入上都是一大浪費,於是強迫漁夫們在這一天也要捕魚。但不管漁夫們多賣力,都捕不到魚。
當晚,一名全身銀白的老婦出現在富翁面前。她謝謝他如此辛苦,然後靜靜地走進河裡。熟悉的呼喊聲接著響起:
「大助,小助,要上來囉!」一大群鮭魚隨後出現。一聽到那呼喊,富翁便死去了。

                                                                                                    回目錄】

 

 

 

返回的背中

夜路展開

彷彿往內部深處伸去,

隨即

前面什麼也看不見

 

路的兩側
   立著粗得足以走的樹幹
一株株
    往前排列著
沒有月光
闇夜    這闇夜

草木
繁茂處其黑暗尤甚於

那淤塞
,吹不散的
趕緊扔掉不需要的東西
無言地扔

一如

 

在扭纏在一起
晝與
站著
       著    沉默
身體深
處圓圈一重重積累著
未曾
去過只知那
不受歡迎

非人
所要    該如何
 
  
沒有燈
 

就在
那樣的時候    燈突然亮起來
就在閉口
那樣的時候    燈突然亮起來
不知是什麼燈
根部的樹皮從

預告地浮起
入口
輪廓
歷歷可見

 
  
    到    現在    看到了
 

的暗示閃現在腳下深
僅僅如此
    但對你已足夠
   任憑耳朵和直覺引領而去
穿過
持續膨脹的樹幹與樹幹
到達那

深處


 

暫且停
       
的動作
出神地

棲在
這萬物俱寂
雖然她說
    她一個人去
我不敢止住她
地熱
已退去    微溫的
手指將離開
    不過
難過
因為我知道
那裡是她的入口
我自己知道
著另外一個
黑暗前進

 

返回的背中央一條
夜路展開
其深
彷彿言詞睡著
我們看著背

遠去,
在這裡
送別


                                                                                                    回目錄】

 

 

告白

我伸出雙手環抱著的
或許    是一顆頭顱。
眼睛,鼻子,微閉的嘴
等待被接納。
我心神緊張,恍惚地生下
蛋,以裙覆蓋。
雙唇的味道彷彿有五萬年了。
呼吸,雲朵,雷鳴。
不斷被重繪的天空。
你究竟
是誰?

                                                                                                    回目錄】


 

 

魚心

忘了溶解映照於上的東西,
 
水只是仰頭注視。
   
水,厭膩了只能
 
碰觸映照於水面的東西,
不斷下沉,
把一張臉留下
 

不願意將其空洞掩埋的面具,

 
如果以它為最後的盾牌,
   
睡夢在它底下將變得輕盈且多角
 
那化不了的金絲雀色的山脈,垂著
雙耳,混合為一體,在水面上喧鬧。

 

它們喧鬧不休。

 

一覺醒來,新生的景色呼吸著。

浮在水面化不了的群山,依然

 
明亮,卻逐一消匿蹤影。
   
水沉落到水的核心。
 
   
開始學會溶解之事時,
 
眼球試著停駐於天空一隅,
緩緩尋找被棄的眼皮。


                                                                                                    回目錄】

 

 

 

示威 

拒絕混合在一起的黑石與白石
而今被摻雜在四方形的庭院
還可以看見螞蟻在上頭通過
擴音器傳出的聲音
像皺巴巴的圓球飄浮過來

 

如果有人反對移動東西
是不是擔心腳會被泥濘所浸
烈日下,藤蔓植物茂生
它們當中有許多閉著嘴
拂拭空空的窗戶

 

雖說不要,卻又必要
雖已結束,卻才剛開始
 
紅花燃燒如火
城市之名陷落

 

腳步聲終於靜下來
耳朵察覺筆記本闔上之聲
黑暗在門上結露
劃清界線的行動
決定行動的行動
為眾人,而非為個人的行動
在無主的鳥巢前
斷裂的羽毛掉落

 

移動

意思被誤解了
當它在背面響起時

我擦擦手

準備前去查證


                                                                                                    回目錄】

 

 

 

買種子 

靠著柱子
年級生在看書
圓臉一邊映
頁上
繼續看
著,直到外面變暗
怎樣的冒險故事?
鳥船
  速度的
一按鈕
被消滅
不是漏看

是只
而沒什麼感覺的年紀
 

播種
不知是不是
會長出
 即使
沒長出也不失望
 
 再播
 

文字的向日葵也轉動
脖子
身體
塗著並且歌
向日葵是此城之花)
沒有
播的種
在大葉子上
   
群與惡行
在車站的台階上跌
一跤

                                                                                                    回目錄】

 

 

 

聚居

山地住不慣
悄悄地描著等高線
 
平原去生活吧
  人
往低處
測量
   靜地分割
播種
    膽怯地愛
蟲祭    黑暗的對面    複數形
確實
我的我們
如果以
、無誠的周密的心相互監視
言詞
偷偷長出第二翅膀
    試著產生距離
 

 透明的手指以拂
的速度
   
毫不隱瞞地說出人世的结
無需
用力即可看見    它是那樣透明
為了看見它
 

弄上顏色
喀噠喀噠
    聲地迴
包含無數
我的我們
有時
   底下的蘑菇更加吵
細胞
    無間隙排列
忘了
的方法
 

站在
一首不明白的歌旁    腳掌
看著
    認識
偶而
   人的蛻殼掉下
始終
保持名為「現在」的形態

毫無疑問我的我們
在不分軟
硬互相監視的人世
一首
不明白的歌    而我
        鼻領
地名逃跑了的地圖
著)
在舌之上打開


 
譯註:驅蟲祭驅趕害蟲的日本傳統儀式驅逐農作物害蟲,求來年豐收

                                                                                                    回目錄】

 

 

銀河

「若無法抹除你,我就讓自己消失。」

你的說法讓我困惑:

你我暫時都不會消失。

無論你努力與否

有一天我們會消逝 。

你一旦猶疑,

時間就流失了;

山上的石頭吐出綠色的氣息。

你無法重新來過。

此生無一事

值得你回溯。

                                                                                                    回目錄】

 

 

 

花蓮港,花蓮

觀賞花蓮「智慧學園」學生朗讀表演影片 ↓


一、狗


坐著當地的車
從車窗左邊右邊    流過去的招牌
在眼前    滑過
兩個鮮紅的文字滾入:「土狗」
是肉舖吧,賣狗肉,在賣怎樣的狗
向鄰座的人確認    究竟,是怎樣的狗?
不,不是食用的狗,是飼養的寵物
「土」是「當地」之意
發紅的文字從兩眼流進穿過脊樑骨
   
肋骨
把肺    緩慢地勒緊
(從籠子縫隙伸出來的狗的鼻尖)
聞著逐一經過之車的    這個鼻尖
氣味從來不曾相同過    數著通過的影子 
太陽升高    隨後變低    終止    黑夜
通過的氣味    為什麼從記憶的尖端忘掉
從車窗裡好奇地用手指著的女子
那是什麼?
彼此在瞬間    互看一下    即已不在
為何至此    曾經在這裡過嗎    不知道
記憶的珍珠    一顆顆串起
正要掛上脖子就斷線散逸了
無聲散逸
尋找

 
二、築港

花蓮白燈塔.jpg (56721 bytes)

燈塔從頭上溶解高度
高度
  慢慢消失 
眼中一片白
那白色
  面積漸漸減少
港水徐徐消退
  水面往低處
低處求去
  消失的人們現身了
像翻辭典般性急地海濱在改變
接受其改變
水平線像騙人般不管喝下多少水也不會改變
喝下多少水也不會改變
只在眼中保存此景
  突然  關閉
突然
  把深藍之書闔上
女子步伐不穩地走著
編織時間與文字
  沿著沙灘
溯尋
  將所有雙殼貝勉強扳開
從打開開始貝在繁殖
自身允許其繁殖
沉溺於無止境的行為頭髮變白
充分知曉這無法後退的白的狀態
為何至此
  曾經在這裡過嗎  實難理解
新鋪設的步道
  濕濡  彷彿走過
這地方
  人們的語言太過清楚
轉換語氣時
  也不用換氣
令人歪頭詫異
  飛翔  俯衝
(旋繞至人的視野之外)
海鳥們也歪著頭

 

三、石化

聞到採石場的氣味
是大理石的氣味
雖然那麼說
  現在  看不見
會被削或雕刻成什麼形狀
採石場的
  大理石的  氣味穿過馬路
悠悠哉哉
  誰也沒有指摘
只需那樣即可
  那就是一切
伸出去的鼻尖
  背後盤子的聲音
剛剛接受的
  盤子  其聲音
吃驚的鳳凰樹
    急速前進的自行車
在天空一角昨日僵硬的肩膀突然化做石頭
肥胖的燕子迎面直撞
  粉身
黑暗的碎片落下
喂,可不可說說感想
看到天空化成石頭
甚且波及到地上
嘴唇還會動的話
  就伸出聲帶來吧
拾起被拿掉的聲音的書籤
夾在
  海與山連綿不止的書頁裡
 

四、歌

是小時候向父母學習的吧
攝影家用日語開始唱的是    桃太郎之歌
一直握著車子的方向盤    遇紅燈像打逗號句號般
慢慢停頓    響起嘹喨的男中音
    黍糰子    是什麼東西?
為什麼要說    給我    黍糰子?
故事已被遺忘    意義也逝去    只是被吟唱的歌
從遙遠的過去用耳朵捕獲的日語    以毫無猶豫的聲音披露出
南國的街樹有    麵包樹    橡膠樹    沿著道路兩側
桃太郎是誰    不要緊
跟隨著的動物是                無論是什麼
已經到達山裡    山上    有原住民居住
他們也說日語    也許已深入腦中
無法消失    並不是想    將它記起來
溪流沖洗衣裾,幾乎垂直的斷崖裡
岩燕    搔人胳肢般    畫弧形    啼叫
山從回聲的底層慢慢地站起來
墨色逐漸變濃    形狀    更加靠近
眨眼間    群山橫天繁殖著
貼近聞著彼此的氣味

                                                                                                    回目錄】

 

 

 

花蓮の旅

蜂飼耳 2009 太平洋詩歌節之行回顧, 日文原作刊於日本《文藝春秋》2010年1月號

陳建宏 /譯 

    二OO九年十一月,我應邀到台灣花蓮參加一年一度在當地舉行的「太平洋詩歌節」。我從成田機場搭機,三小時後飛抵台北,隨後乘日本製的「太魯閣號」,展開兩個小時的火車之旅,到達花蓮。

      詩歌節的會場——松園別館——建於一九四三年日本統治時期。這原本是日軍高級將官的招待所,在二次大戰結束日本軍官自殺之後,成為日據時代的遺址。我繞行會場一圈,發現無論從什麼角度觀看,它都是令人懷念的日式木造房屋。往昔可能是洗衣場或慰安婦居住的地方,現在都已開放,改建成表演或展覽的場地。

      詩歌節的主辦者是台灣現代詩壇具代表性的詩人陳黎。他一九五四年出生於花蓮,在花蓮的中學擔任英語老師,同時持續不斷地寫作詩、評論、散文。陳黎的詩從〈擬泰雅族民歌〉以來,有不少取材自台灣原住民的歌謠或神話。

      我對神話很感興趣,因此也被那些詩作所吸引。談到這些詩,陳黎這樣回應:「看起來也許只是異國情調,不是嗎?」作者本人如此表示,也許那就是他的看法吧。但,不知怎地,我總覺得另有某種氛圍存在,譬如詩歌節坐在我旁邊的大學教授是阿美族人,譬如詩歌節開幕典禮中有泰雅族兒童演出傳統歌舞。花蓮原住民的生活與文化就在周遭,該算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了。

      花蓮市郊有著名的「太魯閣峽谷」,是隆起的珊瑚礁、大理石斷崖與溪流所形成的風景區。在那座山林中,現在仍住有原住民:阿美族、泰雅族、太魯閣族。陳黎的詩〈太魯閣.一九八九〉即是為峽谷之人而作。詩人以「你」呼喚峽谷,「你」看著紋身的他們漸次從深山遷往山麓,再從山麓遷往平原,「你」親眼目睹整個過程。「你不是帶走的、掛著的、展覽的風景/你是生活,你是生命」。「你」沉默地見證台灣歷史:西班牙人、荷蘭人、中國人、日本人……前來此峽谷採取砂金。

      我與當地的攝影家以及兩名日文系的大學生一同乘車到郊外,來到太魯閣族的村落。太魯閣族原先隸屬於泰雅族,直到二OO四年才獲得政府承認,正名為太魯閣族。太魯閣族大約有二萬五千人。

      我們見到一位曾經在縣議會擔任議員的八十多歲老翁,他在日據時期接受過日本教育。他說:「我去過日本,在橫濱住過兩年。當時要說:『天皇陛下萬歲』,可是我並不是日本人呀!」在這裡聽到有人用日語說出這些話,我感到十分驚奇,一時答不出話來。

      那附近有長老教會,牧師出來接待我們。這位牧師也會說相當流利的日語。「日據時代禁止基督教的集會,所以會派教徒在外面站崗戒備。我們在這岩石背面的陰暗處集合。」我走下石階,站在岩石底部,順著他所指的岩石縫隙望去。裡面一片空曠,只有微光,和一股植物的霉味。時光的確是流逝了。

      在花蓮的街上再度與陳黎碰面時,我跟他說:「好像不是『異國情調』,而是『富有真實感』,你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才寫,不是嗎?」陳黎不置可否,只是把裝有很多用木薯粉做成的黑色顆粒的飲料拿到嘴邊,臉上始終帶著笑意。




 


  回首頁       陳 黎文學倉庫     
MailMail m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