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教育經典研讀會-主讀講稿

符號學與食物

 
主讀人:姜元御老師(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日期:2007.05.29

盛宴前的前菜

o    在符號學者的眼中: Everything is a sign.

o    所以食物當然也是sign.              

o    這菜,您吃還是不吃? Why?

 

可食與否, 其實取決於文化

o    這些可吃呢? 還是不可吃呢?

o    歐洲人看馬鈴薯

o    日本人看胡蘿蔔

o    美國人看青蛙(田雞)

o    台灣人(早期農民)看番薯

 

言在食外潛藏在食物之外的符號

o    兩代以來美國人怎樣看生魚片?

o    其實透過食物的吃與不吃,我們表達了很多符號和訊息。其中包括有文化社會地位國家認同(還記得911後的 freedom fries?)、以及族群認同(誰的米好吃?)

 

食物表示的族群認同

o    義大利人的spaghetti

o    韓國人的泡菜

o    日本人的壽司

o    中國人的熱炒

o    墨西哥人的taco

o    猶太人的matzo ball

o    印度人的咖哩

 

Menu不只是菜單,而是文化的符號

o    食物的烹調法反映了一種文化的思維模式。

o    羅馬人習於掩飾食物的真貌與真味: 看起來像是在吃A 物,其實是在吃B 物。

o    Lowell Edmunds at John Hopkins Univ. 認為,羅馬人的思維模式是,卻發覺一個事情的真相,你必須剖析,分解,切片物體,然後才能深入其內去探究其真相,因此此一思維也反映在他們的烹調習慣上。

 

Menu不只是菜單,而是文化的符號(continued)

o    與此相比,美國的飲食文化相對就較為straightforward. 反映了美國文化重視誠實的一面(美國國父就是個非常誠實的人)

o    Seeing is believing。連食物的廣告和標語都非常的直率,例如Beef, thats what for dinner. Real food for real people

 

飲食可以反應文化興衰?

o    Some semioticians 在做過比較後發現,當一個文化逐漸興起時,其烹調方式較為粗糙與直接,且食肉較多。但當一文化逐漸成熟與步入衰退期後,則其飲食文化變的相對的精緻與複雜化,且有相對較素食性的傾向。

 

食物中透露的世界觀

o    從希伯來人談起

o    為什麼猶太人認為豬肉不潔?

o    為什麼猶太人殺牲之前都要將血放盡?

o    為什麼西方人幾乎不吃貓狗肉?

o    這些文化信仰,即使在那些被流放遠方的少數人身上亦然,透過對飲食文化的堅持,使得他們在情感上依然對原( ) 族群抱持著某種  social-emotional bond

 

食物的產生與分享通常亦傳遞了很重要的社會訊息

o    埃及人崇拜法老王,因為相信他有預測與控制洪水的能力(直接影響農穫物)

o    而在大多數的西方國家,飲食之前甚至要和上帝溝通(意謂著他們相信食物乃是神賜之物)

o    而在食物的分享上,亦可看出很重要的訊息,例如狼群,獅群,或是猴群在分配食物的順序上,就可以看出其社會階層。

 

食物的產生與分享通常亦傳遞了很重要的社會訊息(continued 1)

o    此點在人群中亦然,只需端詳餐桌上誰坐主位(通常為最易取得主菜的位子),誰居末位,又由誰來負責傳遞如調味料或香料的工作,即可看出其社會階層。

o    此外,用餐的順序亦反映了文化中的價值觀。例如在中國等儒家文化圈內,用餐順序通常以長幼分。但在愛斯基摩人的家族中,用餐順序則剛好反之,由最幼者優先享用。

 

食物的產生與分享通常亦傳遞了很重要的社會訊息(continued 2)

o    西南非的!kung 族則另有一種特殊的食物分配模式。婦女全員出動去搜集素食,蒐集回來後為本家所獨享。而男人則只有少數人出去打獵,但捕獲的獵物則攤在廣場由全族所共享 (注意: 在這裡,這個葷的獵物所carry 的意義與其說是食物,不如說是符號更為適當。因為通常此依食物個人所能分得的部份為極少,然而此男人卻會因此而被視為是英雄或勇士。)

 

食物的產生與分享通常亦傳遞了很重要的社會訊息(continued 3)

o    /你邀男/女友回家時,會準備什麼食物來分享?

o    /你邀BOSS 回家用餐時,會準備什麼食物?

o    /你邀好友回家用餐時,又會準備什麼食物?

o    每一種場合的食物分享的氣氛與內容均有不同,換言之,這種食物分享的活動亦carry 了很明顯的符號訊息。

 

食物的產生與分享通常亦傳遞了很重要的社會訊息(continued 4)

o    同時,在食物分享的過程中,還飽含了許多社會訊息。

o    參予餐會的遲到和早到,意味著什麼?

o    吃與不吃,意味著什麼?

o    喝與不喝,又意味著什麼?

o    接受邀請與婉拒邀請又意味著什麼 ( 提示:  暗示著power   status)?

 

特定時節的特定食物亦飽含著sign

o    Xmas 該吃什麼?Thanksgiving 該吃什麼? Passover 該吃什麼? Easter day 該吃什麼? Why?

o    中秋,端午,元宵,春節,又各該吃什麼?

o    符號學家認為,這些都是一種符號,在這之中,表達了你對一種文化的依附與認同。

 

用餐的內容亦飽含著Sign

o    請各位比較一下兩種常見的早餐形式。

o    早餐內容的改變,在符號學家看來,其實不只是吃的東西的改變,她們看到的是社會中生活步調的改變與家庭功能的變化。

 

速食業: 反映了傳統家庭與價值觀的解離

o    符號學家認為: 速食業瓦解了家中的餐桌價值(天倫之樂與向心力等等) (不過個人淺見..這種說法似乎是導因為果或至少該是互為因果才對)

o    符號學家也認為: 在速食店裡,食物是不被分享的,也因此餐桌上的價值分享的機會也被剝奪了。

 

速食業: 反映了傳統家庭與價值觀的解離 (continued)

o    符號學家同時認為: 速食店的興起同時扭曲了下一代的價值觀。傳統價值逐漸被速食文化所取代。

o    Speed is everything.

o    Fast cars, fast cash, fast women= new American culture?

 

商業食物消費的隱含意義

o    Kelloggs Just right 品牌的cornflake 談起。

o    原本有這種冷包裝,可以速食的cornflake  所意味的只是追求效率或是對傳統準備早餐的不耐,但是迅速的即為商人所扭曲。

o    現在有數十種的牌子的cornflake ,符號學家認為,這是商人利用 just right  這種符號來誘導消費者做無止盡的消費。

 

商業食物消費的隱含意義 (continued)

o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飲料上,如可樂等碳酸飲料的業者。

o    餅乾,披薩,各種食品業的廣告都在強調個人化,差異化,獨特化,這其實都是反映了美國消費者深層的心理狀態。

o    最後,從這些事情所讀出來的Sign就是,美國人似乎比以往更加追逐於個人的立即滿足。而離傳統的food sharing 越來越遠,也許從中我們可以讀出美國文化的崩壞的sign?                     

o    感謝大家的分享與討論。下台一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