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代臺灣因國際情勢的轉變,臺、美斷交,又爆發了「保釣運動」,使得民族意識重新抬頭,一股懷鄉回歸,對文學社會性的需求,隨之產生。
1971年3月由辛牧、蕭蕭、陳芳明、蘇紹連等創辦的《龍族》創刊宣言:「我們敲我們自己的鑼打我們自己的鼓舞我們自己的龍」,之後《主流》和《大地》主張要正視中國傳統,《草根》於創刊詞陳述「詩必真切的反映人生,進而真切地反映民族」。這群年輕一代的主張,用意在掃除五、六○新詩過於西化、晦澀及自我的弊病,期盼將詩植根鄉土,反映現實。代表作家有:吳晟、林煥彰、蔣勳、向陽、李敏勇、鄭炯明與渡也等。
向陽〈七十年代現代詩風潮試論〉指出七○年代新詩的特色在於: 一、反身傳統,重建民族詩風。 二、回饋社會,關懷現實生活。 三、擁抱大地,肯認本土意識。 四、尊重世俗,反映大眾心聲。 五、崇尚自由,鼓勵多元思想。
一連串主張明朗,回歸鄉土,批判現代主義的論戰,開始於《文學季刊》批評現代主義詩風為「文學殖民主義」。接著關傑明〈中國現代詩人的困境〉、〈中國現代詩的幻境〉點燃戰火,繼而有唐文標〈詩的沒落〉與〈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什麼人〉引發響應。
這些注重鄉土現實,反現代主義的趨勢,促使敘事長詩逐漸在七○年代末期興起,代表作品有:陳黎〈最後的王七木〉、向陽〈霧社〉、羅智成〈說書人柳敬亭〉、陳克華〈星球紀事〉、渡也〈宣統三年〉、楊牧〈林沖夜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