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詩作陳黎散文陳黎譯詩陳黎研究陳黎花蓮
[民生報 2000.11.16] [聯合報 2000.11.16]
【第23屆吳三連獎評定書】
回首頁
吳三連獎得獎人(後排左二起):
陳黎、郭婉容、柯錫杰、高燦興
前排左二起為來賓陳郁秀、陳水扁、李遠哲
陳黎獲第23屆
吳三連文學獎
典禮上陳總統籲國人以東西文化為基礎開創前程
【民生報記者張夢瑞報導】陳水扁總統昨天在第二十三屆吳三連獎頒獎典禮上表示,雖然我們居住在幅員狹小、資源不豐的地方,卻能締造出舉世矚目的政經成就,這絕不是捨棄某些文化或否定某段歷史的結果;而是歷代先民及全體民眾繼往開來,不斷努力所累積的成果。他並指出,幾個世紀以來,台灣接納了許多不同的族群,也融匯了許多不同的文化,發展成今天東西方兼具、傳統與現代併存的文明國家,並將以此為基礎,開創更恢弘遠大的前程。
第二十三屆吳三連獎今天宣布得獎名單,同時舉行頒獎典禮。文學獎新詩獎得獎人:陳黎。藝術獎雕塑類得獎人:高燦興。藝術獎攝影類得獎人:柯錫杰。人文社會科學獎經濟學類得獎人:郭婉容。每人獎金六十萬元。
應邀致詞的中研院長李遠哲,對吳三連獎多年來致力獎勵國內優秀的藝文界人士推崇備至,他說,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基金會對推展藝文發展很有貢獻,他盼望這種推展文化的活動,繼續發揚光大,讓我們的下一代做個頂天立地的人,也讓這塊土地更加豐美。
獲得文學獎新詩類的陳黎是吳三連獎舉辦以來,第三位以新詩獲得的詩人,且是三人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前二位分別是洛夫及白萩 )。這位在花蓮出生,並在花蓮執教的詩人,屬於戰後中生代的傑出詩人。他關心歷史,也關心族群。
陳黎今天發表的得獎感言,與稍後致詞的陳總統,竟有些神似。陳黎說,「本土化」成了當今的時髦用語,他對「本土化」提出反方向思考。陳黎說,他的父親是台灣人、母親是客家人,二人經常用日語交談。他生活在沒有歷史負擔的花蓮,從小與原住民及外省人生活在一起,可以說,台灣早就是一個多元且雜揉的文化。這種混血的文化特色,是包容力及活力特強。 陳黎認為,反省台灣的文化,應用一種廣寬的胸襟去包容,而不是用某一種語言去推翻另一種語言,用一種政權去推翻另一種政權。他強調,凡是生活在台灣,成長在台灣,活在台灣的人,他們的創作都是「台灣製」。
基本上,陳黎這次得獎作品《島嶼邊緣》,就是以作品流露人道關懷,卻不淪為矯情,獲得評審委員的一致推崇。
【2000/11/16 民生報】
第23屆吳三連獎
昨舉行贈獎禮
【聯合報記者李令儀/台北報導】 第二十三屆「吳三連獎」昨天舉行贈獎典禮,得獎人分別為作家陳黎、雕刻家高燦興、攝影家柯錫杰,以及前經建會主委郭婉容。為吳三連獎長期推動文化藝術的貢獻,陳水扁總統到場致詞,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擔任贈獎人。
陳總統除了恭賀四位得獎人獲獎是實至名歸外,並表示,文化與藝術是民族歷史的結晶,具體展現人類的智慧與經濟的累積,是國家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他說,幾個世紀以來,台灣接納了許多不同的族群,也融匯了許多不同的文化,發展成今天東西方兼具、傳統與現代並存的文明國家,並將以此為基礎,開創更加恢宏遠大的前程。
李遠哲則強調,類似吳三連獎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對社會的影響力日趨重要,他也說,雖然最近國家的投資與金融方面有所挫折,但大家不應該灰心,而應在文化方面繼續發揚,讓下一代成為頂天立地的人,讓我們的土地成為更豐裕的社會。
人文社會科學獎經濟學類得主郭婉容說,她與吳三連是台南縣北門同鄉,讀大學時有機會就教吳三連,對他非常欽佩。郭婉容表示,全球一百七十一個國家在戰後追求發展,以亞洲四小龍最為成功,其中台灣又位居第一,她在著作中探討的就是台灣得來不易的經濟成就,也獲得世界銀行、OECD等國家重視。然而除了經濟成就外,文化因素仍不可忽視,吳三連從早期就著眼於此,貢獻良多。
文學獎新詩類得獎人陳黎則說,過去以詩作獲得吳三連文學獎的詩人只有洛夫、白萩,就連楊牧、余光中等前輩詩人都是以散文獲獎,因此他感到意外且喜悅。花蓮出身並回鄉教書廿餘年的陳黎也說,他從花蓮這個多樣文化雜揉的綜合體,看到意義更寬闊的台灣,也逐漸領悟,只要生在台灣、長在台灣、活在台灣,手下流瀉出的作品就是「台灣製」的詩,也是「世界製」的詩。
七十一歲的攝影家柯錫杰是藝術獎攝影類的得獎人,他幽默地表示自己不擅理財,六十萬元的獎金可以讓他做很多事,因此跟晚輩「爭這個獎」。他說,幾年前遊歷世界各國回到台灣,就是要完成一部「台灣在我心」的作品,他將以往後十年、廿年的餘生,拍出自己的故鄉。
以金屬雕塑獲得藝術獎的高燦興,引述業師前輩畫家李梅樹的期勉說,藝術家必須認真創作,時時檢討自己的作品,即使做到餓、做到死,都不應有怨言。他說,過去他已經做到餓了,但他仍謹記恩師教誨繼續堅持,獲獎後,他更要努力創作,做到生命的終點。
【2000/11/16 聯合報】第23屆吳三連獎
評定書
陳黎先生,原名陳膺文
,一九五四年出生,花蓮人。勇於嘗試各種美學實驗而卓然成家的陳黎先生,屬於戰後中生代的傑出詩人。他試探過的美學,包括浪漫主義、寫實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幾乎每一階段都有可觀的成績。他的詩暗藏反諷性格,卻不流於戲謔;他的作品充份流露人道關懷,卻不淪為矯情。在本土詩風積極建構的過程中,陳黎先生已為台灣現代詩開創了極其寬闊的道路。
陳黎先生的詩所以值得肯定,乃在於朝向台灣文學主體重建之際,又兼顧了社會內部的文化差異性。 他關心歷史,也關心族群,因此,他一方面追求歷史記憶的重建,一方面也考慮到不同族群的情感。陳黎先生的詩藝,表現在語言的精緻鍛鑄,也表現在想像的豐饒渲染。無論長詩或短詩,都能收放自如,節奏與文字相互配合,恰到好處。台灣現代詩的美學重整,到了陳黎先生手上,又開啟全新境界。他帶給讀者的訝異、錯愕,卻能飽滿地負載著悲哀與喜悅的真實。做為台灣社會的見證,陳黎先生的作品誠然是雄辯的存在。評審委員會評定陳黎先生為第二十三屆吳三連獎新詩類得獎人。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十五日
【財團法人吳三連獎基金會】
回首頁 陳 黎文學倉庫 Mail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