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時,由教育研究所顧瑜君老師發起,並與一群英美系的同學合作,接受志學國小的邀請,於每週三早上至學校進行英語教學活動,而目的為的是陪孩子們成長,並達到學校與社區實質上的交流。此外,約在同一學期末之時,由於數位第一屆企管系同學鑑於當時學校社團數目及性質相當少,於是欲創立東華第一個服務性社團,定名 為「小太陽社」。
八十六學年度,樂鄰小太陽開始了全新的生命,雖然沒有包袱、傳統,卻也沒有資源、缺乏制度及經驗,所以基本上對所有第一屆的幹部而言是混亂而繁忙的一年。剛起步的小太陽組織架構是參考其他社團而定,同時限於當時固定的幹部人數不多且流動性高,所以在這段期間的社團運作是在確定目標和制度的建立中摸索,而遺憾的的是,由於人手不足,在這個過程定無做好文字傳承的記錄;當時所有幹部們可說是緊抓著那微弱的燈光的飛蛾,因校內並無同性質社團可互相協助,加上這段期間花了很多心力在幹部共識達成,活動一直一直更換人才,所以大家一直不斷的在彼此適應,及社員情感維繫上。縱然小太陽外圍光芒似乎在變小,但實際上卻在茫然中慢慢定型,確定未來方向並建立完整的社團組織架構,而雖然幹部們在每次辦完活動都失落感很大,可是也因此摸索到一些帶領社團、關心社員的技巧,並藉著新舊幹部交接之際,在協助新社長帶領社團、舉辦幹訓等活動時,以建議、私下商談、開會等方式作經驗的傳承及意見的提供。
而在這一年當中 ,小太陽的運作也前後在老師的提醒下,由原本的舉辦對外活動轉為內部向心力的整合。之前的對外活動包括了義務性支援、校內募捐、東華附設幼稚園運動會的義務協助,與花師康輔社的交流,畢士大服務與小太陽公益組織的接洽等...。但苦於辦活動的能力、經費不足及社團凝聚力不夠,使得大多數活動在家族家長的苦苦邀約之下,參加的人數上卻仍反應其成效不彰。後來在下學期時,幹部們決定為了要凝聚內部共識,除了舉辦社聚、慶生會外,還定期召開POP班、團康活動班、認知訓練課程等活動,並藉著累積的補助費為社團添購了基本設備。之後,就由新任的幹部們接棒,繼續完成小太陽的使命
關於社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