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與休閒
交通運輸工具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隨著休閒需求的日益增加,交通與休閒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加密切,所以我們從交通的角度來看休閒,分別以陸、海、空三方面來探討交通與休閒之間的關係。
陸運交通的範圍甚廣,包括公路、鐵路、車輛…等,每一項也都有其重要的歷史地位,但在這裡就只以公路以及軌道運輸交通為主要討論的對象。
從歷史資料的記載來看,台灣最早的公路建設應該是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台灣巡撫沈葆楨所興建的三大軍用幹線,分布在台灣的北、中、南,全長約五百多公里,里程雖然不長,但是工程簡陋,路面不寬,而且只是普通的泥土路,其作用為鎮壓當時台灣的暴亂。日本人侵臺後把原本的幹線再拓寬以及加長,只是在二次世界大戰遭到猛烈轟炸,損傷慘重,所以公路的效用很低。光復之後先是修復損壞的道路,之後才積極開闢新的公路,並且提高公路的水準。其中比較重要的幾條公路有:1960年通車的東西橫貫公路、1964年麥帥公路、1966年的北部橫貫公路、1972年的南部橫貫公路以及1978年的南北高速公路。目前台灣的主要公路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系統:高速公路系統、快速公路系統、環島公路系統、橫貫公路系統、縱貫公路系統、濱海公路系統以及聯絡以上公路的聯絡公路系統。
在軌道運輸方面,相較於公路運輸,軌道運輸有以下幾點的優勢:運量大、直達性高、污染性較低、土地使用率較高、受氣候因素限制小以及具有專用路權,因此可靠性高,是一項相當具有發展潛力的運輸方式。最早的鐵路是在劉銘傳為台灣巡撫的時候所開始的,主要目的是利於海防、繁榮經濟以及永久性建設,但是由於當時新竹以南地勢起伏不定,而且河川又多,工程相當艱苦,再加上經費籌備的困難,之後便有人向清廷反應停止鐵路工程的興建,所以當時的鐵路建設只有基隆到新竹一段,一直到日本人據台後,也發現鐵路的重要性,於是積極興建新竹到高雄間的鐵路。 之後為了提高軌道系統的運輸能力,在竹南彰化之間另建海線,於1922年開始通車,接著還有宜蘭線、屏東線以及東部幹線也陸續完成。至1926年由民間公司購買路線,全線開始通車。但是,鐵路跟公路一樣也受到了大戰的摧殘,到光復時已呈癱瘓階段,一直到1949年後才有了新的轉機。從1953年開始,台灣鐵路取消了客車的等級,除了列車仍有普通列車以及快車之別外,同一班列車的車廂不再像過去一樣有分等級,這是一種民主平等的表現。1954年開始,台灣鐵路進入了革新時期,積極更新設備,從動力柴油化開始,一直到鐵路電氣化,不但提高行車速度,縮短行車時間更是消除了空氣污染的煩惱。之後北迴鐵路(1980年)及南迴鐵路(1992年)的興建完成,環島鐵路網宣布通車,更是大大的提高了鐵路的運輸量。台北捷運系統從1986年開始籌備,1988年鐵路北淡線停駛,捷運系統正式開工,1996年台灣第一條中運量,無人駕駛捷運系統木柵線終於開始通車營運﹔1997年高運量的淡水線開始通車,而後新店線、北投線、南勢角線以及板南線也都陸續開通,再加上1999年底捷運街駁公車開始通車,整個捷運系統開始有了自己全面的聯絡網路﹔再加上現在正在興建的高鐵,未來軌道運輸的便利性一定會大大的提升。
影響台灣陸運交通發展的原因很多,包括各項交通建設的啟用及改善,政府各項政策的實施,以及國民生活型態的改變等各種的社會因子都會影響交通的發展。為了因應民眾對於休閒生活的要求提升,除了增加運輸量以及提高安全穩定性之外也漸漸出現了觀光公路、觀光列車以及彩繪捷運等諸如此纇的交通措施(剪報資料21、30、31、33)。
運輸工具之間也會相互影響其消長趨勢﹔中山高速公路通車後,雖然當時鐵路西部幹線已經電氣化,但是公路的服務水準也大幅提升,所以長程的旅客部分轉移到了公路運輸,到了近幾年,小客車的數量急速增加,高速公路嚴重阻塞,公路客運服務水準因而降低,再加上國民平均所得的提高,時間價值觀也相對提高的情況下,部分中長程的旅客漸漸的回流搭乘火車,或是轉向空運發展﹔但為何在這種情況下,仍有部分旅客仍選擇公路運輸呢?那是因為公路運輸擁有它獨特的優勢,由於台灣公路網已漸趨完整,不像鐵路運輸只能局限於"線"的服務,而公路運輸可以提供"面"的服務,因此機動性較高,想去哪裡就去哪裡。道路的進步也是隨著交通工具的進步而演變的,汽車除了機動性高外,還有另一個迷人的特色,也就是隱私性,汽車就像是駕駛人的另一個家,想把這個家帶到哪就到哪,所以汽車不論是在人類的工作上、社交上或是娛樂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交通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很大,改變了人類以往對距離的觀念以及對於時間的價值觀,交通發達也帶來了商機,製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以高速公路為例,高速公路完成後,觀光名勝區域之間的距離感覺短了許多,觀光旅遊變的更加方便﹔對於汽車業、觀光業等產業發展空間增大,增加了許多新的工作機會。隨著交通持續的發展,人們對於交通的要求已經不只侷限於交通的便利性,更是進而追求它的安全性及娛樂性﹔糖廠的小火車,從前只是糖廠工作的一部分,現在糖廠沒有在運作,照理來說它已經失去以往的運輸價值,但是現在卻成為人們糖廠觀光很重要的一項娛樂工具。
相對的,當下的社會現象也會影響到交通,就拿這幾年的台北木柵線捷運來做例子,1999年,木柵動物園的無尾熊亮相,大家為了一睹無尾熊的風采,紛紛搭乘捷運到木柵動物園,這段時期的捷運木柵線運量不斷的增加,為了順應民情,台北捷運更在1999年年底推出了第一部捷運彩繪列車"無尾熊列車",造成的熱烈的迴響。災害的發生對交通也有不小的影響,像是前一陣子的阿里山小火車翻覆事件,造成阿里山觀光小火車在那段時間內幾乎沒有人敢搭乘。以及近日的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也嚴重影響到陸地大眾運輸的市場,舉凡火車、客運、捷運都受到影響,載客量急速下降。過去在佳節可以看見的洶湧人潮在今年母親節已不復見。
海運
現在一般人較不常使用的運輸方式『海運』,在清領時期,其實往來南北幾乎皆靠台港海運,因為當時台灣的陸運並不發達,所以台灣話裡稱北部人為『頂港人』,南部人為『下港人』。直到現在都還沿用。學者戴寶村先生在《近代台灣海運發展:從戎克船到長榮巨舶》,(2000.12)中把1945年後的台灣海運歸類為『現代台灣的海運』,這個時期是台灣海運走向國際的重要時段。1984年長榮海運公司開闢環球航線,陽明海運也開闢中歐航線,這些都有助於台灣貨運邁向國際的發展。1985年陽明海運公司還入選為世界『服務及信譽令人滿意的公司』,但這些都止於商用貨運性質。海上貨運的快速發展加上一直都有的漁業,早期台灣海運與台灣人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當時是經濟起飛的階段,大家都不顧一切的衝經濟,只求生活好過一些,直到後期經濟較穩定發展,海運才真正開始運用在休閒觀光上,大約從80年代戒嚴結束、民風逐漸開放、休閒需求提高開始,直到現在仍然在發展中,台灣運用在海運觀光最多的就是到離島的觀光,例如:澎湖、綠島、小琉球、蘭嶼、金門……。還有,北海岸的野柳也有可以讓親子一同乘船去看看海底生物的觀光船,東部的石梯坪港口也有海鯨號提供大眾搭乘到外海賞鯨(剪報資料19、23)。這都是因為台灣經濟穩定發展加上政府週休二日的政策帶來的效益。還有著名的藍色公路,全台灣有很多條線路,其中一線是從淡水的愚人碼頭出發途中經過東北海岸的各個漁港,因為漁業環境的改變,沿海漁業資源枯竭,傳統漁業需要轉型加上解嚴後國人對於海上休閒活動需求的增加。原本法令規定搭乘娛樂漁業漁船出海進行海上休閒活動只能於同一港口出入,造成推展海洋休閑娛樂方面的不少困擾,後因「娛樂漁業管理辦法」修正規定,娛樂漁業漁船得於港口主管機關核准下從事多港進出行為,而讓藍色公路有了發展的空間。
1998年,因為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造成全球轟動,連帶的吸引了很多人希望可以親身體驗一下在高級輪船上生活的感覺,使得搭乘輪船旅遊的人口一下子提升許多。而在台灣就出現了麗星郵輪……等的郵輪旅遊業進駐(剪報資料16、24、35)。只是這波熱浪過後,搭乘郵輪的人口數量成長又漸趨緩慢。畢竟目前依然有不少人把郵輪產品視為「高不可攀」的旅遊方式,除了價格高之外,英文程度也要高,這樣的旅遊產品,即使再高級、再享受,總被視為畏途,不但客人不太敢嘗試,連旅遊業者也多因為對郵輪產品感到陌生敬而遠之。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搭乘輪船旅遊似乎是名與利以及象徵高等社會地位的一種表徵。根據國際郵輪業者的統計,去年全球搭乘郵輪旅遊的人口已經突破550人萬人次,雖然其中80%以上集中在美洲地區(特別以美國人居多),然而亞洲地區卻以台灣市場潛力最大。原因無非是台灣人民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再則因為台灣郵輪旅遊人口目前約僅佔國人出國旅遊總人次的五百分之一,因此,旅遊業者相當看好未來的郵輪市場。事實上,對業者來說,郵輪是一種高利潤的產品,雖然風險也高,但是只要郵輪業者共同努力,發展一些廣告或促銷方法讓客人不再如此畏懼,讓市場趨於穩定、成熟,甚至延請觀光主管機關研擬一套適用於郵輪的法規,相信郵輪市場會日臻蓬勃。
除了鐵達尼號幫助郵輪業者發展外,還有一些發生在台灣的事件卻影響了休閒觀光產業。2001年1月14號一艘原本由印度出發欲開往大陸江蘇省的希臘籍貨輪「阿瑪斯號」,由於在台灣近海發生機械故障,因而失去動力,而擱淺在墾丁國家公園的近海,還流出大量的油污污染整個海域。不只引起自然生態保育專家的關心,一時之間南台灣的旅遊業也大受影響,所有原本可以在墾丁近海從事的海上活動全部停止(剪報資料5)。那年我們高二,原本預計好的畢業旅行行程也被迫更改。直到兩年後的今天,漏油事件對業者造成的影響依然沒有消失,只是時間漸漸沖淡了觀光客的記憶,墾丁的旅遊人數也漸漸恢復。近日,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嚴重影響交通業者與觀光產業。2003年5月7日各大電視新聞媒體都有報導指出由15家郵輪公司組成的國際郵輪協會宣佈,所有來自或到過台灣、中國、香港的旅客一律不准登上郵輪,連上船前10天曾到這些地區轉機或過境的旅客也在被禁之列。現在唯有不在協會會員之列的日本飛鳥郵輪要求台灣旅客上船前出示健康證明書,並未拒絕台灣旅客登船。這些例子都在在的看出社會對交通與休閒旅遊之間的影響。畢竟運輸工具與人類生活實在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
空運
台灣的航空史並沒有像歐美一樣,是從零開始發展的。日據時期,日本政府積極開拓台灣的上空,但其主要的目的是在於軍用作戰方面,對於民航客機的發展並無顯著的貢獻。我們的航空史其實是延續著中國大陸、隨著國民政府搬遷而來的。1949年時,中國共產黨取得大陸政權,國民黨政府遷都台灣。原先中國的三大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中國航空公司、民航空運隊)僅民航空運隊隨政府遷台,維持台灣國內及香港等地空中交通。民航空運隊在1955年改組成民航空運公司,但於1975年該公司因營運方針錯誤而宣布解散。1951年由陳文寬、戴安國、蔡克非等人共同創辦復興航空公司,是台灣第一家純民營經營國內航線的航空公司。但1958年,復興航空因飛機失事,遂改變經營方針,暫停了國內航線,直至1983年才恢復國內航線經營。1957年,胡侗清成立遠東航空公司,初期經營空中運報業務、航測及農噴等工作,但在1962年起陸續開闢國內航線班機,為經營國內航線之主要航空公司。1959年,一批空軍退役軍官成立中華航空公司,從事戰地運補工作,1962年開始經營國內航線,1966年華航開闢第一條國際航線-台北至越南胡志明市及1970年開闢中美越洋航線,為台灣的民航發展立下里程碑。1984年華航完成環球航線,躋身國際的大型航空公司,為代表台灣的國家航空公司。由於我國的早期民航管制政策是採取嚴格管制的方式,但後來因為台灣的高速公路、鐵路營運已達飽和邊緣、為了滿足國內經濟高度成長、順應世界潮流及民眾對空中交通的殷切需求,故於1987年施行「開放天空政策-民用航空運輸業申請設立、增闢航線、購機執行要點」逐漸放寬我國的民航管制。1989年長榮航空公司獲准籌設,經營國際航線。2001年華航子公司華信航空公司成立,以國際航線為經營主軸,又於1999年改制專門飛航國內線。
近年來航空科技的發展,讓台灣的社會環境也有顯著的改變。由於航空運輸業的快速發展,使的各地往來的時間、距離縮小了,再加上台灣的早期經濟快速成長,帶動了觀光市場的蓬勃發展。且在開放天空後,市場競爭趨於劇烈,各家航空公司除了提昇服務品質外,更是降低一些主要航線的票價來競爭,這樣一來使得民眾的搭機費用大為降低。有時在國內航線部分,機票售價與鐵路自強號票價相距不遠,甚至低於自強號,再加上航空運輸在時間上相對節省很多,所以航空運輸從早期的客源專屬於富裕人口,慢慢的轉化成為了一種以大眾化、平民化為主的運輸工具。而航空客運帶來的不只是一些表面上專屬富裕轉過渡成大眾化的影響,而另外尚有一些更深一層的影響,其一是在時間觀念上,由於航空客運縮短了城市與城市間的距離,使得民眾對於時間的概念上越趨於講究快速,這種影響漸漸的反映在食、衣、住、行等生活上,迥然不同於早期台灣農業社會那種慢步調的生活模式;其二是對於生活品質上的要求日趨重視,由於航空客運的劇烈競爭,使得各家航空公司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的降低民眾搭機費用,同時提升機艙服務品質以爭取客源。如此一來深深的影響了大眾對於品質上的要求,而不再像以前一樣以量來取勝,這種重質不重量的觀念,慢慢的影響了台灣人在生活上的習慣越來越走精美路線,和早期台灣農業社會那種隨便不太要求品質的觀念大大不同。其實,航空客運發展的影響並非如表面我們所見的如此膚淺,他的更深一層意義是,對台灣人在日常生活的習慣上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由於交通工具的快速化,使每一個人都可能變成「交通事故犧牲者之候選人」。事實上,在交通發達的先進國家裡,交通事故的死亡率都是主要死亡原因中居前幾名的。近年來國內航空事故之頻傳,使飛安問題成為大眾非常關切的議題。1998年的216華航空難及2002年的525華航澎湖空難(剪報資料3、6、7),都深深的影響了民眾對於搭飛機的印象,甚至質疑飛機的安全及航空運輸的可行性。民國七十六年,交通部採取開放天空政策,有多家業者加入國內航空業的市場,在市場需求增加的情況下,飛航班次大幅成長,但卻也導致國內航空發生供給失調的現象。由於航空市場競爭過大,業者會有降低營運成本來提升競爭力的手段,但也可能因而影響飛航安全,例如:可能會減少飛機的維修次數、增加飛機的使用頻率等,都對於飛安來說有很大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業者缺乏長期培育人才的計畫,因此飛航專業人才明顯不足,使得國內民航飛安事件層出不窮,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也由於交通遠距離往來的速度提高,人類的交往接觸就越趨於頻繁,因此具有傳染性之疾病也增加了傳染的機會與可能性。像近日的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雖然病源是來自於香港,但就是透過航空運輸而使的台灣也成為了嚴重的疫區之一。如此一來,大大的影響了航空運輸的市場,民眾對於搭飛機就等於得SARS的恐懼日趨漸深,使得現今航空業者除了飛安影響之外又是一大重挫。
交通工具的發達使得現代人無論是在吃、喝、玩、樂上,都非常的便捷。交通工具改變了現代人對於距離上的觀念,使得整個世界的距離都縮小了,無論人們想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便捷的交通工具必能快速又方便的將你帶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交通工具的越趨發達,縮短了地區之間的距離,不但促進都市化更使原本的都市擴大,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相對的比較願意付出更多的時間以旅遊各地的方式作為休閒來消磨時間,所以交通的便捷發達和人們的觀光休閒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參考相關文獻:
《第三期台灣地區整體運輸規劃─公路篇》,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
《第三期台灣地區整體運輸規劃─鐵路篇》,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
《第三期台灣地區整體運輸規劃─總論篇》,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
《第三期台灣地區整體運輸規劃─空運及機場篇》,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
《綠島海空運輸改善之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民航政策白皮書》,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編,(民國八十九年一月)
《開放天空政策之影響評估》,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八十八年七月)
《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劃交通運輸部門─民航發展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民國七十三年五月)
《中華民國運輸協會第十六屆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第四冊》,中華民國運輸協會,(民國九十年十一月)
張政源等人,《台灣交通回顧與展望》,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民國八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第一版)
陳鈨雄,《交通的理論與實際》,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六年七月初板)
戴寶村,《近代台灣海運發展:從戎克船到長榮巨舶》,台北市玉山社,(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
薛明敏,《觀光概論》,三文印書館,(八十二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