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政治史
|
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2007年01月
|
施正鋒◎著
|
◆客家人由中國遷徙台灣
◆建構台灣政治史的嘗試--由creole到mestizo的墾殖社會
◆台灣民族運動的反思
◆原住民族的歷史重建
◆平埔族身份認同
◆台灣民主化的挑戰--國家肇建、民族塑造、以及國家打造
◆台灣在「李登輝時代」的民主轉型
◆噶瑪蘭族人的身份認同
◆海洋與台灣
◆由後殖民的觀點看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認同的重新呈現
◆台灣政治史的重新建構
|
|
TOP
|
|
|
■ 台灣族群政治與政策
|
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2006年03月
|
施正鋒◎著
|
1-1
台灣社會各族群平等關係的建構
1-2
由多元文化主義、共和主義、到憲政主義的思辨——建構多元族群的民族國家
1-3
從多元文化主義看客家電台
1-4
語言人權
1-5
觀察『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
1-6
訂定「全國客家日」政策分析
1-7
研訂『客家語言發展法草案』
2-1
修憲與立憲背後的族群情節——由胡佛與李鴻禧的憲政學理之爭談起
2-2
黃復興黨部與外省族群
2-3
由語言政治的觀點看「通用拼音」
2-4
台灣語言政策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2-5
語言與認同政治——族群認同以及國家認同的考量
2-6
嘗試了解福佬客現象
2-7
多面貌的客家社團
2-8
母語教育的推動
|
|
TOP
|
|
|
■ 各國原住民人權指數之比較研究
|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2005年04月
|
施正鋒◎著
|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原住民人權的概念化
第三章
由人類發展指數到原住民人權指數
第四章
原住民個人權指標的產生及比較
第五章
原住民集體全指數的比較與分析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附錄一 座談會實錄
附錄二
國際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力公約
附錄三
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力宣言草案
|
|
TOP
|
|
|
■ 台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
|
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2005年02月
|
施正鋒◎著
|
第一章、 原住民的歷史重建
第二章、 國際潮流與原住民的權利
第三章、 原住民族的主權、自決權、以及自治權
第四章、 原住民自治與台灣前途
第五章、 原住民族運動與族群關係
第六章、 台灣的法律與原住民族
第七章、 民進黨執政以來的原住民族政策
第八章、 台灣新憲中的原住民族專章
第九章、 原住民族的有效政治參與以及代表性的呈現
第十章、 憲政體制與原住民族自治安排
第十一章、 原住民族議會的建構
第十二章、 行政體系中的原住民族─由「優惠待遇」到「積極行動」
第十三章、 加拿大原住民族自治體制
|
|
TOP
|
|
|
■ 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
|
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2004年07月
|
施正鋒◎著
|
第一章:台灣的族群政治與政策
第二章:台灣客家族群與政治
第三章:客家族群與國家─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
第四章:客家族群菁英認同中的福佬人─政策導向的分析
第五章:母語傳承與母語的地位
第六章:語言與多元文化政策
第七章:少數族群的權利─國際規約的考察
第八章:北愛爾蘭的語言政策
附錄一、客家人當然是客家人
附錄二、化解族群心結,探索義民真相
附錄三、客家族群組黨的政治分析
|
|
TOP
|
|
|
■
語言政策及制訂『語言公平法』
|
前衛出版社 2003年05月
|
施正鋒 、張學謙◎著
|
第一章︰前言─母語傳承與母語地位
第二章︰語言政策的概念架構、以及相關理論
第三章︰國際規約、以及各國憲法及法規
第四章︰語言公平的規範以及論述
第五章︰『語言公平法』建議案
第六章︰結語
附錄1︰世界各國語言多樣化程度
附錄2︰世界各國的官方語言
附錄3︰多語國家官方語言使用的領域
附錄4︰台灣語言人權大事記
附錄5︰『關於地區性或少數語言之歐洲憲章』
附錄6︰語言權之範圍
附錄7︰民主台灣的語言人權在哪裏?
附錄8︰各國憲法中的語言關懷
附錄9︰各國憲法中的語言條款
附錄10︰「少數族群語言公平討論區」意見彙整
附錄11︰語言權/語言政策參考文獻
附錄12︰『奧斯陸建議書︰關於少數族群的語言權的建議』
附錄13︰『海牙建議書︰關於少數族群的教育權的建議』
|
|
TOP
|
|
|
■ 台灣民族主義
|
前衛出版社 2003年03月
|
施正鋒◎著
|
◆建構台灣政治史的嘗試──由creole到mestizo的墾殖社會
◆民族自決權──台灣獨立建國的民族主義觀點
◆台灣民族運動的反思
◆台灣民主化的挑戰──國家肇建、民族塑造、以及國家打造
◆國家認同與國家安全──建構主義的觀點
◆台灣教科書中的國家認同──以國民小學社會課本為考察的重心
◆搜尋台灣與中國的定位
◆日本殖民統治與台灣民族主義
◆由「仇日」到「知日」──對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思考
◆大前研一的五大邏輯謬誤、四大錯誤認知、三大惡毒用心
|
|
TOP
|
|
|
■
台灣民主鞏固的擘劃──政權輪替與制度改革
|
前衛出版社 2002年04月
|
施正鋒◎著
|
這本書是筆者繼《台灣政治建構》以來,對於台灣民主鞏固的進一步思考。第一部分「制度改革」大體是在研討會宣讀的論文,針對正名、行政與國會關係、國會改革、民進黨的政治三角習題、選舉制度改革、文官體制、原住民族自治、以及拼音政策的探索。第二部分的「政權輪替」,是作者三年多來政治觀察的整理,為我們的民主鞏固提供持平的紀錄。
作一個知識份子,作者自豪迄今仍在專業上對自己坦白,隨時挑戰國王的新衣。如果說過去膽敢面對國民黨體制,現在卻因政權轉移而失去了原有的理想,除了貪圖榮華富貴外,又要如何自圓其說?
作者認為:「一流的民族,一流的人才應該唸政治學」。如果說日治時代與國治時代的一百年,代表台灣人先行者的不同政治參與模式,那麼,在二十一世紀,台灣人應該有絕佳的機會,將政治運作提昇為民主的藝術。
這本書是要獻給在後國民黨/後李登輝、以及後民進黨/後陳水扁時代,台灣未來年輕一代,有知識、有勇氣、有道德的專業政治學者、以及職業政治家。
|
|
TOP
|
|
|
■
台中美三角關係──由新現實主義到建構主義
|
前衛出版社 2001年08月
|
施正鋒◎著
|
這本論文集是過去十年間,作者針對台灣對中國、美國定位,由新現實主義到建構主義作觀察的架構,所作的初步研究成果。
這本書是結束、也是開始;它代表作者對於新現實主義的告別,也代表著從此要大步跨入建構主義所提供的無限想像的空間、以及行動的機會。
對於想要有自己的國家的台灣人而言,最大的挑戰是擺脫中國的糾葛,也就是血統上的漢人、文化上的華人、以及政治上的中國人認同,作者作了精闢的解構。至於台灣未來的前景,作者剖析新政府的統合政策,並提出大膽的針眨。
再來,作者對戰後的台、中關係作了全盤性的分析,檢視了影響雙方的重要因素。此外,作者解剖了李登輝的中國政策——出西和的傾向到『兩國論』。最後,作者以台灣民族主義者的立場,回顧美國戰後以來的台灣政策,特別是克林頓。
最後,書末附錄了台灣、中國、美國三方有關台灣的重要歷史文件,特別是英文版的重現,讓讀者自己詮釋。
|
|
TOP
|
|
|
■ 台灣人的民族認同
|
前衛出版社 2000年08月
|
施正鋒◎著
|
我到底是誰?學術研究的興趣與個人的主觀傾向往往是分不開的,
我是這樣相信。
在留學的日子裡,我逐漸把反國民黨威權統治的心境、轉為正面追
求台灣的獨立建國的情懷。課本上所學的告訴我,如果內部多元族群無
法取得和解,對外的國家主權定位就很難有共識。這本書就是在這樣的
認識下結集的。本書首先探討了台灣人的國家認同,解析台灣民族主義
在政治面向的三個競爭途徑。例如我們試圖了解吳濁流的認同如何受到
情境條件的制約、回應,以及鍾肇政自我的認同又為何。
我們又由客家人遷徒作切入點,分析客家人的認同如何淬煉而成。 我們考察泛原住民族運動如何透過挑戰漢人國家來爭取認同權與自我認
定的權利,以及民族自決權等集體權。最後,我們嘗試確認可能發生的
各種族群危機,思考如何防範族群危機化,再以危機管理的角度來作結尾。
|
|
TOP
|
|
|
■ 台灣政治建構
|
前衛出版社 1999年07月
|
施正鋒◎著
|
自從1987年蔣經國宣佈解除戒嚴,結束長達四十年的半軍事統治,台灣的政治開始自由化,舊威權體制也逐漸瓦解。李登輝於1988年接任中華民國總統以來,台灣的民主化加速進行,但台灣目前的政治體制只能算是「選舉式民主」,必須有能力處理接踵而來的內外挑戰
國家定位、制度建立、及族群整合,才能進入「自由式民主」,達到民主鞏固的境界,擠身成熟的民主國家之林。
本論文集為筆者近年來就國家主權、認同政治、以及政治制度三種建構面,以漢文書寫的初步研究威果,具體則包含台灣意識、國家主權、憲政改革、原住民權利、族群之政治權力分配、國家定位、選舉制度興革、及國會議員的立法參與。
在本體論上,我們採取建構式的途徑,認為行為者與結構是相互建構的;在概念上,我們認為政治制度、主權、及認同都是社會建構;在理論上,我們接受新制度論的看法,以為行為者的認同、目標、或是行動,都會受到制度性脈絡所蘊藏的規範或價值觀所限制及建構;在方法上,我們堅持先要建立概念架構,以利集中式比較研究的進行。
在知識論上,我們服膺知識就是力量的信念,更視論述為政治學者責無旁貸的天職。誠如瑞典政治學者JensBartelsoh所言:「知識具有政治性,而政治則以知識為基礎」,期待更多的一流子弟投入政治學的領域,共同開創發展台灣政治學。
在規範上,我們相信透過制度建立過程的參與,台灣的住民能尋求更多合理的規範行性共識。這本書是獻給我愛恨交織的台灣人。
|
|
TOP
|
|
|
■ 浩劫與認同
|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1999年06月
|
施正鋒◎著
|
壹、 前言
貳、 浩劫的產生
參、 加害者的責任
肆、 受難者與旁觀者
伍、 猶太人的認同
陸、 歷史翻案與德國人的認同
柒、 結論
|
|
TOP
|
|
|
■ 當代政治分析
|
前衛出版社 1998年10月
|
施正鋒◎著
|
俗語說:「作戲仔瘋,看戲e憨。」我們不敢說政治是黑暗的,但至少會同意政治是在演戲。就一般人所認知的民主政治來看,不管是個別侯選人還是政黨,無非是要以表現來換取選民的認同及選票,演得越賣力,掌聲與選票就越多。
不過,一般大眾在看完政治舞台的表演之後,一定會好奇,到底這些表象的本質為何?這些政治動件與語言的真正意圖為何?我們又如何來定位自己與這些政治人物、或是政黨的關係呢?
這本書的用意就是在提供讀者基本的政治常識,以便從容面對這些問題。本書素材除以我國的政治現象為基礎外,還輔以我們熟悉的英、美、日政治制度。我們以憲政體制為出發點,解釋國會的組織及運作,闡釋我國政黨政治的生態,說明派系政治如何滋生,介紹選舉及提名制度,更不放過聯合政府、軍人、社會運動等我們都相當關心的議題。
本書的對象是一般讀者,也適合修習政治學入門的大學生,因此言簡意賅,深入淺出。然而,由於作者對於近年來我國政治現象的深入觀察及獨特見解,當然更可以作為鑽研台灣政治學的基本讀物。
〈第15章 美國總統選舉方式〉
|
|
TOP
|
|
|
■
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
|
前衛出版社 1998年07月
|
施正鋒◎著
|
本書是施正鋒博士自1991年學成歸國七年來,在族群政治與民族認同課題上,以漢文寫作的研究成果。
當前族群及民族意識高漲,但族群意識是高度流動的,極易為外部因素所影響,尤以少數族群菁英的妥協或推波助瀾及支配性族群菁英所掌控的政府對策為最。族群菁英的角色是化解族群或民族衝突最具關鍵性的變數,而政治因素卻是比較具有可操縱性的手段。
由於族群與民族現象在台灣一向被視為禁忌,連基本的定義、可分族群數、族群人口數等,都隨各時段政治氛圍各說各話。作者以族群政治學的學生自居,兢兢業業鑽研,嘗試以學理通論和個案析論建構超越族群黨派本位的概念架構,理論由簡入繁、文字清晰順暢,舉例引人入勝,允是本範疇中極少數前鋒性的研究專書之一。
|
|
TO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