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

蘇瑋琳   黃琬莉   夏彧涵

(1)台灣品型型態的改變           (2)社會因素的影響       (3)品茶與生活

一、不同時期台灣的品茶型態有何演變:

我們這組之所以會選擇『茶』做為這次的主題是因為我們發現市面上有越來越多茶的種類,不論是自己泡的、罐裝或是茶包…等等,樣式也越來越多,有普洱茶、鐵觀音、包種茶、龍井茶…等,也有許多人舉辦同學會、聚餐、看夜景都會選擇到貓空泡茶或是到坪林品茶…等,久而久之喝茶不但成為是一種休閒也是一種藝術上的享受。

    『茶』一直是東方文化中具代表性的生活文化,從范增平(生活茶藝館,P.73)所著的書中我們可以知道台灣的茶藝館從1977開始出現,到1980時蓬勃發展,在這二十年中,『茶』的風氣愈加盛行,除了前面我們所說的種類、樣式多樣之外,文中還有提及用茶為原料製做出各種的食品、清潔劑、化妝品…等目不暇給,所以這麼多包羅萬象的茶不但改變了人們有形的生活方式,無形的休閒態度也深受影響。

從上述的種種原因讓我們對『茶』有了興趣,進而想了解它的起源與轉變,並藉由茶來了解社會歷史的演變。

    其實歷史上有很長的一段『飲茶』記錄,但跟據我們這組所找的資料來看,已經無法確定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但是就台灣而言,茶的起緣就可追究;台灣茶的起源約有300年左右(張宏庸,台灣傳統茶藝文化,P.15),當漢人發現台灣之後,就開始有紀錄,是從原住名開始的,他們可能食用、飲用或做為藥膳用,一直發展至今,台灣茶的文化、特色、市場在全世界站有重要的角色。

    在台灣光復後,大約民國四、五十年,在中華商場內有一間「閩氏老人茶館」和「外省老兵茶館」,(林谷芳,茶與樂的對話,P.180),因為台灣人和外省人從小生長環境的不同,所以喝茶的方式、習慣也都不同,當時的社會上有一種難得的閒適,在公園內、廟口前會看到一些茶攤,或是旁邊就會有人出租躺椅,你可以就這樣耗在小公園裡,與朋友下下棋、聊聊天,這就是還沒進入工業時期的台灣人民休閒活動之一;在那個時代,大家為了生活努力賺錢的社會中,一個人若能這樣無憂無慮消磨一下午的時間,在大樹下吹著徐徐的風,我想這對當時的人來說應該是一種生活上的享受吧!

    嚴格來說,台灣茶的全盛時期應該是在民國六十年,在民國六十二年台灣茶的外銷曾達到歷史的最高峰(行政院主計處),後來因民國六十三年的石油危機,茶園有因經濟的外在條件沒落過一陣子,但從民國六十四年開始舉辦「全省優良茶比賽」,因此刺激出消費者的興趣,在民國六十六年間,更產生了第一家特別又新奇的茶藝館(林谷芳,茶與樂的對話,P.137),在此以前所謂的喝茶談天的地方有兩種,一是市井小民喝茶談天的的地方,或是都市遊民,龍蛇匯聚之地,另一種是含有『色』的茶室,所以在開始第一家「功夫茶館時」吸引很多人的好奇和觀望,從此帶領了一股茶藝館的風潮。

    到底什麼是『茶藝館』呢?從范增平(生活茶藝館,P.113)一書中我們知道了茶藝館是一種文化的展覽館,也是小型的文化交流中心,茶藝管內不僅有販賣茶葉、茶具、茶飲品、茶食、茶點心…等等,也提供了認何有關茶的知識與訊息,無論有形的商品或是無形的感覺、氣氛,都可在這找到,非但如此你還可以和老闆相戶切磋、砥礪茶藝,所以『茶藝館』是休閒業也是文化事業,也可以說是教育事業。

    到了七十年代,台灣的茶開始精緻化,因為當時的國民經濟景情況較富裕,國民所得也較高,大家開始講究起茶具和品茗文化,重視「茶器與環境要互相搭配」(林谷芳,茶與樂的對話,P.183),所以品茶文化越來越大眾化,在一九七○末,八○年代初,台北大量的出現茶藝館,因此帶動了品茶的另外一波高峰;非但如此,台灣在這個時期有關茶的比賽也多了起來,且比賽競爭激烈,不但評茶外型、製茶過程、口感,連品茶的時機,態度都要比,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的社會中站有重要一席之地,且品茶也是當時人們的重要休閒活動之一。

    到了現在,台灣喝茶的人口更是不斷攀升,廠商也積極的開發新的契機,所以市面上開始有了更多種類的茶,或是經由改良過後的茶,例如:古道綠茶、烏龍茶、梅子綠茶,純喫茶、奶茶、紅茶…等不勝枚舉;我們這組根據我們所找的資料來看,討論出來台灣喝茶人口不斷攀升的原因,可能是現在的人吃東西口味較重、也較油膩,而茶有去油膩的功用;茶的種類也越出越多,人們會有好奇而去嘗試;另外喝茶已不像以往那樣費「功夫」,走進便利商店都可以買的到,且現在的防腐技術高,茶的保存期限可以較久;又有專家學者證實喝綠茶有美容、抗自由基、預防關節炎,所以為了健康許多人都會喝綠茶;且現在的茶館結合了旅行、觀光,讓現在社會忙碌的人能藉此得到放鬆的機會,又可親身體驗採茶、製茶的樂趣,這就是九○年代的台灣「茶文化」。

    我們這組還發現現代台灣茶還有一個新的特色,就是「擂茶」,這是一種客家文化的特殊茶,擂茶不同以往的「功夫茶」,它是將茶葉磨成碎,除此之外還要將花生、芝麻、紅豆、糙米…等先用小火炒熟並磨碎,再將所有粉碎的東西攪一攪,再加點糖,用滾水沖就可以喝了,這是一種新吃法,讓現代人嘗試自己磨茶,不但可以健身,又可以與朋友喝茶聊天,從「擂茶」中體驗出新一代的休閒方式。

    從以上所說,我們發現不同年代對品茶有不同的方式及認知,但不論如何,品茶從古至今都是東方人重要的休閒活動,就像幽默大師林語堂所形容:「中國人是只要有一隻壺,到那都快樂的民族」,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喝茶文化那麼盛行的原因,我曾經看過一篇報導,上面說:「茶的世界會將現實生活拉開」,我想這就是因為茶的生活化,而使得民眾能藉由茶來暫時跳脫出忙碌的生活並融入到茶的世界吧!

 

二、不同社會因素如何影響品茶型態:

台灣的飲茶風氣已經很普遍了,像貓空的泡茶文化、三五好友一起聚集泡茶或是一群老人家坐在公園的大樹下喝茶聊天…等。從范增平(生活茶藝館,P.P.100-101)所著的書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資料得到佐證:1、台灣每人每年平均消耗茶葉量1.1公斤,這個數量已經超過日本的平均數量了。2、台灣有700餘萬個家庭,平均每一個家庭就會擁有一把宜興式的工夫茶壺,像我家就有好幾把類似的茶壺了。3、在台灣地區大大小小不同的茶藝館就有兩萬家以上,平均每千人就會擁有一家茶藝館ex:台中的喝茶文化,在台中常常看到類似茶館的地方,像是在同一條街上,走沒幾步就有一間茶館,有露天的也有室內的,可以讓逛街逛到累了或是路過的人停下腳步,坐下來喝茶休息、聊天或談公事…等;也常看到路邊會有人放著一壺茶,那就是有一些好心人,怕路過的人會口渴,因此就放一壺茶讓路過的人覺得口渴時,隨時都能夠解解渴,這應該就是所謂的「奉茶」吧!因此,台灣是一個屬於茶文化發達的地區,所以不同的社會因素就會影嚮到其品茶型態,例如:性別、生活階層、年齡、工作…等,茲說明如下:

一、性別:

  根據台灣人民飲茶習慣調查(范增平,生活茶藝館,P.P.100-101)的資料顯示:台灣地區男女性的飲茶習慣有很多差別,在台灣地區約1200萬的飲茶人口中,男性大約占54.32%;女性大約占45.68%。在這一些喜歡飲茶的人口中,男生與女生的年齡層普遍都還蠻年輕的。男生喜愛飲茶的人口中,在35歲以下的占70.28%;女生喜愛飲茶的人口中,35歲以下的占84.15%。由此可見,年輕的女生會比年輕的男生愛喝茶。男、女生在喝茶方面還有以下幾個不同點:

1、  茶的種類:

a、男生比較喜歡喝的茶有:烏龍茶、文山包種茶、鐵觀音茶、綠茶。

  b、女生比較喜歡喝的茶有:凍頂茶、花茶、紅茶及一般的清茶…等。

2、時間:

a、 男生喜歡在吃飯後、睡覺前或心情好的時候喝一些茶。

b、 女生喜歡在看書時、起床後、看電視時、處理公事和心情不好的時候喝茶。

3、學歷:

  以高中畢業的學歷來分的話,女生比男生喜歡喝茶的人還多。

a、 男生喝茶的比例佔29.11%

b、 女生喝茶的比例佔45.23%

4、地點:

a、 男生會比較喜歡選擇待在朋友的家中喝茶或是到老人茶館去喝茶。

b、 女生則會比較喜歡待在自己家裡喝茶、或是找三朋好友到泡沫紅茶店或是可以聊天的茶館喝茶ex :貓空。

5、其他:

a、 男生比較喜歡在專門賣茶的店或者是超級市場買茶葉。

b、 女生則比較常在出門遊玩時在旅遊勝地,或者像茶藝館的地方買茶葉。

c、 女生比男生還喜歡買茶葉當做禮物送給同好朋友。

男生和女生在飲茶的習慣上,有非常多不同的地方,可見確實男、女生有別;瞭解了以上這幾點,在飲茶的習慣上,兩性雙方就應當學習相互體諒和配合。

二、社會階層:

台灣的人民現今因為國民所得的提高、生活水準也跟著上昇,人民不在像從前一樣,所賺的所得,只要求能夠讓自己及家人能夠溫飽就好,現在的人民漸漸對物質方面的享受越來越講究,更是要求精神生活層次的充實。品茶,對現代台灣人而言,是兼具物質與精神生活雙方面的結晶。舉一些台灣人民的例子,說明如下:

台灣農民的飲茶:

解渴原本就是喝茶的最基本的目的,在農業時代,農民們下田工作,田埂上則會放著一個大茶壺,幾個大杯子,農民手邊的工作告一段後,就會停止工作、歇歇腳,喝一大杯茶水,擦擦汗,不但能生津解渴,而且又能提神。如果有幾個人一起在田裡耕種,則此時正是他們展開「田邊聚會」的好時刻,農民們會交換個人的田事心得、互相消遣或是唱唱歌,聊聊天…等,喝夠了茶之後,嘴裡已經不覺得口渴了,精神也恢復了,於是就會放下茶杯,再快樂的下田去幹活,為家人的衣食而忙碌著。固然西方人在工作場所裡有tea break的休息、喝茶、聊天的習慣,但台灣農村也有,並且時間方面比西方人的tea break更具彈性,想休息喝茶、聊天就休息,是道道地地的臺灣鄉土性濃厚的景象。

台灣年輕人的飲茶:

  現在這幾年,台灣年輕人的飲茶方向愈來愈多,在休閒時間或空閒時,會約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泡茶聊天,不論是懂的品茶的年輕人還是只是口渴想喝茶的年輕人,都會不分彼此的聚在一起喝茶,享受快樂的時光,最常聚在一起的時間,就是下午茶,不論是上班族還是學生,只要下午茶的時間有空,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會相約喝喝下午茶,那時是最能放鬆心情、消除工作時的疲勞,以備能恢復體力、懷著愉悅的心情,面對下午的工作、上課…等。

西方人與東方人的飲茶:

  在陳慈玉的(台北縣茶業發展史,P.203)所著的書中有提到,雖然說以茶葉為飲料的習慣源至於中國,經陸路與海路傳播至世界各個角落,但在東方與西方,由於本身傳統文化的不同,環境的相異因而產生不一樣的飲茶文化,西方人是以英國為典型的紅茶文化,此紅茶文化飄逸著貴族的氣息,帶著重商主義的色彩,像西方人就很喜歡在茶店叫杯紅茶,配一些蛋糕、餅乾,坐下來喝茶、聊天或者是一邊喝茶一邊處理公事…等。另一方面東方人融合了儒、道、佛三教的精神,進一步發展出茶文化,規範一些飲茶的禮儀,以便能淨化心靈,或是在茶香中追求自我的人生觀,提昇自己的精神領域…等。在日常生活中,東方人常以茶待客或以茶會友,讀書結社,增進生活情趣;在家中,就常以茶佐餐(飯前茶、飯後茶),像我家就常會有「家庭茶會」,常在飯後時一家人坐在客廳一起喝茶,嗑瓜子,看電視、聊聊平常的鎖事或者利用飲茶的時間來做溝通,這樣的休閒活動可促進親子關係及增加兄弟姊妹的情感。

 

三、品茶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

  茶是世界上僅次於水,被喝得最多的飲料。(陳煥堂•林世煜,台灣茶,P.4)這樣的一個大眾休閒型態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是顯而易見密不可分的,約在民國四、五十年前,喝茶就是一種純樸的休閒,大家聚在公園或樹下,飲茶聊天,是一種交際也是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在樸實的鄉村生活裡,茶陪伴古早人們的點點滴滴。

飲茶風氣到了民國六十年是發展最為蓬勃的時候,一直到民國七十年至八十年因為當時國民經濟狀況不錯,極可能是台茶發展的歷程中從過去富紳及平民階級「兩分」走向界線模糊的年代。(林谷芳,茶與樂的對話,P.183)對茶的講究,東方人對飲茶普遍的知識皆優於西方人,而茶興起的種種原因不外乎茶館的盛行,誠如之前所介紹的茶的歷史與興起,我們對茶有了一定的概念,台茶和台灣人的生活相處習性息息相關,也或許說是茶與人相互的制約,在以前純樸的社會中,茶被當作是一種閒聊放鬆的加強劑,越到了現代社會,現代人對茶越來越講究,甚至成了一種身份的表徵,懂茶、會喝茶的人總是能在社交圈中贏得別人仰慕的眼光,民國初期社會的變遷和茶的歷史一樣,都是不斷在改變成長的,製茶的技術也慢慢的講求機械化,然而有些品茶專家卻也堅持手工捻製的茶葉是最有風味的,在眾多的茶種當中,會喝的人始終找得到和自己最契合的茶,從古迄今,茶帶動了我們的經濟,也讓茶農成為了一種特殊技能,我們這組之所以採用「茶」作為我們研究的主題,主要也是考量到中國人對飲茶的普遍性,及茶文化之於中國的悠久歷史。顯而易見的,茶深深的左右我們的生活習慣型態,以前的西湖龍井茶、文山包種茶、高山烏龍茶、凍頂烏龍茶、鐵觀音、白毫烏龍茶、普洱茶等等,到現今的古道綠茶、烏龍茶、梅子綠茶,純喫茶、阿薩姆奶茶、紅茶、檸檬茶等等,甚至還有一些花草茶、養生茶,這些都是一種產業的變遷與人們對茶的觀感,現代人對茶的要求成兩極化,一是普遍大家都常喝方便購買的包裝茶,一是講究品茶藝術的泡茶,一種代表了對茶的喜愛與普及化,另一種則代表了對茶的執著,其中各有千秋,只是更突顯茶對人們帶來的多重風貌。

    而飲茶文化有三個重要的特色:多樣性、普遍性、藝術性。三者具備,就構成了茶藝。(張宏庸,台灣傳統茶藝文化,P.8)為什麼在民國初期甚至更早以前就有開始喝茶的風氣呢?因為「茶」本身對人體有些不可多得的益處,所以被廣為飲用,總括而言,飲茶的功效可歸納為八項:1.提神醒腦、消除疲勞、增強耐力2.利尿3.降低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4.預防蛀牙5.強化微血管6.抗菌作用7.抗細胞突變作用、防癌作用8.減緩衰老作用。(陳煥堂•林世煜,台灣茶,P164)因為喝茶有這麼多的益處所以東方人喝茶的風氣一直很盛行,東方人一向講求養生,對於飲食的要求總是比較細心。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茶種伴隨我們度過不同的休閒型態,慢慢的,喝茶不僅僅是休閒,也慢慢蛻變成一種藝術,更是一門學問,即是「茶道」。從泡茶的過程中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專注與耐性,從喝茶的過程中可看出一個人的個性,喝茶是要用心的,就如同茶業發展之於台灣一樣的用心,有好的茶業才能帶動休閒風氣,在講求休閒型態的今日,所有產業都要以人為出發點,「茶」也包含在內,如何喝出悠閒,喝出品味,喝出屬於自己的風格就是門很大的學問了。

    茶,原本是農產品,飲茶也原本是人類生活的日常之事,但是在有情的中國人數千年文化的映照下,飲茶生活卻被經營出滋味、哲理、境界等種種與人生掛勾之事。(林谷芳,茶與樂的對話,P.186)我想也只有充滿人情味的中國人才會賦予「茶」這樣美麗的靈魂吧!就如同烏龍茶一樣,台灣年產二萬多噸,佔全世界烏龍茶產量的一半,大部分都是自產自銷,而這二萬多噸都是被自己人喝掉的。(陳煥堂•林世煜,台灣茶,P.4)可見台灣人對台茶的愛好度。喝茶,不似喝酒般的會傷身,喝茶主要在「品」,上等茶對人是有絕對的益處的,茶重養生,所以品茶者才會趨之若鶩,相對的,茶業也帶動了我們經濟的繁榮,誠如之前所說的,有些比賽茶更是打響了台灣的知名度,雖然我個人偏好的是一般的半發酵茶,比賽茶的口味太過迎合評審的喜好,而茶真正的感覺卻不像獨自品茗沖泡時那樣動人,少了那麼點韻味,我倒是寧願選擇清淡的文山包種或是口感滑順的白毫烏龍作為閒暇時獨處與茶的約會,那樣對我而言是簡單平凡,充實多了。

在現代的工業社會裡,喝茶,慢慢的已不像民國初期那樣的享受,很多時候市面上的包裝茶反而是忙碌的現代人所喜愛的,其實腳步不妨放慢一些,在一個午后,相偕好友泡壺茶談談天,那種寧靜的時光是多麼讓人享受啊!體驗泡茶的樂趣,相信很快的就會沉浸其中不捨得放下手中那只小磁壺了。

泡茶,其實是一種人生至高的體驗啊!很多時候很多想法就會在那一瞬間豁然開朗,而許多「茶道」也都是因此悟出來的。相信這種泡茶、品茶、賞茶的傳統一直維持下去,對整個社會的休閒生活型態會有莫大助益的。製茶的人有著一種堅持,所以才會產好茶,而飲茶的人要有一種氣度,才能喝的出茶的靈氣。我覺得茶業是個很偉大的產業,應該要更加發揚才能使社會的風氣更加優良,充滿茶香的樸實與認真,就是真正的品茶藝術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