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本戰敗,台籍詩人面臨語言轉換的困境,復加二二八事件的陰影,1946年到1949年底,臺灣僅有出版雷石榆《八年詩選集》、汪玉岑《卞和》和綠原、田野等十七位二十二首詩選集《路》。
歌雷主編的《新生報》「橋」副刊(1947年8月1日至1949年3月29日)是當時主要刊登新詩的園地。在這動亂的文壇階段中,值得注意的是「銀鈴會」,除卻本身的歷史意義外,後來加入的成員,如林亨泰、錦連與詹冰等人,都在戰後有其重要的代表性。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主流是側重於客觀寫實,反映社會樣貌。在這樣的寫實氛圍中,《風車》(Le Moulin)詩社(1933年10月至1934年9月)曾自日本學習《詩與詩論》的觀念,間接吸收超現實主義和佛洛依德心理學。但由於詩刊每期印量僅七十五本,發刊四期,出刊不定,實際影響力有限。之後由張彥勳、朱實、許清世和林亨泰所組成的「銀鈴會」(1942-1949),強調社會意識,推廣世界文學,影響了戰後現實主義及現代主義兩個脈絡。早期發行的雜誌命名為《邊緣草》(1942-1945),後改名為《潮流》(1945-1949)。
林亨泰在〈銀鈴會文學觀點的探討〉認為「銀鈴會」的特色在於(一)繼承「反帝反封建」的臺灣文學精神。(二)放開胸襟接受世界文學。(三)艱苦環境中的奮鬥精神。「銀鈴會」的活動一直到一九四九年,才因「四六事件」,成員陸續受政治蒙害而入獄,復加語言變遷所產生的障礙,而被迫解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