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小說篇】

  概念界定

  日治時期

  五○年代

  六○年代

  七○年代

  八○年代

  九○年代


 
 
 
 

 
 
 
 

 談論台灣八○年代的小說,首先要注意的便是政治小說的湧現。

 

 黃凡的〈賴索〉雖完成於1979年,但從文化、社會的轉折來看,卻足以突顯台灣從七○到八○年代逐漸浮凸而出的政治意識。像陳映真的〈山路〉、〈鈴鐺花〉描寫五○年代的左翼志士,張大春〈四喜憂國〉中憂心家國的外省榮民,宋澤萊《廢墟台灣》對台灣政治情況的批判性預言,林燿德的《時間龍》藉科幻的手法描繪一個跨時空的政治寓言,乃至於黃春明、楊青矗、王禎和、葉石濤、施明正、楊照等人,都在解嚴的前後,直接或間接的觸及了時代傷逝、政治無情與認同錯亂等時代議題。

 

 另一個值得我們重視的現象,是都市文學在八○年代的峰起。除了大環境的改變引領眾人對都市議題的關注,新世代作家對都市潛意識的深掘,以及後設、後現代、女性主義等思潮的湧進,亦是都市文學在八○年代大量出現的關鍵因素。像是張大春的《大說謊家》使用顛覆性的語言嘲弄所目睹的一切, 黃凡《房地產銷售史》對都市人集體潛意識的顯像,李昂《殺夫》、《暗夜》中女性主體意識的崛起,以及王幼華、朱天心、東年、袁瓊瓊等人的諸多著作,都為八○年代的都市小說作下豐富而多元的註解。

 

 當然,除了上述的兩大類外,像是原住民小說、女性小說、科幻小說與鄉土小說,在八○年代特殊的文化語境下,也都獲得了相當良好的發展。在解嚴與都市文化的崛起下,各類新思潮的湧進與意識的解放,無疑造就八○年代小說眾生喧嘩的迷人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