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散文篇】

  概念界定

  日治時期

  五○年代

  六○∼七○年代

  八○年代

  九○年代

 


 
 
 
 


 六、七○年代是台灣現代散文的豐收時期。

 

 老一輩的作家如梁實秋、陳火泉等仍持續有高水平的創作;另一方面,年輕的作家吸收了世界文學思潮後,則展現了另一番知性與感性交融的散文風貌。在上一個十年集體活躍於文壇的女作家,依舊是此時期散文創作的主力,並且新加入許多優秀的寫手,如張曉風、胡品清、張菱舲、林文月、方瑜、喻麗清、洪素麗、陳幸蕙等。其中,張曉風於《步下紅地毯之後》一書後,關注的層面不再限於家庭與日常生活,隨著其參與文學與社會活動,寫作的題材益廣益深,成為備受矚目的散文作家。

 

 六○年代後期,歷經日治時期的作家,逐漸克服了語言及心理的因素,亦陸續有作品問世,進入七○年代之後,台籍的年輕作家輩出,呼應了當時鄉土回歸的風潮,散文亦呈現出濃厚的土地情感與台灣風俗的趣味。就整體的題材與風格而言,六、七○年代散文創作改變了之前柔性抒情與文藝腔,天文地理、山水人情,無一不可入散文之中,散文的寫作除了追求形式的美感之外,亦兼顧知性與理性的傳達。

 

 此時期的散文另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一是詩人散文家,將現代主義的手法鎔鑄入散文寫作之中,其注重意象的經營、情感的敏察細膩與用詞上的凝練多變化、哲理思維的深邃等特點,都使得這類散文家的作品能涵詠詩境兼抒情寫意,美而不至於浮濫;及或持理議論亦擲地有聲。具代表性的作家有余光中、楊牧、洛夫、夏菁、管管、張健、張拓蕪、葉維廉等。

 二是留外學人經常將散文作品刊登於國內的報刊雜誌上,形成另一種自由開放、視野開闊、或具異國情調的散文風格。代表作家有陳之藩、水晶、也斯、陳錦芳等等。

 三是伴隨逐漸抬頭的台灣鄉土主義,跨語言的老作家,開始嘗試去表述日治時期的殖民經驗、以及對台灣土地、台灣人的純樸感情與熱愛。而台籍的「戰後第一代」作家亦接續了日治時期新文學運動的精神,展現出善於批判與思考的性格。代表作家有葉榮鐘、洪炎秋、許達然、陳火泉、李喬、吳晟、陳冠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