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on
du livre de Paris |
Œuvres
traduites Dans une ville affolée par un séisme continu et autres poèmes, trad. Martine Vallette-Hémery, in Le Ciel en fuite, anthologie de la nouvelle poésie chinoise, Chantal Chen-Andro & Martine Vallette-Hémery (éd.), éd. Circé, 2004 Mon chinois taiwanais, trad. Martine Vallette-Hémery, éd. Missives, 2003 Photo-souvenir, trad. Martine Vallette-Hémery, éd. Missives, 2003 |
Né en
1954 à Taiwan, d'origine hakka par sa mère, Chen Li a grandi dans la ville
maritime de Hualian, au centre de l'île. Après des études universitaires à
Taibei, Chen Li est revenu à Hualian, où il est professeur d'anglais dans un
lycée. Il appartient à la génération taiwanaise qui a lu les poètes
anglo-saxons avant ceux de la Chine républicaine, dont les écrits étaient
interdits à Taiwan. Influencé d'abord par les modernes, il envisage dès la
fin des années 1980 des thèmes plus politiques et sociaux. Son intérêt pour
les cultures d'Amérique latine - il a traduit de la poésie latino-américaine
- l'a poussé à étudier l'identité de Taiwan et de sa population aborigène.
Auteur de poèmes et de proses, il visite dans ses textes la culture locale
et expérimente des écritures visuelles au moyen de combinaisons de
caractères, générées parfois par l'ordinateur. Chen Li est sensible à la
richesse de la langue chinoise de Taiwan, qui a su intégré le mandarin, le
taiwanais, ainsi que divers éléments dialectaux et d'autres venus du
japonais. Il est en outre critique musical. -------------------------------- 《陳黎在巴黎書展相關活動及 照片集 》 3 月 20日(六) 15.00-16.00 簽名會 Colette Kerber 書店、國家圖書中心攤位 17.30-19.00 愛情詩在中國 孔子廳.陳黎、呂進、駱寒超、潘琦(沈大力 主持)
3 月
21日(日)
11.00-12.30
詩品朗讀會
龍廳.陳黎、北島、楊煉、多多、梁秉鈞 3 月 23日(二) 19.00-20.00 文學翻譯的演練 論壇廳.陳黎、楊煉、梁秉鈞(Annie Curien 居里安 主持)
3 月
24日(三)
15.00-16.00
與陳黎見面會
喬治桑廳.陳黎(Camille
Loivier 主持)
|
-------------------------------- 巴黎國際書展 Salon du Livre 2004(3月19-24日)
「中國文學主題展」受邀作家名單:
A Lai.阿來
BEI Dao (US).北島
BI Feiyu.畢飛宇
CAN Xue.殘雪
CHEN Jiangong.陳建功
CHEN Li (Taiwan).陳黎
CHI Zijian.遲子建
CHU Tien-wen (Taiwan).朱天文
DAI Lai.戴來
DUO Duo (NL).多多
FANG Fang.方方
GE Fei.格非
GUO Xuebo.郭雪波
HAN Shaogong.韓少功
HUANG Chun-ming (Taiwan) .黃春明
HUANG Fan (Taiwan).黃凡
JIANG Yun.蔣韻
JIANG Zidan.蔣子丹
JIN Jianfan.金堅 範
LEUNG Ping-Kwan (Hong Kong).梁秉鈞
LI Ang (Taiwan).李昂
LI Rui.李銳
LIAO Zixin.廖子欣
LIU Jianwei.柳建偉
LIU Xinglong.劉醒龍
LIU Xinwu.劉心武
MO Yan.莫言
PAN Qi.潘琦
SU Tong.蘇童
TAO Ran (Hong Kong).陶然
TIE Ning.鐵凝
WONG Pok (Hong Kong).王璞
YANG Lian (GB).楊煉
YU Hua.余華
ZHANG Ping.張平
ZHANG Shengyou .張勝友
ZHANG Wei.張煒
ZHANG Yu.張宇
-------------------------------- 第24屆法國圖書沙龍將於3月19 日至 24日在巴黎凡爾賽門展覽中心舉行,本屆法國圖書沙龍的主題是“中國文學”。畢飛宇、殘雪、韓少功、李銳、莫言、蘇童、鐵凝、張煒、張平等 27位中國大陸知名作家、14 名專家學者將出現在 3月19 日開幕的 2004 年法國圖書沙龍。旅居香港的陶然、旅居海外的作家北島、楊煉、多多等也將參加交流。
巴黎圖書沙龍是世界上重要的國際書展之一,自1980年創辦以來,每年舉辦一次,每次都設有主賓國,重點推薦該國的圖書。今年的主賓國是中國,這也是24年來中國第一次成為巴黎圖書沙龍的主角。參加法國圖書沙龍的中國作家大都已出版過法文譯著。沙龍期間,他們將舉行60多場“一小時見面會”(作品發表會)和主題講座,與法國讀者交流自己的創作體驗並推薦中國文化。今年的巴黎圖書沙龍可謂是出版界的一次盛會,共有1850名各國作家和圖書的裝幀、設計和插圖作者參加,參展的出版社多達1200家,展出的圖書品種數萬種。本屆圖書沙龍的口號是“為消滅文盲而努力”,鼓勵在醫院、地鐵等公共場所閱讀,扶持小型出版社,增強業內交流,擴大書展的國際影響,並為大中學生參觀書展提供優惠。
(
資料來源:中國《文匯讀書週報》)
-------------------------------- 巴黎書展揭幕 中國館展書三萬冊 ◎蔡筱穎/巴黎二十日報導
以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文學為主題的巴黎書展,19日晚上在巴黎凡爾賽宮由法國總統席哈克主持開幕典禮,應邀參加書展的台灣作家李昂、黃凡和陳黎,也和三十多位中國作家、海外華文作家以及25 國出版界人士一起出席了開幕式。對於主辦單位以華文創作的整體觀舉辦這次與中華文學相關的書展,兩岸三地的作家都同表稱讚,不過台灣作家覺得「美中不足的是沒有台灣館」,忍不住說出「無地自容」的現場感受。
在書展入口處,「台灣」的字眼和「中國」、「香港」並陳,來自台灣的3位作家特別在「台灣」字眼前留影。作為主題館的中國,在現場設置了一個650平方公尺的攤位,以「文化之舟」為設計理念,飾以大紅燈籠、京劇臉譜、中國結和孔子像。中國代表團帶來了約兩千類、近三萬冊中文圖書,法國總統席哈克特意來到中國展區,包括中國政府資助出版的70種法文版中國圖書在內的書展揭幕。
小說家李昂在會場非常活躍,到處和以前見過的中國作家朋友打招呼,她非常稱讚主辦單位的細心,把這次書展定位為兩岸三地的華文文學,因此她「絕對可以承認自己是中華作家」。李昂認為,雖然相較於中國,台灣作家出席人數不成比例,但法方不因人數多寡,對所有受邀作家一視同仁,不像十多年前的一次書展,受邀的白先勇、陳若曦等人受盡不平等待遇。
詩人陳黎對主辦單位能夠從多樣性來呈現華文文學的不同面貌,等量齊觀作者,作象徵性的平衡,來強調法方接受外來文化的開放心態,並指出他們已注意到台灣文學作為華文文學的特色,尤其台灣在過去的古典中國文學的傳統中確實累積出自己的創作。眼見中國的龐大陣容,也了解中國不可能讓會場有「台灣館」,他還是感到了台灣在這個書展中的缺席,是因背後沒有獲得政府的奧援。
小說家黃凡看到中國政府資助出版的70種法文版中國圖書,不禁感嘆的說,台灣的政府應該認真的多編一些預算,翻譯更多好的作品在國際書展呈現,畢竟「向世界發聲不是嘴巴叫給本國人聽的」,在世界性的書展中有攤位,就是宣揚台灣文化的重要管道,也更符合實質外交。在這個書展現場和中共一比,「沒有台灣館難免受到輕視」、「真是無地自容」,黃凡開玩笑的說。
曾到台灣訪問的大陸作家莫言也對法國將兩岸三地文學從整體看待,指出文學勝於政治的方向,但對中國的文學出國,他認為是中國的經濟發展促進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提升,文化也成為強勢了,在知道台灣作家只有4位(朱天文尚未趕到)參展時,他直說少了一點,應該多來幾位。
曾任台北駐市作家的張煒也認為,台灣來的作家數量太少,應該再多一些人,因為台灣有很多好的作家,他就非常推崇張大春,認為他是一個重要作家,並希望他的書能在大陸好好推出。
也有作品在台灣出版的韓少功,也一直稱許台灣作家的文化修養很高,並提到他在八○年代受到陳映真、余光中等人的啟發,他希望有一天能到台灣去以文會友,並了解台灣讀者如何接受大陸作家,兩岸三地在文學上不同的文化趣味和關注點為何。
(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藝文版.2004-03-20)
-------------------------------- 巴黎書展落幕 台灣作家作品陸續接洽法譯版權 ◎謝芷霖(巴黎傳真)
吸引大批熱情讀者前往參觀的第24屆巴黎書展(Salon du livre),3月24日圓滿落幕了。對台灣讀者來說,已舉行24屆的巴黎書展,因為中、台、港澳華人作家的參展,而顯得特別有意義。
今年配合法國「中國文化年」的一系列活動,書展主題也定為「華語文學」。為了強調文化活動不受政治干預,除了邀請大陸作家與會外,主辦單位特別排除萬難力邀台灣、香港及旅歐華文作家共臨此歐洲文學盛會。可惜的是,在中國大陸高層強力阻撓運作下,2000年首位贏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高行健,卻完全被排除在受邀作家名單之外。大陸高層祭出的理由是:「高行健已是法國人,他寫的東西便不算中國文學了!」此說自然引發法國輿論各界大加撻伐,也為此次書展蒙上一層政治作祟的陰影,可謂一大遺憾。
台灣方面原本一度傳出不參與巴黎書展的消息,後來由新聞局慨然承辦,總算沒讓台灣作家的聲音在歐洲數一數二的大書展中缺席。台灣原有黃春明、黃凡、李昂、朱天文以及陳黎五位作家名列邀請名單,但黃春明因車禍腳傷未能前來,朱天文延至21日才抵達會場,另三位作家則全程參與。五位作家的作品在法國皆有譯本,如李昂的《殺夫》、《迷園》,陳黎的《紀念照》、《我的台灣國語》,黃凡的《慈悲的滋味》和朱天文的短篇小說集選譯。
當然,趁書展期間作家與出版商面對面的機會,台灣作家除上述法譯之外的重要作品及新作,也都陸續開始接洽翻譯版權。像李昂的《北港香爐人人插》、新書《看不見的鬼》(李昂個人屬意由翻譯《殺夫》的Alain Peyraube擔任譯者);黃凡新作《躁鬱的國家》等書的法文全譯本,都是此次商談的重點。陳黎於詩歌朗誦會呈現的數首有趣詩作,如〈腹語課〉,相信也會吸引一向重視文字魔力的法國出版商注意。至於朱天文著名的《荒人手記》要到何時才有精緻的法譯本問世,恐怕還得再耐心等候一陣子了。
大陸作家團來訪的26位作家裡,較為台灣讀者熟知的有蘇童、莫言、余華、李銳、韓少功、劉心武等人,詩人北島也名列旅歐華文作家名單之中。香港亦有王璞等三位作家參與。
為了配合大會「華語文學」的主題,主辦單位不但為每位作家個別安排了一小時與讀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以及各出版社安排的簽名會,還有多場座談與圓桌論壇,齊聚各地華文作家於一堂,各抒自己的文學創作理念。論壇題目廣泛而多樣,從《都會文學:新行為與新倫理》、《法國文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到《文學、電影與電視》不一而足。另外,會場也設置了大紅燈籠高掛的「中國館」專區,除了各與會作家作品的中文本、法譯本之外,還可見到其餘未能蒞會但同樣知名的作家,如王文興、白先勇、張大春、賈平凹、虹影、西西等人的作品。此外,法國國家圖書館也安排了多場文學座談。
除了圍繞「華語文學」主題的眾多活動之外,本屆書展仍舊劃分出幾個與出版息息相關的主題特區,如小劇場與藝術專區、吸引大批人潮的漫畫專區。電影與書寫主題館除了放映電影,還有多場穿梭於文學、書寫及電影間的演講與座談,也同時觸及當代華語電影的發展。
各出版社亦卯足了勁安排作家的簽名會,一方面讓讀者與作家面對面交換意見,另方面也吸引買書人潮。漫步展場,處處可見名作家埋首替讀者簽名的身影:有獲2003年龔固爾文學獎的傑皮耶.艾梅特(Jacques-Pierre
AMETTE);在台出版《管子的異想世界》中譯版、且頗受法國大眾喜愛的暢銷小說作家愛蜜麗.諾冬(Amlie
NOTHOMB);2001年以《紅色巴西》一書榮獲龔固爾獎的尚.克里斯朵夫.胡方(Jean-Christophe
RUFIN)也在展場為新書《Globalia》簽名;曾促成法國廢除反墮胎及反同性戀法案的著名女律師芝瑟兒.艾里米(Gisle
HALIMI),百忙中亦抽空為新書《L'etrange
monsieur K.》與讀者面對面(2002年的《違法叛道女律師》(Avocate
irrspectueuse)一書,不久將在台出版中譯本);還有去年底為《圍棋少女》中譯版出版來台訪問的山颯,拿著台灣買的毛筆忙著為讀者提字簽名。望著到處排隊等簽名的民眾及持續大量湧進的人潮,似乎也清楚傳達了人們心底的基本信念:經濟再不景氣,政治再亂,書總是不能不讀的,畢竟,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根本。
(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開卷版.2004-03-29)
-------------------------------- 風潮 vs. 傳統 ◎楊年熙/二十二日巴黎報導
台灣詩人陳黎二十日參加「中國情詩」座談會,談台灣文壇的「情慾書寫」風潮,並朗誦「腹語課」、「夜間魚」等詩作,引起台上一位大陸老學者情慾非肉慾的反駁,指出,大陸和台灣一脈相傳,有的詩就不屬於以情為本中國傳統,台下法國聽眾則替現代大膽的實驗詩辯護。
( 資料來源:民生報文化新聞版.2004-03-24)
--------------------------------
陳黎在巴黎書展活動照片
3月20日法文版《中文新詩選》簽名會上與陳黎詩 3 月20日「愛情詩在中國」圓桌會中舌戰中國大陸學者
法譯者艾梅里女士(Martine Valette-Hemery)合影
3 月21日「詩品朗讀會」上與北島、梁秉鈞、楊煉、多多等朗讀個人詩作
3 月23日「文學翻譯的演練」論壇 ,與主持人居里安合影 3 月24日「與陳黎見面會」中回答主持人Camille 問題並唸詩
3 月24日「簽名會」中 為讀者簽名
陳 黎
2004年春天,與黃凡、李昂、朱天文等作家代表台灣參加 了
3月19日至 24日在巴黎凡爾賽門舉行的「2004 巴黎書展」(黃春明因腳傷不克成行)。巴黎書展是與法蘭克福書展齊名的國際書展,這兩年參觀民眾都近18萬人。2004 巴黎書展配合法國「中國年」活動,特別以中國文學為主題,在會場設立面積達 640平方公尺的中國館。受法國文化部之邀,參與本屆巴黎書展「中國文學主題展」的各地華文作家共 38人,除台灣 5人外,另有香港 3人(梁秉鈞、陶然、王璞),中國大陸 27人(殘雪、方方、格非、韓少功、李銳、劉心武、莫言、蘇童、余華、畢飛宇、陳建功、遲子建、阿來、戴來、郭雪波、蔣韻、蔣子丹、金堅 範、廖子欣、柳建偉、劉醒龍、潘琦、鐵凝、張平、張勝友、張煒、張宇),大陸旅外作家 3人(北島、楊煉、多多)。中國大陸代表團雖然人多勢眾(他們另有十數名學者隨行),但由於主辦單位對於邀請與會的每位作家,都給予同等禮遇,因此台灣代表團雖然實際出席只四位,卻各能掌握主辦單位安排的個人作品訪談時間或座談、論壇時段,為台灣文學發聲。底下略述個人於書展期間參與的活動及心得。3
月18日傍晚,參加「2004 巴黎書展」開幕酒會活動。至會場中國館 Gilbert Joseph 書店,發現其中陳列的文、法文書籍,絕大多數為中國大陸作家作品。書店旁另有一顯然由中國大陸官方所籌劃,展示中國大陸出版品並可為相關活動之寬敞展演空間。在書店眾多書籍中,零星找到些許台灣作家書籍,令在場的我十分沮喪。何以蓬勃之台灣文學,無法在此一重要時刻、關鍵場合,得到充分之印證?我甚至找不到我個人的任何一本中文著作(即便我在台灣已出版了數十種作品)。這數十年才輪到一次的以華文文學為主題的巴黎國際書展,台灣相關部門或機構,似乎沒有即時掌握契機,充分發揮可能之效用。3
月20日下午三點,參加 Circé 出版社新出版的法文本《逃亡的天空:中文新詩選》簽名活動,並與法譯者 艾梅里女士(Martine Valette-Hemery)碰面。她在此本厚 380餘頁,由其與尚德蘭(Chantal Chen-Andro)女士合編之詩選中,翻譯了我與商禽、瘂弦、洛夫、紀弦、林亨泰、鄭愁予、夏宇、陳克華等 13位台灣詩人的詩作,約佔全書篇幅五分之一(餘五分之四為大陸詩人詩作)。據說本書本來打算只收大陸詩人之作,後來覺得台灣現代詩實在是20世紀後半葉頁中國大陸現代詩之先驅,遂將台灣現代詩作置於書前。3
月20日下午五點半,在書展會場孔子廳參加「中國愛情詩」圓桌論壇,另三位同桌者皆來自大陸,包括兩位在大陸大學任教、研究新詩的學者。但令我驚訝的是,這兩位新詩學者不但一點也不新,而且充滿陳腔濫調。先發言的一位,照著講稿單調地唸了近30分鐘,談古往今來中國情詩,聽進耳裡卻多是教條,令現場氣氛顯得呆滯、沉悶。輪到我發言,我以「愛情詩在中國/台灣」為題,也談古往今來中文情詩,但在後半部舉當代台灣情詩為例。當我放聲朗讀包括夏宇、陳克華以及我個人觸及情慾的詩作時,在座的大陸學者、作家及大陸聽眾都嚇呆了。他們很不習慣怎麼詩可以這麼寫。會場氣氛一時騷動起來,連臨時被找來充當主持人的那位心不在焉的大陸蒙古族小說家,也突然醒來似地在我發言後說我唸的詩嚇了他一跳。本來不打算發言的另一位大陸新詩學者,則激動地表示他不得打破沉默,向「法蘭西的朋友們」提醒,台灣與中國大陸同源,真正的中國情詩是溫柔敦厚的,不是像那些怪異大膽的台灣詩的。其實未到巴黎前,我早從家中電腦網路資訊裡判知這些學者相當保守、教條,因此在出發前便已寫成一篇三千餘字的講稿,印成講義,帶到巴黎書展現場散發,讓與會的中國讀者或座談者能充分領略我欲陳述的台灣現代詩之特質,我並將我引用的幾首現場口譯者恐無法立即譯出的詩作,預先譯成英文印出,以利在場外國觀眾適當了解。我的講詞也提到傳統中國詩的溫柔敦厚,但更強調創新、求變,「以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事物」,是古往今來文學創作精神之所在。在「中國愛情詩」論壇現場,令我感到意外的是,這些大陸學者不但對台灣現代詩的新發展懷抱敵意、了無好感,連對中國大陸自己年輕一輩的詩作恐怕亦一無所知。這樣的詩的對話真是南轅北轍、今古難合。主持的大陸小說家甚至冒出一句「偉大的主席毛澤東說百花齊放」,請現場觀眾表達意見。台下一位法國女性聽眾站起來表示,她所讀到的中國古典詩不乏對情慾的描寫,何以不許台灣現代詩有大膽的表現或實驗。聯合報系駐巴黎記者楊年熙3月24日刊於《民生報》文化新聞版上之照片及題為「風潮 vs.傳統」之圖說,可說是現場荒謬情境的最佳注釋。3
月21日上午十一點,在書展會場龍廳「詩歌朗讀會」上,與北島、楊煉、多多、梁秉鈞等詩人朗讀個人詩作,主持者為法國詩人帕拉(Jean-Baptist Para)及尚德蘭女士。據我在此次書展的觀察,法國人主持類似朗讀會或論壇皆極認真,有備而來地預先閱讀了與會作者的相關資料,因此提問或評述皆頗能切中標的。主持者依姓名字母順序呈現五位詩人作品,我在北島之後發言(北島的安靜少言,使我對其人其詩增加了好感)。帕拉先問我作品中呈現出的台灣多語文化情境,接著應其所請,以中文唸了三首自己的詩:〈家庭之旅〉、〈陰影的河流〉、〈島嶼邊緣〉,兩位主持者隨後以法文朗讀。主持者對〈家庭之旅〉中顯現的荒謬情境甚感興趣,問有幾分真實,我說詩中許多情事固然是個人家族史之寫真,但所有的詩應該都是虛構的。這場朗讀會總共進行了近兩小時,平心靜氣,沒有任何爭吵,但我覺得氣氛甚佳,因為(如同主持者所言)每個在場詩人的作品都各有其特色,每個在場的詩人或聽眾也都鮮明地感受到詩人們不同的特色(香港詩人梁秉鈞還以粵語唸其詩作)。這算是一場愉悅的詩的對話。3月23日下午七點 ,在作家論壇廳代替黃春明參加 居里安女士(
Annie Curien)主持的「文學翻譯的演練」座談。同座的還有楊煉、梁秉鈞。楊煉是相當熱情、可愛、純真的詩人,所談所論皆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詩上。聽過梁秉鈞的發言(以及書展期間我們在旅館早餐桌上多次的閒聊)後,我覺得香港在接受歐美及拉丁美洲文學翻譯的影響過程上,與台灣極為相似,有些甚至是同步、互通的。至少就他與我做為譯者與作者的經驗而言,我們所使用的中文顯然因多樣閱讀/翻譯外國文學一事之影響,而具有一種有別於中國大陸創作者的彈性或感性。居里安女士是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為此次書展中國文學主題展活動主要策劃人之一,譯過不少大陸及香港作家的小說。我希望此次會談能稍稍增加她對台灣文學,特別是現代詩的印象。3
月24日下午三點,在喬治桑廳進行「與陳黎會談一個小時」的節目,主持人德琳(Camille Loivier)女士是詩人,法譯了兩本王文興的小說,也在她負責的法文雜誌《八月雪》(Neige d'août)裡譯介過台灣現代詩。這一個小時在德琳女士不緩不徐的導引下,氣氛相當愉快。觀眾笑聲不斷,對我唸的幾首詩頗感興趣,特別是那首視覺聽覺並容、無法譯成外文的〈戰爭交響曲〉。我事先準備好我幾首詩的中文、法文講義,讓觀眾邊聽邊看,頗有鞤助。其中有一首用「%」、「.」等非文字寫成的〈雪上足印〉(詩題出自法國作曲家德布西的鋼琴《前奏曲》),我開玩笑請觀眾唸,在場一位法國女士居然起身對著講義用法文唸起來。隨後在中國館書店的簽名會裡,我提供了 20 張從台灣帶來的我的詩作的有聲 CD 給現場讀者,結果僧多粥少,不少想要的朋友空手而歸,甚是抱歉。會後與德琳女士在會場一角的咖啡座聊天,她客氣地說很喜歡我的詩,希望有機會能翻譯一本收錄四、五個人詩作的法文台灣現代詩選。巴黎書展歸來,最簡明的感受就是:要讓台灣文學在世界各地發聲,「中書外譯」計畫是很重要的。多鼓勵、培養翻譯人才,在既有基礎上,主動連絡、接觸、掌握各主要外語國家研究、翻譯台灣文學的專家及相關出版社。光有好的台灣文學作品是不夠的,還要有好的翻譯、更多的翻譯,才能讓台灣作家抬頭挺胸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