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的後自然
環保公園的想像
特斯拉節流閥
賞鯨的技術奇點
陳霆霖 撰稿
社會系 大學部
重組花蓮溪口
後自然式環境教育
另類的花蓮溪口
物理支配物質世界
特斯拉節流閥做為生態廊道,人工製品擁有不一樣的地位,不只是因為它服務生命,還因為它證實了萬物無論是污染的或是天然的,在物理面前均是平等。
武家宇 撰稿
自資系 大學部
後自然環境主義是一項趨勢,使得我們能夠超越社會與自然的格局
以後自然敘事看見更好的想像。
Team member
黃郁昕 現場勘查
社會系 大學部
後自然敘事
磯崎部落與山海劇場
Post-
nature
總編輯的話: 從2018年開始接觸後自然環境主義已有4年多的時間,將核心理念落地的過程就是我從設計系、自然資源學系再到社會系的旅程,現在我能夠輕鬆坦然的說:「後自然是更樂觀的環境主義」,因為從哲學、田野與訪談一直到視覺化的過程中,它總是使人滿懷希望與期待的,我要由衷感謝所有參與過後自然對話的人,只要你開始思所「後自然是什麼?」就已經實現了我這五年的小小心願。——徐立
東華大學的後自然
山崎亮社區設計
純然的自然已不在
立即了解 Ocean Sole
多元文化的
參與式干預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論證明了物種不只是變化而來的,而且是可以由人的雙手進行有目的性的改變。
有馬富士公園,透過多個世代參與公園的設計,促進觀光的人口穩定成長同時,建立社區的強連結。
參與式干預
技術服務良好的目的
BBC 視野下的澳洲琴鳥,告訴我們也意外性的改變自然。
對環保公園的想像
當技術成為環境意識的延伸,環境意識也成為技術的延伸。Hope 水下無人機實現與優化水底探勘的生態介入。
後自然歷史博物館,帶你看見一個既不自然也不人工的環境
藝術與垃圾的正確使用
關於後自然環境主義
OceanSole是一間社會企業透過收集夾腳拖創造藝術,與改善當地的就業與生活。
Hope 由工業設計師設計的一款,仿生潛水無人機
陳冠中 撰稿
社會系 大學部
Ingo GÜNTHER
重組社會與自然的關係
後自然的環境教育
曾子睿 撰稿+資料整合台灣系 大學部
徐 立 總編輯+網站設計
自資系 碩士班
《世界處理器》透過不同尺度的地圖看到一個另類的世界,就像是透過另類的地圖看見花蓮溪口的另類可能。
後自然的發問:
曾子睿_後自然敘事:
走訪東華活動後,我開始用雙眼仔仔細細對體會這個全台最美大學給予我的感受,打開所有的感官來觀察。逐漸體認到環境與人類行為是一個互相建構的過程,人類在自以為主導一切後,卻又被環境因素左右。在這個不斷變動的系統裡,應學會去解析議題、討論議題、構思解決方案,最後嘗試解決議題,因此我透過梳理校園空間被建構的脈絡,探討鴿害議題如何彰顯人類活動空間與生態物種的調適。
創校之初,校園規劃了河區和河道,企圖以歐式風格來營造美好的校園學習環境,無奈臺灣氣候變化過於劇烈,使得河道壅塞,湖區也各自獨立,成為每個東華學子熟知的東湖、華湖、小華湖,於是在廣大的校園裡出現零散的生態樣區,如同那天前往管院後面的華湖所看到的鳳頭潛鴨,成為水鴨所棲息的天堂,我想是設計東華校園的設計師始料未及的。
還有更讓人始料未及的,在東華校園裡,除了人聲,最常聽見的就屬鴿子的振翅聲。教學大樓乃至於學生住宿區都能看到牠們的身影
為了解決這群意外的訪客,校園試過生態防治,也就是以老鷹來驅趕牠們,只不過寡不敵眾,強如猛禽也無法將題目趕離東華校園,果然東華這個土地是會黏人的⋯ 另外投餵絕育藥物也因為價格太高,不是長遠之計,因此目前的方案式架設隱形鴿網,還有尖銳物的加裝,讓鴿子門沒有立足之地,在這個方案實施後,東華教學區的鴿子確實少了不少!或許牠們又另尋更好的棲身之地了吧?!
透過人與非人與生物溝通
“ 防治鴿害從建立生物溝通開始,透過解決東華大學的鴿害問題,發起另類的科學活動 ”
Post-natural and
bio-communication
我們提議:
Festo 專注於開發bionic 技術
資料來源 :https://reurl.cc/Xj916R | https://reurl.cc/QLOr3O | https://reurl.cc/9GQeXd
https://e-info.org.tw/node/208123 | https://reurl.cc/3oZgNl | https://reurl.cc/ZAzKGW
https://reurl.cc/LmZybL
人、建築、群鴿的後自然衝突,除了防治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Enhance Artifacts
環保公園未於良好的風景處,是個適合發展觀光,或給予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去處。但事實上,這塊地方並沒有太多人願意駐足欣賞,且為了推動環保意識的立意,也未被人們所重視,只淪為一塊耗資甚鉅的空地。
資料來源 :https://reurl.cc/o1qWMv |https://reurl.cc/OAe9K7 | https://reurl.cc/x9knV1
這個世界之所以有垃圾,來自我們缺少的想像力與執行力。
然而,每個無用的垃圾原先都作為個使用價值,且總是因生產與消費而生。若人們可以試著從負面觀感中尋找出廢棄物的正面意義,讓垃圾得以重新獲得「價值」,創造了新的文化意涵,或許花蓮環保公園這個地方也會因此產生價值,而不是羞愧。
我們的反思:
有沒有一種可能,使環保公園的垃圾成為一種至高無上的價值?
重新撿起垃圾(素材)創造價值為基礎,可以結合環保公園周遭的清潔隊與垃圾掩埋場,讓人們走進這些工作場所,了解自己隨收拋棄的垃圾最後都默默被另一些人做處理,這之間的流程如何運轉,反思自己對許多資源的珍惜。因此,民眾(藝術家)撿拾起這些這些「資源」,或直接利用自己帶出來玩的垃圾,在環保公園創造屬於自己的藝術,讓這塊原本無用的地方,賦予新的活力與意義。
立即了解Ocean Sole
陳冠中_後自然地敘事:
提升它的地位
文化做為人類和自然互動的第二個自然,換言之地方文化也應當在環境保護的範疇之中。
後自然提出的見解:
重繪地圖,重組社會自然的想像
陳霆霖_後自然地敘事:
花蓮溪口垃圾處置提案: 除了表中的活動之外,尚有帆船、獨木舟、水上摩托車、生態旅遊、一般性旅遊和騎自行車等等。範圍遍及此重要濕地的 所有陸域環境,除了有可預見之垃圾棄置的問題外還有水上活動的競速行為影響當地鳥類捕食和棲息。
針對垃圾棄置的問題(現況):
資料來源 :https://reurl.cc/VDqy8b |https://reurl.cc/NAEzq5 | https://reurl.cc/moNeDG | https://reurl.cc/ZAzYWV | https://038.news/archives/14497 | https://reurl.cc/OAexv9 |https://reurl.cc/k1QGaq | https://reurl.cc/d2vKmq
環境保護指的是保護大自然和人類福祉所做的行為,文化做為人類和自然互動後所生的產物也應該在環境保護的範疇之中。垃圾亂丟的問題追根究柢是個人觀念和意識所導致的,而當淨灘、罰責和呼籲等等作為無法有效解決這類問題的時候,或許結合花蓮溪本身的文化資源來做重組會是更好的方式。 比如在溼地範圍內設置環境教育中心結合休閒活動,讓遊客們所認識的花蓮溪不再只侷限在釣魚、水上活動等等,轉變為所謂的社會與自然聖地,以此提高大家珍視花蓮溪的問題。
ingo günther
透過重組花蓮溪口與當地文化之間的關係?看見什麼?
花蓮溪扮演的角色: 花蓮溪作為重要濕地提供了許多珍稀和瀕臨絕種的生物良好的生存環境,也是周遭阿美族部落舉行盛大祭典、龍舟練習和燒王船的場域。
後自然的發問:
kubrick 靜音無人機
武家宇_後自然敘事:
後自然的未來視野:
Diving Drone
台灣周邊海域曾有許多大型鯨魚,早期有捕鯨業,一九一○年代南部海域曾捕獲大翅鯨(座頭鯨)、藍鯨、布氏鯨、塞鯨、抹香鯨、長須鯨、虎鯨等,一九八一年因美國強力干預而停止捕鯨,但仍會捕食海豚。一九九○年澎湖沙港圍捕海豚事件,在國際壓力下,台灣將鯨豚列入保育類,鯨豚保育觀念才逐漸在台萌芽。
資料來源 :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83094281/_ |https://www.behance.net/kubrickjo
台灣早期鯨豚研究以擱淺為主,直到一九九六年學者與漁民組成「尋鯨小組」,開啟台灣首次海上鯨豚調查,從花蓮石梯港搭漁船出海,發現虎鯨震撼全台,揭開台灣賞鯨序幕,隔年七月,台灣第一艘賞鯨船海鯨號,就從石梯港出發。一九九八年台灣第一個海洋非營利組織「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成立,與花蓮市多羅滿賞鯨船公司開啟NGO與賞鯨業者逾二十年的合作。
未來除了會優化賞鯨規範,無人機探勘帶來新的體驗,而新的經驗也會延伸新的規範與制度。
我們是否有可能在不觸及自然資源的情況下使用自然資源?
發展觀光賞鯨業:與鯨豚學者合作,在每次出海時同時進行觀測以及紀錄,增加對其族群的了解,並遵守守則降低衝擊。與當地漁民合辦體驗活動,除對一般民眾作環境教育外,同時也對漁民進行保育鯨豚的宣導,也可配合水下攝影,利用VR或虛擬投影的方式,可以使民眾就算不親自出海也可以體驗與鯨群相伴。或者是使用小型的遙控潛水艇,配合無人機尋找鯨豚位置,即使不出海也能近距離觀察鯨豚,且較不影響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