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特色:
誠如筆者在研究動機所述,長久以來情意教育在國內的推展一直成果不彰,處於「雷聲大,雨點小」的窘態。究其原因,乃在情意教育之目標難訂、教學策略無方與評量工具不明三大問題。而為解決此三難題,本研究乃針對情意教育之文獻資料進行回顧與整理。目的除了以有系統且多元的方式分析情意教育之理論外,並能在實踐面向上開發多元的情意教學策略與評量工具。
本研究之主持人學術背景主要是在教育心理與輔導二領域,過去五年研究興趣則集中在情意教育方面之相關研究:包括民國86年在花蓮女中帶領一學習動機輔導團體、民國87-89年在花師附小帶領低年級老師以主題統整方式設計情意課程、以及目前(民國89年迄今)在花蓮縣志學國小進行情意教學之臨床教學。而本研究其他三位協同主持人則分別專長於教育哲學與美學、教育行政、及社會心理學。筆者相信這樣的組合,將能兼顧情意教育的各個面向,而使本情意教育課程之研究更為多元。
(二) 研究人員分工:
1. 主要人力分工
職稱 姓名 服務單位 專長 分工
主持人 唐淑華 東華大學教育所 心理輔導、教育心理學、情意教育 負責專案計畫之擬定、協調及進行
協同主持人 崔光宙 東華大學教育所 教育哲學、教育美學 協助計畫執行及各相關事宜
協同主持人 張志明 東華大學教育所 教育行政 協助計畫執行及各相關事宜
協同主持人 林烘煜 東華大學共同科 社會心理學 協助計畫執行及各相關事宜
2. 諮詢委員名單
姓名 服務單位 職稱 專長
黃光雄 中正大學教育學院 院長 教育學、課程與教學
李松根 東華大學英美文學系 助理教授 批判教育學
卯靜儒 慈濟大學教育所 助理教授 教育人類學
陳學志 台北師範大學心輔系 副教授 認知心理學
林思伶 輔仁大學教育行政管理研究所 副教授兼所長 倫理學
綜上所述,本計畫之目的、特色、及各年工作重點如下:
目的
1. 了解各種典範與意識型態下,情意教學的理論基礎與教育內涵。
2. 發展情意教育之多元教學模式
3. 開發情意教育之各類評量工具與技巧。
4. 評鑑該情意課程之實施結果,並歸納研究發現,以提出情意課程的具體建議。
5. 培訓種仔教師,以推廣情意教育。
特色
1. 針對情意教育中具爭議的議題,進行多元、系統的探討,以了解情意教育的理論基礎。
2. 採取多元觀點,實踐情意教學與評量。
3. 綜合理論與實務心得,並應用於師資培訓工作,以增進中小學教師實施情意教育之知能。
各年工作重點
了解各種典範 (1) 發展情意教育之 (1)評鑑該情意課程之
與意識型態下, 多元教學模式。 實施結果,並歸納
情意教學的理論 (2) 開發情意教育之 研究發現,以提出
基礎與教育內涵。 各類評量工具與 情意課程的具體建議。
技巧。 (2)培訓種仔教師,以推廣
情意教育。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附註
註1:由於「情緒」(emotion)、「情感」(affection)或「情意」(affect)這些詞常被一般人混為使用,但在學理上內涵上則不盡相同,因此未來在本研究中,將對這些詞作進一步的釐清。
註2:根據Kilpatrick的定義,主學習為學習時所欲直接達成的目的,副學習是相關知識或技能的學習,而附學習,則是有關的理想和態度的學習(轉引自張春興,1989)。
參考資料
高強華(民86)。師資培育課程中的情意學習。論文發表於天主教輔仁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辦之「師資培育與情意教育學術研討會」。
唐淑華(民89)。以主題統整課程方式進行國小低年級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論文發表於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主辦之「學校本位經營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
黃月霞(民78)。情感教育與發展性輔導-「情育課程」對兒童「態度」與「學業成績」的影響。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政傑(民88)。課程改革(第三版)。台北:漢文。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美惠譯,D.Goleman(1995)著。EQ。台北:時報。
鍾聖校(民89)。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台北:五南。
Hilgard, E.R.(1987). Psychology in America. Orlando, Fl: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Mayer, J. & Salovey, P.(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P. Salovey & D.J.Sluyter(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BasicBoo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