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指月錄》記述的一則公案。有某個僧人請問趙州從諗禪師:「學生初入禪院,還不懂禪,希望師父開示。」趙州禪師說:「你吃了粥沒?」僧人回答:「吃了。」趙州就說:「那你洗缽去吧!」這個僧人因為這句話就開悟了。
在我們常人來看,吃完飯洗碗是再平常也不過的事,有什麼好開示的?又什麼能開悟的?開示與開悟之間,吃粥洗缽,一來一往,全都是眼前日常生活,與玄妙的禪機有何關聯?這使我想到另一則公案,韋監軍問玄沙獅備禪師:「怎樣才叫日用而不知?」玄沙當場拿起果子說:「吃吧。」韋監軍於是把果子吃了,還是不解,再問一次,玄沙說:「你剛剛不就是日用而不知嗎?」
這兩則公案,異曲同工,都很有意思。吃飯睡覺,洗碗掃地,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習慣的事,所謂「日用」是也,既是「日用」,所以我們習以為常,就不認為其中有什麼大道理,也不以為吃飯睡覺也是一種修行,因此韋監軍明明吃了果子卻不能開悟吃果子這個動作就是「日用而不知」的現象之一,還繼續追問禪師,身在其中,惑於其中。世間人看世間事,多半如此。
但前一則公案的僧人就清楚多了,吃粥洗碗,都是「日用」,吃完粥就得洗碗,也是「日用」,「知」就在這些「日用」之中,不假外求;禪與佛心,也在這些「日用」之中,只要認真踏實,面對「日用」,就開悟了。「洗缽盂去」,隱喻的是「做該做的事」,不分心,就無有煩惱;不旁騖,就不生妄想。禪原本來自平常,是因為我們習以為常,所以看不到常態當中蘊藏的生命與智慧。
這兩則公案也顯示,悟不離我們的日常生活:事實與現實。真實的是世界,開展在我們面前,用它與我們的身心最靠近的方式,真理也是。但也正因為它最靠近我們的身心,也最容易為我們所忽視,甚至視而不見。兩則公案,啟示我們的,與其說是修行,不入說是明心。打開眼睛,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認為一點也不新鮮的「日用」事物,則必能從中發現生活,解除煩惱,靠近生命,發現自我。
禪的精神,由此來看,不只在言詞機鋒的智慧之中,更在生活現實的實踐之上。
──2001.09.13.人間福報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