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教育經典研讀會-主讀講稿 |
馬斯洛的未出版文獻集∼ch16-ch19 |
主讀人:饒見維教授(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
主讀經典:Edward Hoffman 《The Unpublished Papers of Abraham Maslow》 |
日期:2006.11.29 |
Chapter 16: 人類的本性是什麼?(What is the Essence of Human Nature)一、Maslow 對人性的基本觀點或基本假設 (一) 「人本心理學、組織發展、訓練團體」等社群對於人類的本性似乎都有一些基本的、不成文的假設或信念。但是,它們似乎很少被公開地或明確地被陳述出來。Maslow 認為把這些假設或信念陳述出來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 (二) Maslow 的基本觀點是:每一個人的本性都是某種高超的本質(higher nature)。依照這個觀點,在良好的狀況下,人們都會展現出一些良好的特質,如:情感、利他、友善、慷慨、仁慈、信任等。在人類社會中,有些人被認為是屬於「高度發展的人」(the more highly developed person)。他們除了展現出各種「自我實現」的特徵之外,也展示出其它的特質:在知覺上更高的效率,更能洞悉真理與實相。這種人不僅更快樂,且在認知上更有能力,並與實相有更佳的接觸,行為上更有效率,比較不會有情緒上的壓抑、障礙或麻痺。簡單地說,高度發展的人在各方面的表現都比較傑出。 (三) Maslow認為,只要在良好的環境下生存著人類就必然會成為倫理道德良善的人,成為他所謂的「高度發展的人」或「自我實現的人」。因此,他接著試圖追問:什麼是「良好的環境狀況」(goo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他對「良好的環境狀況」的定義是:一切有助於促進自我實現的因素,包括:自然的、社會的、心理的各種層面。這些層面通常也協助滿足基本需求,因為這些滿足本身也構成了邁向高度發展與自我實現的主要途徑。 (四) Maslow 反對人類本性上具有「原罪」(original sin)或「 基本上是墮落的、邪惡的或自私的」(basic depravity, evilness, or selfishness)等觀點。因此,他反對「人類不能成為善良或正直」的論調。他反對那些持「懷疑論、諷刺論或絕望論」的人,把人類的良善表現視為只是表面現象,然後用人類本性上的邪惡或自私來解釋一切。 (五) Maslow 同時也主張,人類的本性並非「極致的良善」,也不是「永遠的良善」,更不是「基本上的良善」。人類只是「在良好的狀況下可以成為良善的」。換言之,人類有時可以成為良善的,有時則會成為邪惡的。 (六) 一個人的內心要素無法避免地會和各種社會要素(人際關係、次團體及廣大的社會等)交織在一起,決定一個人是否能成為高度發展的人。因此,問題的關鍵在於辨認出「哪些是良好的環境狀況?「哪些是不好的環境狀況?」 (七) Maslow 指出,如果我們用統計的方法把許多人的表現加總在一起,人類的整體面貌的確不像前面所說的「高度發展的人」或「自我實現的人」。然而,我們如果從人類歷史中尋找哪些自我實現的人,我們也的確可以找到這種人。這種人即使人數很少,也顯示出人類在良好的狀況下的確有可能發展成為「自我實現的人」。 二、我的評析 我基本上同意Maslow 對人性的基本觀點。但是,有兩個地方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一) 我認為人的本性既不能稱為善,也不能稱為惡。人的本性只是絕對、空無、無限的存在,然而本性的作用在現象界就變成有善有惡,形成我們所看到的各種善惡的表現有些人的表現被稱為「善良」,有些人的表現被視為「邪惡」。所謂「善惡」其實都是相對的,一個人的某些表現,對某些人而言是善,對有些人可能是「惡」,這就是所謂「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用」。在政治、種族、宗教的領域中,此種現象最為普遍。由於絕對的本體與本性是如此超絕、如此不可思議、如此令人嚮往,我們也可以勉強名之為「至真、至善、至美、至樂」,有別於現象界「善惡、美醜、好壞」的相對境界。 (二) Maslow 的分析太過偏向於「良好的環境狀況」,把一個人的高度發展好像都歸因於環境的因素。他嚴重忽略了「自我修練、自我精進」的因素。在傳統的「修行、靈修、修道」領域中,以及近代的「潛能開發」領域中,基本上都認為一個人可以透過自我的努力來逐漸成為Maslow 所謂「高度發展的人」。誠如《中庸》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一個修行人或從事潛能開發的人,可以在任何環境下自我精進、自我修練,逐漸成為高度發展的人。當然,如果有好的師父來帶領,其發展歷程會更為順利。然而,每一個人終究都要靠自己持續精進,師父再怎麼好,都無法替代個人的努力,這就是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之意。 Chapter 17: 更高的動機與新心理學(Higher Motivation and the New Psychology)三、Maslow 的觀點 (一) 在本文中,Maslow試圖探討哪些「正在自我實現的人」(self-actualizing people)之動機。那些基本需求已經被滿足的人(如:已經具有安全感、有歸屬感、與他人及世界已經建立深厚的愛之關係、有高度的自尊與自重、自我價值感等等),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他們有些人會擁抱「存有價值」(Being-values),不僅忠於那些價值,也認同那些價值。這種人對自己的生活有清楚的任務感,他們依靠吻合內心召喚的職業來謀生,他們熱愛自己的工作。Maslow 的研究對象(即正在自我實現的人)甚至不會以一般人概念中的「職業」來看待自己的工作,而是把自己的工作視為「天職」或「神職」。Maslow估計,這種人可能約占美國人口中心理上最健康的百分之一。 (二) 「正在自我實現的人」之工作其實非常平凡,且橫跨各種領域。重點不在於他們從事什麼工作,而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把工作變成用來表達某種永恆的、終極的價值(如:真、善、美、正義)之媒介或管道。事實上,應該說他們把那些終極價值活了出來。外觀上他們可能是律師、教師、科學家或雜貨店員,雖然他們的頭部並沒有聖徒像裡的光環,但是他們其實就是「聖人或賢哲」(sages or saints)。 (三) Maslow 也逐漸體認到一個事實:每一個人其實都會展現某種程度的聖人或賢哲特質(a certain degree of saintliness),如:智慧、正義感、善心、正直等。但是Maslow 也同時發現,在美國文化中,多數人都不願意如此看待自己,對於被認為具有聖賢特質甚至會感到臉紅。如果他請人們透露心中的最高動機,他們通常也會感到臉紅。然而,如果進一步追問到底,他們到頭來往往也會承認自己的確想引發某些高貴的事件。 (四) Maslow 認為,事實上有些人早已採用「存有價值」(即:真、善、美、正義)來界定自我的價值,也就是說把這些價值內化成自我的一部分。如果有人試圖把這些價值從他們身上移除,就會像從他們身上移除某些器官一般,不僅會造成傷害,甚至是致命的。Maslow 甚至強力主張,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其實都有一個內在的需求,想去經驗那些存有價值。我們需要吸收、消化那些存有經驗,才能維持內在的健康,就像我們必須吸收礦物質或維生素來維持生理健康一般。此種需求如果被剝奪或受挫將形成某種情緒上的問題。他進一步用納粹的德國社會、史達林時代的蘇聯社會,或其它缺乏新聞自由的社會,來說明當整個社會被剝奪掉真理與正義時,這種社會必然會產生某種的情緒病態(人民因為害怕被關或被殺而不敢公然表達某些事)。電視上的商業廣告之強大影響力也可能嚴重傷害到孩子體驗真相的能力。 (五) 我們一向已經習慣於相信:人類有無數的可塑性,能夠被環境塑造成任何模樣。然而,Maslow 從自己的研究資料發現到的卻完全相反:「體驗較高價值的內在需求」(innate needs to experience higher values)乃是與生俱來的、生物性的。 (六) Maslow 想進一步追問的問題是:「正在自我實現的人已經內化了存有價值」這個假設有多少程度的真確性?我們如何協助為數眾多的大眾認同並內化這些價值?究竟是什麼在促進一個人的人創造力?貝多芬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為什麼並非每一個人都成為貝多芬?人類的潛能究竟失落在何方?人類的潛能是如何被萎縮的? (七) Maslow 為父母、教育人員或諮商員所開出的處方是,我們只要引導但是不強迫、不干涉個體去體驗存有價值(Being-values),去滿足他們的存有需求(Being-needs)就好。Maslow 把此種角色稱為「道家式協助者」(Taoistic helper)。 (八) 世界上最幸運的人,就是能從事熱愛之事中而又從中得到報酬的人,也就是對某事著迷,又同時發現自己可以靠它維生。(The luckiest person in the world is the one who gets paid for being in love: who is fascinated by something and finds that he or she can make a living by it)理想的輔導員乃是協助人們發現自己獨特的潛能,協助他們發現自己所熱愛的工作。 (九) 針對人類的「較高動機」,Maslow 根據自己的研究資料歸納出下列數項基本觀點: 1)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遠較我們所預期的還要高的本質。 2) 人類在心理學的層面上能改進,且的確在改進中。這種改進不會有完美的一天,而且也沒有必然性。人類的進步不會自動發生,因為外來的協助仍然不可或缺。 3) 人類社會整體而言可以改進,且也的確在改進之中,但是不會有完美的一天,而且也沒有必然性。 4) 「功能完全發展的人」(fully functioning human being)熱愛生命,而非無聊、沈悶、死氣沈沈的樣子。追尋存有價值乃是世上最令人興奮的事。 5) 所有的人都有實現自己的潛能的權力。 6) 人類整體構成單一的物種。 7) 所有的人都具有某種基本的需求與價值,如果它們被拒絕或貶抑的話,就可能會產生某種形式的疾病或病態。 8)在實證系統中,天堂的確存在:在人的內在。它偶而、短暫地發生在高峰經驗或神秘經驗中。幸福並非永遠地處在某種可到達的意識狀態之中,人們總是追尋愈來愈高的天堂,即使最為光輝燦爛的高峰經驗終究會消退,且喪失其新鮮感與衝擊性。天堂並非處於某種永遠至福的狀態、永恆的退休狀態(有些人想要等到退休時好好聽貝多芬或天天釣魚,但是到頭來卻產生厭膩感。)不管我們擁有一輩子五百年或一千年的壽命,人類的本性乃是追求新的經驗。 四、我的評析 (一) 我認為「自我實現」是每一個人內心深沈的呼喚,每一個人遲早都會走在這條道路。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正在自我實現的人」,沒有一個人例外。有些人是有透過有自覺的努力走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開悟之道),有些人可能不自覺地在走,有些人有時自覺、有時不自覺。這些都只是程度的問題,不是有無的問題。(二) 我相當同意Maslow 所說的「天堂並非處於某種永遠至福的狀態、永恆的退休狀態」。換言之,「自我實現」並不是一個有待達成的靜態目標,「自我實現」其實是一個無限展開的歷程,這個歷程具有無限創造的可能與無窮的希望。對活在「存有價值」之中的人來說,生命只是一場無止盡的慶祝,一場沒有目的地之旅程。反言之,對遠離內在存有價值的人來說,生命可是「苦海無邊」啊!Chapter 18: 笑聲與眼淚(Laughter and Tears)五、Maslow 的觀點 (一) Maslow 根據許多高峰經驗者的陳述指出,許多人在極度的快樂中同時也經驗到痛苦,而且痛苦和快樂似乎完美地交織在一起。最普遍的高峰經驗就是「做愛、性高潮」時,有些人會同時經驗到「快樂地要命」。因此 Maslow 認為極度的快樂必然伴隨著極度的痛苦,或者伴隨著害怕失去快樂的哀傷。有些人則是在偶然的情形下經歷過高峰經驗(驚鴻一瞥),然後再也無法再度經驗,因而帶來極度的失落感。 (二) Maslow 接著試圖分析「幽默」的心理功能。他認為,有智慧的人能用幽默的態度來面對許多困難或痛苦的處境。一個人要能看到整個處境中的荒繆,尤其是看到那些壓迫者、剝削者的愚蠢、瘋狂、荒唐、錯亂,從內心深處發出會心的一笑,對自己的心理健康比較好。 (三) 「正在自我實現的人」總是在「存有範疇」(Being-realm)及「缺陷範疇」(Deficiency-realm)之中取得平衡。他們能夠從天堂的觀點來面對世俗中的種種缺憾,並週旋於各種俗事與凡夫之中。他們一方面有著高度的理想,一方面又知道自己的侷限與缺陷;簡言之,他們能把自身中「神性的特質」與「動物的特質」加以整合。 六、我的評析 (一) Maslow 根據他所研究的對象所提及的高峰經驗,他以為所有的高峰經驗都同時伴隨著痛苦。他的研究對象顯然沒有包括那些經由「開悟之道」到達高峰經驗的人。開悟的人不會有此種情形。開悟的人在高峰狀態時不僅完全沒有任何痛苦,而且能隨時進人持久的高峰狀態。並不是說開悟的人就一直處在高峰狀態,而是他能隨時進入高峰狀態,因此不會有失落感、不會害怕失去自己的高峰經驗,更不會由於驚鴻一瞥的高峰經驗而產生悵然若失的感覺,因為他已經深深了悟到自己的本質就是快樂,且是永恆不失的生命本質。 (二) Maslow 所謂「在存有範疇及缺陷範疇之間取得平衡」類似我們中國人常說的「和光混俗、出淤泥而不染」的生活藝術。當一個人可以用高峰的視野、永恆的視野來看待有限的人生、無常的世界與虛幻的現象時,他能夠用「做什麼像什麼、演什麼像什麼」的心態來面對一切處境,他既不逃避處境,也不會被處境所苦,因而能夠全然享受無比豐富的萬象世界。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在存有範疇及缺陷範疇之間取得平衡,他的生命就成為永恆的遊戲、永恆的喜樂、永恆的慶祝,否則就是永恆的痛苦與災難。 Chapter 19:人類本性是自私的嗎?(Is Human Nature Basically Selfish?)七、Maslow 的基本觀點 (一) 所有的價值系統都根植於心理學上的假設:人類是自私或不自私的。(二) 幾世紀以來,有關人性的本質一直都是信仰、神學或哲學的問題。然而,針對這個問題,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從事科學的探究。(三) 這個問題充滿了語意的混亂。(四) 一般人似乎預設「自私是不好的」或「無私是好的」。然而,自私有時很好,有時不好;無私有時很好,有時則不好。因此,在探討「人性是否自私?」這個問題時,我們必須先擱置我們對字眼的價值判斷之預設。(五) 我們有必要區隔以下三個概念:自私的行為(act)、自私的衝動(impulse)、自私的人(person)。(六) 有沒有完全無私的人?如果我們考慮性虐待、奴隸等情形,用純粹的行為主義來看待這個問題終究會帶來混淆,我們有必要區分「健康的動機」與「不健康的動機」。(七) 從動物的行為來探討人類的本性完全是無效的。(八) 無私偏向於顯示個體內在的豐富、相對的滿足,而自私顯示的是個體基本上有內在的負乏、不足、挫折、衝突或威脅。(九) 我們有必要區隔「健康的自私」與「不健康的自私」。同樣的,我們我們也有必要區隔「健康的無私」與「不健康的無私」。八、我的評析 (一) 人類並非在自私與無私的兩個極端,這是一個「程度的問題」,而非「全有或全無的問題」。每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機,或多或少都可能展現自私的行為或動機,也或多或少可能展現無私的行為或動機。就一個人而言是如此,就整個人類而言更是如此。(二) 自私與無私並非無法相容的兩個極端。我們可以既自私又無私。一個行為可能同時利他也同時利己。(三) 有些人在某些情形下可能會展現完全無私的行為,他完全只考慮別人安危,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別人。不管我們如何解釋,都不能抹殺掉那種無私的行為。從這個觀點來看,姑且不論本性如何,人類的行為是「有可能」無私的。(四) 開悟的人既不是「自私」(selfish),也不是「無私」(unselfish),而是處在「無我」(selfless)的狀態。一個無私的人可能只是沒有考慮自己的利益或安危,但是可能仍然有一個「自我感」,覺得自己應該犧牲自己、成全別人,或者為了成就「我是無私的」之美名而展現無私的行為。處在「無我」狀態的人,既沒有自我感,因此也沒有「犧牲自己」或「成全他人」的念頭,沒有「成就」或「痛苦」的感覺,更沒有「人我之分」或「利益之念」,他只是做當下的處境應該做的事。(五) 「無我」並非一個有待努力的目標,它是一種狀態,而且是我們的本然狀態(亦即禪宗所謂「本來面目」),只要放棄一切努力、一切念頭,無為而為、任運而行,自然就會展現無我的狀態。我們每一個人每天在某些時候其實都會處在那個狀態,只是有些人處在那個狀態很短暫,有些人能處在那個狀態比較久些,有些人則能長久處在那個狀態。(六) 處在「無我」的狀態對一般人而言可能是「很高超」的境界,但是真正到達無我狀態的人根本沒有高超的感覺,也不會覺得高人一等,他只是如其本然地行事,沒有名利之想、沒有利害之念。但是,對一般人而言,這種人的行為看起來顯得非常「無私」,也非常遙不可及。(七) 每當一個人體驗到「高峰經驗」時,他其實都是處在「無自我感、無時間感、無念」的狀態。多半的人只能短暫處在高峰狀態,但是如果一個人透過靈修與靜心(開悟之道)的修持,有可能發展出長久處在高峰狀態的能力,且能夠隨時進入那種狀態,然後把高峰狀態時養成的「無自我感、無時間感、無念」帶到日常生活中,展現出「無我」的生命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