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代的臺灣政治經濟局勢趨於穩定,報禁解除,言論自由解放,詩壇受到電子資訊化影響,知識爆炸,詩風走向多元發展。
林燿德〈不安海域——臺灣地區八○年代風潮試論〉歸納八○年代前葉現代詩風潮的重要徵候有五項: 一、在意識型態方面:政治取向的勃興。 二、在主題意旨方面:多元思考的實踐。 三、在資訊管道方面:傳播手法的更張。 四、在內涵本質方面:都市精神的覺醒。 五、在文化生態方面:第四代的崛起。
簡政珍、羅智成、陳克華、楊澤、游喚、零雨與鴻鴻等人,吸收並反省修正現代派的前行代的優缺,廣納藝術素質,寬闊創作視野,流派意識在他們身上愈來愈模糊。楊渡、詹澈、莫那能、施善濟、鐘喬等人繼承中國韻文傳統,堅持現實主義與抗爭精神,主張詩應平民化、社會化,以詩參與社會改革。林燿德、羅青、杜十三等人將多元媒體整合實踐於詩創作。
八○年代中葉後,羅青替《日出金色》詩合集寫序,〈後現代狀況出現了〉一文揭示後現代主義詩的開始。夏宇、羅青、林燿德、林群盛、陳克華、羅任玲、丘緩等為代表人物,其特色在於大量使用拼貼、後設語言與意符遊戲,進行各種語言形式的實驗。
白靈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詩卷序》指出九○年代新詩的特色在於超文本的興起,網路詩的流行以及女性詩人遽增。跨界寫詩,公車詩上路,全民寫詩和網路詩的盛行,使得詩更大眾化更趨普及,然而詩的定義也逐漸模糊。網路詩無須審核,鼓舞了年輕詩人的創作慾,但龐大的詩作量,良莠不齊,增加平面詩選篩選時的難度。即便這些網路青年詩人在網路開設詩版,發表詩作,擁有許多讀者,但仍努力衝撞由老中代把關的平面媒體,尋求發表與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