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研究員踏上南極 兩岸極地合作「破冰」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任紋儀台北特稿〕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郭富雯10月底搭乘中國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前往南極從事極地海洋生物研究,11月12日抵達長城站,成為參與兩岸南極合作研究的第1位台灣人。

郭富雯出發前形容此行的心情:「驚險刺激、提心吊膽、忐忑不安、冒險犯難」,既緊張又快樂。

他說,想到接下來兩個多月將在1艘陌生的船上,面臨不可知、又有趣且驚險的未來,就如同小時候探險未知的感覺。他很擔心皮膚凍傷問題,並對難以想像的極地氣候感到憂心。

郭富雯這趟南極科考計畫,是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正修科技大學及東華大學合組團隊,與雪龍號及中國南極考察隊合作,派科學家上船同赴南極從事科學研究。

促成台灣科學家的南極之行,是今年4月國立海生館邀請剛從南極返航的雪龍號,及中國第2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訪問台灣,雙方對於首次南極合作研究達成共識。當時雪龍號還停靠高雄港4天,並開放參觀。

台灣有3名科研人員首次參與中國南極考察計畫,10月28日率先出發的郭富雯從紐西蘭登上雪龍號,11月12日抵達長城站,預計12月中旬再到中山站,待考察工作結束後,隨著雪龍號回到澳洲補給時,郭富雯將下船再搭機回台,估計明年2月初抵台,他將是在南極停留最久的台灣科研人員。

另兩位海生館研究員林家興和正修科技大學超微量研究科技中心研究員許廷煒,預計11月29日啟程赴智利,與國際研究團隊會合後,再搭乘智利專機前往長城站,展開2個月的研究工作。據瞭解,智利到南極專機來回1趟每人要價3000美元,這趟高價行程屬智利獨家生意。

已經抵達南極的郭富雯將採集企鵝糞便、蛋殼等極地標本,化驗及觀察蛋殼或糞便內是否累積特定化學物質,藉此研究南極汙染狀況,進而瞭解南極生物受影響程度,同時還將觀察極地氣候變化。

另外,台灣科學家還要執行「極地海洋生物所含生理活性物質」等研究。海生館企劃研究組主任兼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科技研究所所長宋秉鈞說,生活在低溫及海水中的極地生物,體內含有抗凍蛋白或特殊化學物質,才能抗寒及避免脫水,而這種生理活性物質能否適用於人體,正是研究重點。

郭富雯攜帶採樣工具、電腦、生物圖鑑等設備,雪龍號則提供考察服等基本配備。至於原先規劃的潛水採集海洋生物任務確定取消,郭富雯說,極地環境嚴苛,由於設備不足被迫取消,這次先瞭解當地環境,觀摩外國極地研究站如何作業。

海生館方面表示,郭富雯啟程後,幾乎每天都會以電子郵件發回工作日誌,內容涵蓋工作狀況、個人心情以及與大陸研究人員相處狀況等,未來有可能彙集成冊,與出版社合作出書。

至於南極研究成果,海生館日後不排除配合館內既有的極地動物,舉辦極地海洋生物特展,展示南極考察成果。

台灣的南極研究工作始於1980年代,水產試驗所曾計劃前往南極附近海域進行科學探測,也有個別學者參與外國的研究團隊,零星進行海洋生物與環境科學等調查與探勘,可惜研究成果過於片段且無法延續。

這次兩岸攜手南極研究,海生館表示,主要延續以往的探勘與調查,開創兩岸南極探勘首次合作。

近年來兩岸科研交流日益頻繁,研究領域更廣泛,同時兩岸科研具有高度互補性,雙方在基礎科學、應用科技、市場結合部分各有所長,未來合作前景看好。

積極推動兩岸海洋科學合作的海生館說,無論就中國長期在南極研究累積的經驗及資源,或是研究經費投注而言,推動兩岸南極科研合作,絕對有助於提升台灣的南極學術研究。

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領隊楊惠根說,雪龍號訪台,是兩岸極地考察交流與合作的破冰之旅,是兩岸科技交流前所未有的盛事,促進兩岸極地考察與科學交流合作。

雪龍號是中國唯一的破冰船,總長167公尺,寬22.6公尺,深13.5公尺,載重近2萬噸,船上有先進導航、自動駕駛系統、氣象觀測、資訊分析室以及海洋物理、海洋化學、生物等多學科實驗室。

因設備精良,破冰能力具世界水準,雪龍號成為大陸極地研究與後勤運補的重要利器,並有德英法日韓美俄等國科學界紛紛要求合作,最遠曾到達北緯80度,進行北冰洋綜合考察。

這次的南極之行,雪龍號搭載250多名人員,10月11日從上海浦東新區的中國極地考察專用碼頭啟程,展開新一輪南極考察行程。

10月底雪龍號停靠紐西蘭基督城補給後,按計劃開往中國3個南極科考站之一的長城站卸運物資,8天後再次啟程,經阿根廷烏斯懷亞市補給油料後,奔赴中山站展開下一階段科考活動,還會前往今年初才建成的南極內陸考察站崑崙站。在完成各項考察任務後,雪龍號計劃明年4月返回中國,預計總共將航行約3萬海里。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領隊袁紹宏表示,在近180天考察期間,考察隊將執行59項科考任務,是中國南極考察有史以來任務最重的一次,包括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常規科學考察和後勤保障任務,還要進行崑崙站和「南極特別保護區」格羅夫山地區的內陸科考。


報導日期:2009-11-15

新聞來源:中央社


©Copyright 1994–2009 國立東華大學教務處.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