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鄉我築 學生回鄉建文化

Your News

〔記者鄭景尤、楊琇雯專題報導〕

大學生若想要為社會付出,除透過社團集體服務,也可藉由記錄在地文化特色,或到偏遠鄉鎮地區參與社區營造,化小愛為大愛。

 今年才從東華大學鄉土文化系畢業的曾馨誼,在大學時期就擔任青年志工,畢業後選擇回家鄉雲林,到當地的「貓兒干文史協會」工作,為偏鄉社區營造努力。

 曾馨誼表示,從小在雲林長大,對這裡有份感情及責任,因就讀科系符合文史協會需求,她順利在雲林謀得生態導覽員的工作,一邊也參與社區營造。

 但因薪水不多,從事社區營造工作大多是40到50歲的熱心居民,年輕人很少,不過曾馨誼卻說,「我從身邊的人開始影響,說服他們一起回來。」果然很多高中同學都因此回雲林工作。

 曾馨誼也參與教育部「創造偏鄉數位機會」計畫,擔任雲林地區駐點人員,提供民眾諮詢服務,希望能縮減當地和都市數位資源的落差。

 此外,剛從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畢業的吳育卿,大四開始接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培訓,並加入「鄉鎮情報員」,記錄並推廣小琉球特色。

 吳育卿說,小琉球人口外流嚴重,只能藉大型活動或傳統慶典吸引人潮。最近剛結束的王船祭遠近馳名,每舉辦1次,都會動員島上大小廟宇及人力,他還號召大學生在王船祭擔任轎班,體驗當地特有文化。

 吳育卿表示,為了同時兼顧鄉鎮志工的任務和公職考試,時常得在台灣本島和小琉球兩地奔波,但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小琉球,他仍會持續進行,記錄小琉球之美。

不怕困境 自我成長多

 大學生用年齡優勢補足隔代教養斷層,建立文化橋梁,但也因學生身分,在服務時一波三折。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志工家族學生,運用所學科系專長,帶領孩童認識不同運動;台灣大學漁村服務社成員因來自不同科系,能站在多重角度設想,讓服務臻於完善。

 漁服社社員王麗雯表示,大家畢竟還是學生,畢業後踏入職場難與當地保持聯繫,就算有網路輔助,大學生能為當地所做的仍因地域遙遠而受限。

 北體志工家族社長王汶壕表示,雖然校方會提供窗口讓他們申請經費,但近幾年志工出隊人數增加,經費反而減少,例如台大出隊人數,即由民國95年1500人,增至今年近2000人,各隊資源相對下降。

 不過北體志工家族指導老師連雅雯認為,經費不足的困境反而讓學生有所成長,她說,「學生會學著跟周邊商家拉贊助,校方及家長也會在經費不足時慷慨解囊,提供校車、器材等。」王汶壕補充說,在資源有限情況下,更能感受到各界對學生的支持和幫助。

 連雅雯指出,大學生常擔心自己時間遭壓縮,加上有課業壓力,不敢加入志工行列,然而擔任志工後,大學生會發現自己能貢獻的心力不亞於社會人士。

 王汶壕強調,志工服務能讓自我成長,對未來就業有一定助益。在從事志工服務的同時,不僅傳遞溫暖,更為大學生的履歷加分。


報導日期:2009-11-13

新聞來源:Your News


©Copyright 1994–2009 國立東華大學教務處.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