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戲之台灣休閒觀
(1)前言 (2)社會狀況對布袋戲影響 (3)布袋戲之同人誌與漫畫
「三篇文章入朝廷,
中得三等甲文魁,
功名威赫歸掌上,
榮華富貴在眼前。」
「轟動武林,驚動萬教……。」只需要動動五根手指頭,就能夠將忠孝節義故事栩栩如生的表現出來。早期黃俊雄帶領的金光布袋戲主角─史艷文,直到近期的霹靂布袋戲締造的新人物─素還真,布袋戲展現它無限的魅力。從野台戲搬到電視、電影的大螢幕,而粗糙的木偶演變至現在精緻到連手指頭都可以活動的木偶,台灣的社會隨著工商業的發達,迫使布袋戲它必須持續不斷的進步、更新。
國民政府遷台後,不允許人民舉辦團體的活動,諸如集會、結社。那段時期,不可否認的是當時人民最需要抒發他們澎湃熱情的時期,於是那段時期,人們藉由廟會上唯一可以聚集在一起的酬神活動,因著共同的的嗜好,隨著劇情節奏,心情也跟著上下起伏,ㄧ同為劇情傷感,為劇中的人物表現感到氣憤,也為劇中人的好結局感染上高興、喜悅的心情,雖然是小小的木偶,卻引發來了千絲萬縷的感情。
現在的社會儼然是個多元的社會,為了跟上社會的腳步,不讓潮流給打敗,布袋戲ㄧ直改變風格以配合潮流趨勢,從師傅親手操作戲偶到現在具有電腦動畫、雷射燈光效果的搭配,讓現在許多不懂何謂布袋戲的小孩會想要去看布袋戲,也讓上ㄧ代的人回味布袋戲。或許現在的布袋戲不如以前那麼的風靡,但是仍然有不少的戲迷為之傾倒,成為他們的興趣,更是閒暇之餘的活動。對於布袋戲,以下幾點是我們這一小組的心得,我們分為三方面:社會狀況對布袋戲的影響、野台布袋戲、布袋戲之同人誌與漫畫。
民國六十年代台灣經濟建設初步發展以後,人民的生活水準便提昇了,加上教育日建地普及化,因此人們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去追求更精緻多元化的藝文休閒活動。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和風俗民情,這些都是代表一個地方文化資產的特色,透過文化、文物的分析可以了解其緣由和演進過程。由於現代社會講求快速、虛擬的同時,對於需要長時間累積、培養發展的傳統文化來說,對於傳統藝術文化是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大眾因而逐漸對它們變得陌生而淡忘,使得含有濃濃鄉土味的本土藝術逐漸凋零沒落。換而言之,若以客觀的態度思考,由於本土傳統文化過於樸實無華、較少變化,讓觀眾感到很乏味,再加上目前高科技的興起,現代文化的創新性與新鮮感,才能滿足觀眾不同的欣賞感官。
在以農業為主的年代,休閒活動安排尚未普及化,布袋戲在許多人童年回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每當舉行廟會慶典活動時,幾乎都有野台布袋戲的演出,請野台布袋戲表演是一種酬神的儀式,娛樂觀眾是布袋戲重要的目的之一,由此可見布袋戲在當時的盛況,已反應出民間宗教的熱絡程度,廟宇也可藉由布袋戲的演出,吸引更多民眾信徒以達到傳教的目的,野台布袋戲的表演與民間祭祀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使布袋戲成為人們當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閒娛樂。然而,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讓台灣轉形成工商業時代的潮流,因為接受許多外來文化和新科技的洗禮,使人們對於基本生活之外的休閒調劑更加地講究,而人民對於傳統藝術文化已有相行漸遠的局勢。
在早期傳統的民間信仰活動極容易吸引大眾的參與,由於當時國民教育尚未普及化,人民擷取知識的管道有限,加上沒有多樣化的休閒活動可以選擇,而布袋戲結合了戲劇、音樂、美術、舞蹈、服飾……等各種藝術的綜合,讓人無論在視覺上或是聽覺上都能享有感官上的享受,演出忠孝節義的故事內容,在無形中以達到教化人心的目的,因此造就野台布袋戲風靡一時的流行。隨著科技的進步,布袋戲演出場合亦有所改變,大眾現在可以透過報章雜誌、電視電影、網路視訊……等媒體傳播,欣賞布袋戲的風采,要不斷地推陳出新、積極求變,並且結合新科技的運用,例如:華麗的舞台佈景、絢麗的燈光音效、布偶細緻的服裝剪裁……等,才能抓住觀眾的胃口。
「雲州大儒俠」在民國五十三年於台是開演後一炮而紅,之後連續播出五百八十三集,創造90%的高收視率,史艷文受到全國觀眾的瘋狂喜愛,不但本省人愛看,甚至還有外籍人士一同共襄盛舉,造成一股前所未有的轟動局面。當時社會狀況層出不窮,到了中午士農工商幾乎同時停工,學校往往提早下課,甚至連老師授課的內容都與布袋戲有關連,布袋戲還因此成為作文題目,史艷文更是小學生心目中的民族英雄,這樣的狀況引起國民黨中央黨部第四組(管理電影和電視等文化事業)的密切關注,由於布袋戲的風行影響當時國語推行運動,相關單位多有阻撓,並且透過媒體等管道,指出布袋戲有影響和敗壞社會風氣的莫須有罪名而加以禁演,可見當時布袋戲在人民生活當中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性。(古芳綾,2003)
野台布袋戲
還記得在小時候的遊戲中,媽媽或是姊姊會把動物娃娃的布偶套在手上逗我們玩,就像辦家家酒一樣,不乏包含著故事情節,其中還有假裝跌倒或者是吃東西的樣子,感覺多麼地親切人性化。仔細想想這不就是小孩子的布袋戲嗎?當我們成長後接觸到真正的布袋戲,它們是人偶的樣子,動作一板一眼的讓我無法了解為什麼這麼呆板的背景和人偶,能夠獲到阿媽的青睞。在我孩提的記憶中,我最常接觸到的就是電視,每當阿媽在看電視上演的布袋戲節目時,小時候的我根本就看不懂,因為布袋戲幾乎都是以我不熟悉的台語來表達。
長大之後,當我看過李天祿先生的藝術紀錄片後,我清楚的看到野台的佈景,那些亮麗的場景與台面不禁令我感到驚嘆,戲裡的道具裝飾都是手工雕刻並且製作的很精緻美觀。布袋戲的演出讓人無法想像只是運用雙手的以及口音的變換下,便能夠使得我們的心情隨之起伏,將萬馬奔驣的景象、恩怨情仇的情節、俠客的豪邁以及女人攝人的嫵媚都發揮的淋漓盡致,中國精妙典雅的傳統布袋戲在這樣的轉變下,成為許多人的最愛。
近期我看了不少布袋戲演出,直到今天我才能了解當時阿媽喜歡布袋戲的原因,雖然布袋戲不能媲美真人演出ㄧ樣,能夠擁有豐富的眼神表情,但是也因為這樣才給予我們一些空間去想像。現在住家附近的小廟舉行廟會的時候,就會搭起野台布袋戲酬神,通常要演上兩天才會結束,我們一方面去拜神也一邊欣賞野台布袋戲,雖然說是欣賞,不過我們年輕一代的小孩們對於布袋戲的喜愛程度沒有上一代長輩那麼深厚,如此看來布袋戲對我們的休閒影響似乎不深,但是它卻在真實地存在我們生活周遭。現在台灣野台布袋戲通常以酬神的方式展現,在其中,最令我驚訝又喜愛的是戲碼演出的同時還能夠搭配特技效果,像是打虎、跑馬、射箭、翻踢、跳花窗及武打的動作招招相扣、步步相逼,這些動作皆需要精準、靈巧的技術,這樣的技巧讓布袋戲絲毫都不輸給真人演出。
現在布袋戲除了外搭野台戲演出,同時也拍攝成電視版。會有這樣的形式產生,也是因應現代人的休閒模式改變,大家較少出門活動,幾乎就是坐在電視機前面觀賞節目,所以戶外的野台戲也不那麼具有吸引力了,而電視版的好處在於重播可以讓錯過劇情的觀眾在他們方便的時段中欣賞,這樣的方式,使得大家有更多的機會與時間接觸布袋戲,藉由電視媒體傳送的方式下,電視剪輯出來的特殊畫面和聲光效果讓布袋戲更具有生命力,布袋戲的推廣更是事半功倍。現今的錄影帶出租店也有諸多的布袋戲VCD、DVD、錄影帶,讓不想等待廣告和每天守在電視機前的布袋戲迷們可以ㄧ次觀賞全部,提供不少便利性。在早期布袋戲有心人士的推廣之下,將布袋戲推廣至學校層面作為教學用途,宣揚布袋戲的迷人風采,並且提升課程的靈活性,之後更進一步的在國外演出,打響台灣文化的知名度。為了配合時代的進步,布袋戲也不斷地推陳出新,近年來發行布袋戲的電影版更是風靡一時,其中運用許多動畫技術以及龐大資金打造戲偶的新造型、製作新道具佈景,這些文藝推廣者想要提升布袋戲的水準用心程度可見一斑,因此才會吸引大批人潮和年輕ㄧ輩的觀眾去觀賞。因為有這些有心傳藝人士想要將這項傳統藝術保留,並且讓它能夠發揚光大遠遠流傳,所以電影的發展造成布袋戲以嶄新的風貌呈現出來,使得現在的小朋友及青少年更能夠接受我國原本傳統典雅的中國藝術─布袋戲。也或許是革新過後的新興布袋戲吧!
所謂的「同人誌」是指一種《出版的型態》,也可算是《媒體》的一種。「同人」一詞在日文的意思是【志同道合之人】的意思,因此「同人誌」可以說是『有著相同喜好的人所出版的書籍雜誌』。「同人誌」的定義是由『作者完全自費出版、編輯、印刷,然後分送或販賣給想閱讀的人』。
目前的同人市場中,大家所出版、描寫的對象,大多是動畫、漫畫、小說中所出現的人物,以及電視、電影、藝人、偶像、樂團,還有動物或是某特定人物等。一般來說,「同人誌」是以這些原作來加以改編,配合自己所想的故事套用上去而創作出來的自費出版品。
大致上可以歸類出平日的身分是學生和已經在社會上工作的人,這些人藉由課餘、業餘的時間,花費時間以及金錢治裝裝扮演漫畫、動畫中的主角人物,提供漫畫迷、戲迷們拍照和繪畫寫生。其中他們也對自己喜好的戲碼經由自己執筆繪畫出同樣的主角,但卻是自創劇情。
在這群人當中不免有人對布袋戲情有獨鍾,我們可以在校園內以及公開場合舉辦的同人誌活動中見到他們的身影,像是成功大學、中山大學、高雄中學和工商博覽會…等公眾場合他們都會參與。他們對服裝道具上的設計可以說製作到維妙維肖,彷彿布袋戲中的人物就這樣活靈活現地出現在現實生活中。
因著媒體的發達,布袋戲在電視、電影上重振威風大放光彩,一掃先前的萎靡不振,讓新新一代的青年學子們以及上班族或是老一輩的長輩可以接觸回味與以往不同風貌的布袋戲。
新一代的年輕人從媒體的播放接觸到布袋戲,對於他們的想法行為上產生了影響,驅使他們對布袋戲的主角產生崇拜偶像的心理,因此引起他們對布袋戲的共鳴,花費時間、金錢與精力去扮演自己心目中最喜愛的角色。也許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只是平凡的學生、為生活庸庸碌碌的工作者,但是在扮演的同時會令他們因為造型上的改變延伸至他們的心理,因為身上的穿著與他人大相逕庭,讓參觀的人拍照、素描提昇他們的優越感,並且透過角色扮演的活動管道來抒發他們平淡的生活模式,甚至在這段扮演的期間令他們擁有天馬行空的想法,去揣摩角色的個性、表情與走路方式。一些服裝設計科的同學也因為這個活動,自行設計許多服裝提供表演者,可說是學以致用。
最近布袋戲興起一股漫畫風,一些畫家作者他們參照黃俊雄布袋戲的戲碼,將我們耳熟能詳的「雲州大儒俠─史艷文」、「霹靂狂刀」以出版漫畫的方式呈現,讓我們看到布袋戲的另一種不同風貌。雖然漫畫版的布袋戲少了它特有的聲光效果,不過藉由漫畫可以讓布袋戲的戲偶有更突破的演出,運用繪畫的方式可以將幻想中的場景以及戲偶不可能完成的表情、動作流暢的表達出來。這樣的做法可以視為是滿足布袋戲迷們對於戲偶無法表演盡善盡美的一種補償心理,同時也許有一些特定的族群他們喜愛布袋戲,但是沒有時間守在電視機前觀賞,又因為興趣上的關係,所以他們會折衷選擇了購買布袋戲漫畫,即使與布袋戲的原貌性質不大相同,但也相去不遠。
布袋戲憑藉同人誌的活動以及漫畫發行,將觸角延伸更多元化,逐漸也影響了我們年輕一輩的休閒模式,因為同人誌活動的舉辦,導致更多青年族群的興趣轉變,在另一片天地裡,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活動風格,既沒有很多負面的影響,又可以是一個讓青年們創作的園地。
布袋戲的演出,讓人們隨著劇情短暫的忘記自己,盡情的投入,將自己化身為劇中人,嘗試不屬於自己的角色,過過乾癮,達到自己所想要的境界,藉著布袋戲種種活動抒發自我內心的壓抑,有些人更是以劇中人的遭遇來感嘆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心情,五根手指頭演遍人間冷暖,五根手指頭笑盡天下滄桑,有了這一層的體認,布袋戲也就越來越多人為之傾心。
社會的狀況愈是安定,各種休閒活動必然是蓬勃發展,在現今的社會狀況以及目前的休閒活動發展看來,可以說是一個安定的社會,正因為如此布袋戲才會如此發達,布袋戲是我國最獨特的休閒活動,從古至今,在人們心中留下特別的地位,現在的布袋戲不僅僅是ㄧ種休閒活動更是一種社會文化的傳承。傳至今日,現代的人更是將它發揮極至,布袋戲現在不單只是木偶,還以不同形式出現,更符合我們現代人的休閒模式,現在的社會模式漸趨於多元化,倘若布袋戲ㄧ味的維持原始風格,將會導致它一厥不振,聰明的布袋戲師傅也跟上潮流將布袋戲多樣化,使得布袋戲愈挫愈勇,邁向另一個高峰。
布袋戲擁有的是一種典雅的精神,雖然現在藉由各種聲光音效,讓布袋戲更具看頭,也許和古早的布袋戲有所出入,但其典雅的精神並不會因為加上聲光效果、創新佈景而有所改變,布袋戲的休閒意義會更因其典雅的精神而流傳並永續長存。
參考文獻
文獻
劉還月 (1990/08月) ,《風華絕代掌中藝》
黃春秀 (2000/12月) ,《神奇的布袋戲》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08月) ,《「雲州大儒俠-史艷文」圗鑑典藏特集》
邱坤良 (1983/06月) ,《民俗藝術的維護》
教育部 (1996/05/10) ,《布袋戲-布袋戲圗鑑(上冊)》
教育部 (1996/05/10) ,《布袋戲-布袋戲圗鑑(下冊)》
傅建益 (2000/12/31) ,《台灣野台布袋戲現貌》
黃強華 (2000/01/10) ,《聖石傳說》
郭瑞鎮 (1998/04/15) ,《布袋戲 李天祿藝師》
VCD
布袋戲李天祿藝師 (1997年) ,《教育部》
史艷文 出版年不詳 ,《豪客唱片有限公司》
苦海女神龍 出版年不詳 ,《豪客唱片有限公司》
網路來源
台灣同人販售會 http://www.comicworld.com.tw/
成大卯花月同人誌展 http://140.116.5.1/~comic/olaola/index.htm
聯合資料庫 http://udndata.com/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