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新詩篇】

  概念界定

  日治時期

  戰前與戰後時期

  五○年代

  六○年代

  七○年代

  八○∼九○年代

 


 
 
 
 


 六○年代出版詩刊與詩集量眾多,除了《現代詩》、《創世紀》,在此時期創刊的計有《縱橫》、《藍星》、《詩•散文•木刻》、《野火》、《海鷗》、《新象》、《星座》、《笠》、《南北笛》、《噴泉》、「詩隊伍雙週刊」、《桂冠》、《風格》、《詩宗》。

 

 較具代表性的詩集有:葉珊《水之湄》、洛夫《石室之死亡》、瘂弦《深淵》、商禽《夢或者黎明》、周夢蝶《還魂草》、羅門《第九日的底流》、敻虹《金蛹》、蓉子《七月的南方》、白萩《天空象徵》、余光中《敲打樂》、桓夫《野鹿》等。六○年代新詩最大的特色,在於學習西方現代主義,講求語言文字的創新,以及意象的凝鍊與繁複。

 

 現代主義在藝術上是反對傳統,著重於神秘和個人主體,探索人類意識,進行精神革命。其中超現實主義與象徵主義以及二次大戰後的存在主義,在台灣蔚為風潮。大陸來臺詩人藉此手法傾吐離鄉失根的內在苦悶。代表作家有洛夫、商禽、瘂弦、管管、葉維廉、鄭愁予。

 

 「創世紀」詩社在詩刊改版後(19594月)提倡詩的世界性、超現實性、獨創性與純粹性,主導詩壇走向。雖然在藝術層面上提升詩素,但也因此類詩風過於西化,著重個體感覺,意象流於濃縮晦澀。

 

 「笠」詩社的成立(1964)延續了日治至光復初期現實主義精神,早期主張新即物主義,強調鄉土精神,批判現實,力求明朗平實,但亦兼容具現代派風格的林亨泰、黃荷生和白萩。老一輩作家被稱為「跨越語言的一代」,代表作家有:巫永福、陳千武、吳瀛濤、詹冰、錦連、陳秀喜、杜潘芳格等。年輕一輩的有李魁賢、非馬、趙天儀,白萩、杜國清、黃荷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