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小說篇】

  概念界定

  日治時期

  五○年代

  六○年代

  七○年代

  八○年代

  九○年代


 
 
 
 

 
 
 
 

 1960年,以白先勇為首的一群年輕作家,因不滿反文共文藝與鴛鴦蝴蝶派小說,但在寫作傳統上又無法與五四文學接軌,因而繼紀弦《現代詩》之後,再度提出移植歐洲現代主義的主張,並創刊《現代文學》雜誌,響應的作家有王文興、陳若曦、歐陽紫、李歐梵、王禛和、杜國清等人。

 

 在《現代文學》發行的五十一期(1960~1973年)中,培養了許多活躍至今的作家,如黃春明、七等生、李永平、施淑青、李昂、陳映真、林懷民等人。這群作家並非盲目的跟隨西方現代主義小說的文藝主張,而耽於技巧的搬弄,他們顯示出一種共同的反叛特色,此時期的書寫的主題也與反抗傳統、權威與精神的崩潰、出走等等有關,顯示出這群年輕作家引進「現代主義」的意圖,是對社會、政治做出一種「曲折」的叛逆與精神的吶喊。

 

 《台灣文藝》這份精神指標性的刊物在1964年創刊,它接續日治時期新文學運動的精神,主張文學要寫台灣人的喜怒哀樂和台灣土地,要反映並批判現實。《台灣文藝》並非全然與標榜本土正確意識劃上等號,它的出現代表六○年代也是本土意識開始被關注,並以文本創作付諸實踐的時期。

 

 此時期「大河小說」的出現也是值得注意的現象,如鍾肇政《濁流三部曲》、李喬《寒夜三部曲》,皆是規模宏大的小說,顯示出一種尋根與召喚歷史記憶的渴求與焦迫。此外,著眼於台灣社會、文化現狀,並以此為創作題材的作家另有吳濁流、葉石濤、鄭清文、王禛和、黃春明、陳映真、鐘鐵民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