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儀器報告:眼動儀的原理與應用

諮臨四 49783017 林亭妤

一、眼球的運動

  當可見光被進入人類眼睛後,經由角膜的折射、通過水樣液與瞳孔與水晶體等構造,最後影像落在視網膜上的中央小窩與其周圍。

  錐狀細胞處理明亮時的色彩,約有八成的錐狀細胞位於中央小窩;桿狀細胞對光相較錐狀細胞更為敏感,數量也遠多於錐狀細胞,處理夜間或黑暗情況下的光線,僅位於中央小窩以外的邊緣區域。中央小窩在整體視網膜構造中,視覺敏銳度最高,越往外圍影像會越模糊,眼球必須倚賴不斷移動才能讓正在處理的影像,全部被眼睛接收,得到完整的視覺訊息。

  雖然眼球在看影像時並非靜止不動,但這種無時無刻的移動卻是人類平時不會察覺的;眼睛有五種移動方式讓影像可投射在中央小窩(引自蔡介立,2005):(1)眼球的快速移動-saccade,在不同凝視點之間通常的移動方式,移動速度可達800°/s;(2)為了追蹤某個正在移動物體的追蹤移動(smooth pursuit movement),移動速度不會超過 100°/s;(3)使眼睛聚焦在不同遠近的物體上的輻奏運動(vergence movement);(4)接受半規管傳來的刺激之調整運動,其作用在使頭部移動時,使視覺影像仍在網膜上的 vestibulo-ocular movements;(5)在頭部持續的移動中使影像仍落在中央小窩上的 optokinetic movements。人類在閱讀時,視線並非一個字一個字平滑移動,會在一個字短暫停留後迅速移動到下個字,快速移動是為saccade,短暫停留視為fixation。


二、測量眼動的方式

  目前國內各大學實驗室多是使用video-based eye tracker,小型攝影機會偵測瞳孔的位置,依取樣頻率每隔一段時間記錄一次眼睛當下的位置。眼動儀系統需配置兩台電腦,一台電腦做為Host PC負責呈現實驗刺激材料,實驗者坐在此部電腦前監控實驗過程、執行校正,另一台Display PC連接到眼動儀並負責記錄眼動資料,受試者坐在此處閱讀語句或是看圖片。如下圖:

Eye Tracker

  記錄瞳孔的移動時,為要達到準確,即知道眼睛當下注視之處,實驗者必須先行對受試者做校正。一般會做九點校正(螢幕的正中間、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等九宮格的位置),在這些位置中會隨機一次出現一個圓圈,要求受試者保持凝視在當時的圓圈上,而後攝影機會依次拍下影像,眼動儀會計算每個凝視位置是否與螢幕上各確切位置相對應。

  接下來通常還要做一次驗證;在這部分受試者仍然跟校正時一樣,需凝視著螢幕上隨機出現的圓圈,眼動儀會依照校正時所產生的計算公式,將預測值與觀察值做比較,若兩者的差異在預設的範圍內(例如0.4度視角或一個字母大小),即可接受校正的結果,如果差異太大,則需從校正開始重新來一遍。

  不論是使用眼動儀做哪一類型的實驗,一般的實驗程序都大同小異。此處以政治大學眼動與閱讀實驗室,2012年網頁提供的範例為例:剛開始會跟受試者解釋實驗程序,進行數題練習讓受試者熟悉實驗情境。在開始正式實驗時會先做校正和校正的驗證,然後開始閱讀的部分。句子或文章開始之前會再有一個凝視點,除了提醒受試者注意之外,也可讓實驗者確認眼睛凝視的準確度,如果偏移凝視點太遠則必須重做校正。在凝視點之後,句子會呈現,受試者則以自己習慣的速率閱讀,閱讀完畢或理解了句子之後,由受試者按鍵結束句子的呈現,接著就是下一題的凝視點,偶爾在句子消失之後會出現理解題,受試者要按鍵或口頭回答,再接著下一題。實驗進行到一段落會讓受試者休息,休息過後通常會再做校正;在實驗進行中也會每隔一段時間做校正。


三、眼動的研究應用

  眼動儀的研究應用非常廣泛,在認知歷程研究中最大宗的是閱讀歷程,這部分已有Reichle 等人於 1998年提出E-Z Reader Model,並且近年來也一再進行修正。E-Z Reader Model (Reichle et al.,1998)企圖解釋lexical processing如何在閱讀時對眼動過程造成影響,對一個字的辨認分為兩階段:L1階段在對該字與相似的字彙(鄰項)進行確認,L2階段則對字義進行理解。經過不斷修正,E-Z Reader 10 Model(Pollatsek, Juhasz, Reichle, Machacek, & Rayner, 2008; Reichle, Warren, & McConnell, in press)主張完成L1與L2階段的處理後,會有一整合性階段,發生在下一個字(N+1)的L1與L2階段,若所需時間與N+1的L1、L2加總相等,則整合成功,當所需時間大過於此會出現整合困難。

  語言心理學領域中有幾個常應用的典範,例如:命名作業(Naming Task)與詞彙判斷作業(Lexical decision task;LDT),也會依實驗探討主題的需要,有可能搭配眼動儀來收集資料;經由眼動資料分析也是一種認知歷程探討的方式,像是人臉的再認、情緒臉孔的辨識與再認、視覺搜尋、視覺注意力等等。Calvo與Nummenmaa在一篇文獻中,提出了happy-face在情緒臉孔辨認的優勢。他們以eye-movement paradigm檢查在Two-alternative forced-choice discrimination(2AFC)作業中處理兩張情緒臉孔個別的時間歷程,探討早期情緒表達歷程中,是否有牽涉到對於特定的情緒做有意識的識別動作。三個時間歷程依序為orienting期、encoding期和decision期,處理happy-face的認知歷程在encoding期與decision期中,較他者(悲傷、生氣、恐懼、驚訝、噁心、中性)有效率,但orienting期則無。

  也有一部分的心理專業人員,以認知神經科學取向,來處遇患有精神與心理疾患的人,有部分疾患已被發現與視覺處理有相關,例如Schizophrenia、Dyslexia、 ADHD、Parkinsons等等。其中一篇使用眼動儀為工具的研究,發現亞斯伯格症患者,在看人臉時對口部的凝視次數與時間,都較一般人會看的眼部來得多與久(Klin et al. 2002a, 2002b),因此一般的亞斯伯格症患者,普遍會有不正臉看人的情況,讓人有不受尊重的感受。

  另外也有台灣國內業者在今年五月份,推出了一款搭配分析軟體的眼動儀系統,外型相較一般實驗室內的眼動儀輕巧,經五點校正後開始讓受試者觀看圖片與購物網頁,最後再經由軟體來將資料作分析,它同時提供注視軌跡(scan path),依序呈現受試者的眼動軌跡並在各凝視點上標記數字;熱區圖(heat map)以不同的顏色與顏色深淺呈現出眼動軌跡分布的變化;蜂群圖(Bee Swarm)則是以不同的顏色來代表各類型(性別、年齡)受試者的眼動軌跡區別其變化。這類商業用眼動設備的出現,顯現出眼動軌跡在產品行銷中愈受到重視,業者可以根據眼動資料,來設計出更符使用者經驗的網頁。


四、參考文獻

林盈君(民96) 中文詞彙辨識的鄰項個數效應:詞彙辨識作業與文句閱讀的眼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劉瓊瑛(譯)(2009) 亞斯伯格症進階完整版(原作者:Tony Attwood)。台北市:智園。(原著出版年:2007)
蔡介立、顏妙璇、汪勁安(民94) 眼球移動測量及在中文閱讀研究之應用。應用心理研究,28,91-104
中央大學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民100年) 視覺認知實驗室- Eye tracker。取自:http://icn.ncu.edu.tw/f_032.htm
政治大學 眼動與閱讀實驗室(民101) 眼動Q&A。取自:http://emrlab.nccu.edu.tw/em_q&a.html
arToucharTouch(民101年5月9日) SensEye台灣首創眼動儀系統 精準測量消費者!【部落格影音資料】。取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FQwlPXPOCY
Calvo, M. G., Nummenmaa, L. (2009) Eye-movement assessment of the time course in 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 : Neurophysiological implications. 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9(4), 398-411
Inhoff, A. W., Greenberg, S. N., Solomon, M., & Wang C.-A . (2009) Word Integration and Regression Programming During Reading A Test of the E-Z Reader 10 Mode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5, (5), 1571–1584. doi: 10.1037/a001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