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東華大學化學系 江政剛助理教授;整理/記者江思婷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壽命相比古代人而言而大大延長,當代精緻化的飲食習慣,除了會影響現代人的身體之健康外,人類腸道內的菌群組成也會大大的受其影響。東華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江政剛於加拿大博士後研究成果就指出,腸道內常駐守的各種細菌之組成,除了是可能與人類飲食的習慣有關,這些寄住於腸道內的『客人』,也與患有大腸性發炎病症之小兒病患的腸道發炎程度有相當關連性。
江政剛說,全世界患有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患者,就人口組成而言,目前發現加拿大人的患病機率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高。
雖然這種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在台灣人的印象中並不常見,這項疾病卻影響了全球4百萬人的健康;其中加拿大人大約有23萬人受到此種疾病之困擾,每年新增的病患可達一千人之多。炎症性腸病可以主要分成為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與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此兩種臨床表現相似之型態,由於幼童與青少年患者之病徵與成人往往不同,為了有效確校的早期判斷其患病類型以能對症下藥,江政剛所處的研究團隊利用基因體學與蛋白質體學方法,分析不同嚴重程度之克隆氏症小兒患者之檢體後,發現了可能的原因。
江政剛強調,體學的概念有點很抽象,但簡單來說,就是想要了解一個物種中全部的行為。舉例而言,基因體學就是解析DNA存在於基因內所有儲存之資訊,以了解背後各種可能的生 物機制,相較於傳統只著重於研究特定基因分子的研究方式,基因體學利用宏觀之研究角度,去分析中不同樣品之間各種基因的組成。此外,蛋白質作為生物分子的最終產物並展現其功能於生物體中,蛋白質體學則是利用質譜儀(mass spectrometry)這項分析儀器,闡明生物系統中各種不同蛋白質分子之組成與相互作用關係。
實驗中研究127位患有不同克隆氏症嚴重程 度之患者時,發現這些克隆氏症患者腸道內含 有較少能產生抗發炎特性之丁酸酯(butyrate) 脂肪酸的細菌,相反的,具有能夠產生硫化氫 (hydrogen sulfide)之壞菌量卻大大增加。這 種腸道細菌組成的一增一減,除了會改變人體 腸胃道細菌之組成生態外,更會損害患者腸道 內粒線體蛋白質的功能性,進而導致患者腸道 潰爛損傷,影響人體健康。
然而,這背後的可能意涵為何呢?『雖然目前 並沒有很明顯的研究指出是跟人種、基因遺傳 、或是居住環境等因素有關,但此種疾病確是 很顯著的好發於已開發國家,目前我們的推斷 ,可能還是與飲食最有關,尤其是煙燻製品之 攝取有很大的關聯性。』江政剛指出,由於生 鮮食材取得不易,加拿大居民相較台灣人攝取 更多的培根、香腸等添加硝酸鹽食品添加物之 加工肉品為飲食肉類來源,即使主要烹調方式 都以少油低煙為主,本實驗研究的患者大多飲 食中少不了這些肉品加工食物,所以並不能排 除這些食品添加物對於人體之危害。
我們雖能盡量避免攝取含有過多食品添加物 之食品外,食品安全也需要由食材本身『乾淨 』與否著手才行。東華大學預計今年將設立農 藥殘留檢驗中心與農業永續研究中心,以期透 過學術研究能量,除了能為了花蓮民眾的飲食 把關,更能作為花東農業發展之後盾,希望透 過透過產學鏈之緊密結合,共同推廣地方產業 發展,成為地方可用之檢驗資源。
中華民國106年4月27日
(本文原刊載於東方報,感謝提供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