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散文篇】

  概念界定

  日治時期

  五○年代

  六○∼七○年代

  八○年代

  九○年代

 


 
 
 
 

 
 
 
 

 1945年之後,有短暫的幾年間,台籍作家活躍於《中華日報》日文版、《橋》副刊、《公論報》、《新新》等刊物,發表的文章多為雜文及小說,雜文的內容則環繞著對台灣人命運的關注、建設台灣的新希望,以及大量引介中國五四以來的現代文學作品等。

 

 二二八事件之後,政治因素再加上國民政府禁用日文的政策強制施行,台籍作家遂趨於消沈。在政府的鼓勵與推動之下,反共與具戰鬥性的散文充斥著報刊雜誌的版面;而大陸來台作家其憂鬱與惆悵的鄉散文亦是此時期散文的主要類題材之一,代表的散文作家有朱西寧、司馬中原等。與反共懷鄉散文相對的,是勵志的、清新的、生活化的散文大量出現,其中又以小品文最受讀者歡迎。

 

 此時期另一特殊現象,為女作家集體性的躍上文學的舞台,諸如鍾梅音、林海音、王文漪、艾雯、張秀亞、徐鍾珮、張雪茵、陳香梅、潘琦君、羅蘭等,皆在散文創作上有脫俗不凡的表現,寫作的題材從家庭瑣事、旅遊記聞到人生哲學等,營造了舒緩時代高壓氣氛的生活文學。另外亦具代表性的散文創著者,有梁實秋、季微、周君亮、彭歌、蕭白、尹雪曼、柏楊等散文家。其中,梁實秋的《雅舍小品》淡雅平實,且富於幽默感;柏楊的散文則是當時少見的異數,他取材於台灣社會現實,反映民生疾苦的聲音,且不避諱的批判政府的施政措施,其雜文收錄在《玉雕集》、《倚夢閒話》、《牽腸掛肚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