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的詩〈牆〉成為
鹿特丹的詩牆
荷蘭鹿特丹當局以兩年時間,在鹿特丹的新西區 (Nieuwe
Westen)
串連幾條街路,打造了
一條把詩歌公共藝術化的「詩路」。
整個計畫於2005年11月完成,並舉行完工慶祝活動。此一區域住有超過
60 種國籍的居民,由參與計畫諸多社團之一的「鹿特丹國際詩歌基金會」
提供許多國際詩人詩作,讓居民票選。總共選出
11 位詩人
的作品,由執行單位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創作出 11 個結合詩與視覺藝術的公共藝術品。
荷蘭藝術家
Toni Burgering 負責陳黎詩作
〈牆〉(收於陳黎詩集《家庭之旅》)的再創造, 完成的作品懸掛於中國居民頗多的
馬森尼塞街
(Mathenesserplein) 上一座名為「新馬森尼塞通道大樓」(Nieuw
MathenesserPoort-gebouw)
的建築物牆上。Toni
Burgering 將
陳黎詩〈牆〉(荷蘭語:De
Muur)最後兩行──
牆壁有耳
依靠著我們的脆弱巨大地存在
的荷譯
“De
muur heeft oren/op
onze zwakte rust zijn kolossale bestaan”,以及詩的標題,中國字「牆」,做成霓虹燈管,懸掛於該大樓入口牆上。
以黃色燈管構成的「牆」字,看起來彷彿是一間房子的平面圖,有許多隔間,也有一些空地。兩行荷蘭語譯
詩,則以藍色燈管
成一列展
開。他們還把由萊頓大學馬蘇菲博士(
Silvia Marijnissen )
荷譯的〈牆〉 全詩,連同中文原作
,並陳在一塊詩板上供民眾閱覽。
所選的另外十首詩作,分別是以下詩人所作:
Paul van Ostaijen(1896-1928,比利時)/Carlos
Drummond de Andrade(1902-1987,巴西)
Adriaan Roland Holst(1888-1976,荷蘭)/Jules
Deelder(1944-,荷蘭)
Orhan Veli Kanik(1914-1950,土耳其)/Edip
Cansever(1928-1986,土耳其)
Robin Dobru(1935-1983,蘇利南)/Louise
Wondel(1971-,蘇利南)
Najib Khoudari(1959-,摩洛哥)/Emanuel
Braga Tavares(1945-,維德角群島)
其中比利時詩人
Paul van
Ostaijen(歐思太衍),是荷蘭語現代主義詩歌的開山祖師,而巴西著名詩人Carlos
Drummond de Andrade(杜萊蒙德)的多首詩作,
多年前即被陳黎譯成中文,收在《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裡,其中一首〈家庭之旅〉還被陳黎以同題重寫,並做為其1993 年出版的
詩集名稱。在異國和未曾謀面的詩人/舊知,以詩相遇,也算是美麗的詩人家庭團圓之旅。
〈牆〉 荷蘭文、中文對照
荷蘭藝術家
Toni Burgering
▲
回首頁 陳 黎文學倉庫 Mail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