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教育經典研讀會-主讀講稿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Chapter 14:Some Basic Propositions of a Growth and Self-Actualization Psychology
成長與自我實現心理學的一些基本命題

 
主讀人:許智香教授(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主讀經典:Abraham H. Maslow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日期:2006.06.14

一、前言

當人類哲學(有關人的本質、目標、潛能和實現等)有所改變時,所有事也將改變,不只是政治、經濟、倫理和價值、人際關係等哲學,教育、心理治療和個人成長、以及如何幫助人們變成他們所能和所需的樣態等理論亦將改變。而我們正在此途中。

Maslow試圖去描繪一種人的意象,人類本質是一個心理整體的、獨立的和總括的系統,他過去曾稱呼其為「整全─動態」(holistic-dynamic)心理學,或是「有機系統」(Goldstein)Sutich與其他學者則採用自我心理學或人本主義心理學。或許在未來,它將簡單地稱為「心理學」。

雖然這第三力量的心理學有不同的學者和作品,但Maslow依其個人的信念綜理出其主要命題。

二、命題

1.      每個人都有一重要內在本質,它是本能的、內在的、被賦予的和自然的。這是個體的基礎,是內在核心,顯示其自然的傾向、潛能和內在習性。

2.      這些內在本質是潛能,而非最後的實現。因此必須在生命歷史中發展和顯現。藉由文化、家庭、環境和學習等心理外的因素加以實現、形塑或抑制。

3.      這內在核心雖然是生物的和本能的,但就某種意義來說,是脆弱的,很容易克服和壓制。也有可能被永遠地消除。真實的自我必須傾聽這些動力的聲音(impulse-voices),了解一個人真正需要或不需要的,適合的或不適合的。每個人在這些聲音的強度上有個別差異。

4.      每個人的內在本質有共通的特點(species-wide),也有個別的獨特性(idiosyncratic)。前者如愛的需求,後者如音樂才能。

5.      科學和客觀地研究內在本質是有可能的,並發現它是如何的。同時,藉由內在探索和心理治療,也能主觀地理解內在本質。兩者是互補和支持的。

6.      此內在、深層的本質有許多面向是:(a)主動地壓抑,如同Freud所描述的,是因為害怕或不贊同。(b)遺忘(忽略、未使用或無法言語的),如Schachtel所言。因此,許多內在和深層的本質是無意識的。不論是主動或被動的壓抑似乎都開始於早期生活,大多數是對父母或文化不贊同的反應。

7.      縱然脆弱,一般人的內在本質很少會完全消除或死亡,只是持續地隱藏、無意識的、否認或壓抑而已。雖是微弱的,其聲音仍將被聽到。此力量是健康意志(will to health )的主要層面之一,使得心理治療、教育或自我增進成為可能。

8.      無論如何,內在核心或自我成長到成年,只有部分是被發現、明白和期待,其他部分則是個人自我的創造。亦即每個人都有其自己的計劃,以已發生的作為基礎持續發展生命,生命是一連串的選擇。

9.      如果此內在本質遭到挫折、否定或壓抑,其惡果有時以明顯方式呈現,有時則是隱諱的,有時是立即的,有時是延緩的。心理病症是多元且複雜的,性格偏差、情緒困擾等比起傳統的精神病症更為危險,使人的個性、潛能和價值失去成長,亦即人格的普遍病症將危害成長、自我實現和全人化。

10.  內在本質是先於好與壞(prior to good and evil)。從B-psychology 來看,它是相當複雜難解的。有關人類本質的各種揭露真理的知識和技術均支持一個結論:亦即揭露(uncovering)是為了使壞的行為消減或移除,使得好行為增強和助長。

11.  必須區分Freudian所談的超我與內在意識、罪惡感。前者是因他人的贊同或不贊同,後者則是違背自己內在本質,有違自我實現,是自我的譴責。

12.  邪惡的行為大多指涉不具正當性的狂暴、殘忍、毀滅,意即攻擊性。Maslow認為毀滅的暴力是一種回應,因為揭露治療能降低它,改變它的品質,成為健康的自我肯認、力量的和選擇性的憤怒。在任何的個案中,自我實現者也有能力攻擊和生氣,但是當環境引發攻擊時,他們卻能夠自由地控制。

13.  許多人依然認為無意識、退化和原始的過程認知是不健康的、危險和不好的。心理治療的經驗告訴我們,內心深處也是好的、美麗和可欲的。愛、創造、幽默、藝術等均來自內在和深層的自我,是在無意識界。

14.  除非內在核心能夠被自己或他人接受、被愛和尊重,個人才有可能心理健康。

15.  為了以上這些理由,此時應引導和激勵,或至少要認知到內在本質,而非壓抑它。教育必須平衡控制和自發性的教化。

16.  就健康孩童的正常發展來說,大部分時間,若給予真正自由的選擇,他將選擇對他的成長是有幫助的。

17.  配合自我、命運及召喚的接受,往健康和自我實現的道路是經由需求滿足,而非挫折。

18.  但若完全沒有挫折和痛苦,也是危險的。成為一個堅強的人,必須學習挫折容忍,有能力去知覺物質世界和理想的不同,能夠愛他人和自己。在安全、愛和自尊方面有良好基礎的孩子,能夠順利地超越挫折,變得更強壯。

19.  為使成長和自我實現成為可能,必須了解能力和有機系統,並加以使用和操作,使其功能能夠發揮和展現。這種使用是滿足的,而非憤怒的。

20.  區分兩個世界的假設,自然世界和心理世界,事實和希望的世界,非心理法則的世界和心理法則的世界,並不否定兩世界間的相關性和可能的混合。

21.─23.

 

未成熟

成熟

動機觀點

 

D-needs
motivated

超越D-needs
metamotivated, unmotivated
self-actualizing, Being, expressing

認知能力

 

D-cognition (selfish cognition)
根據自己的需求去看世界的悲喜

B-cognition(self-transcending, unselfish, objective cognition)
雖不完美,但增加個人認同的穩定和自信

愛的層次

D-love
大多關心self,而非與他人的關係

B-love
每個對象有其權利,不是我們的工具

24.原則上自我實現是容易的,但實際上很少發生(低於1%成年人口)。這是因為有很多的因素造成的,如文化上,認為內在本質是邪惡的、危險的。生物上,則因本能喪失,不知該做什麼和怎麼做。

25.成長不僅有回報和愉快,也有內在痛苦。走向陌生的每一步都有可能面臨危險,也意謂著必須放棄熟悉、容易的和滿足的。

26.作為成長助長和成長壓抑力量之間的辨證參考,思考成長的存在和缺乏是有幫助的。成長有利也有不利因素,不成長也有不利和有利因素。理想的健康成長是增強未來成長的有利因素和不成長的不利因素,並消除未來成長的不利因素和不成長的有利因素。

27.一套自然主義的價值系統是人類與個人深層傾向的副產品。不論是科學或自我研究,均能發現人類是往那裡走,其生活目的是什麼,什麼對他是好的或壞的,什麼是他感到良善或罪惡,為什麼行善時常是困難的,什麼是邪惡的誘惑。

28.精神病症並不是內在核心的一部分,而是對它的防衛或逃避,或是扭曲的呈現。

29.如同需要陽光、鈣和愛一樣,人類也需要有一套價值、生活哲學、宗教等去生活和理解。(需要有效和有用的人類價值系統才得以相信和投入,否則價值混亂或缺乏,失去希望、冷漠等,則會造成許多困擾)

30.在自我實現的層次上,許多二元分立得以解決,提昇為一個更高、更超越的整體。( play - vocation, duty- pleasure)

31.自我實現者傾向整合Freudian的二元或三元分立,例如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在高峰經驗中,三者結合在一起。

32.健康的人在知、情、意、行各方面均較能統合,自發性的反應是有能力的、有效和正確的。

33.健康的無意識、非理性之發展,能促成我們對純粹抽象、語言和分析思考的有限性有所覺知。(科學和教育過度強調後者,雖可簡化和控制,但已失全貌)

34.健康的人有能力深入無意識和前意識面,並且重視和使用之,使之成為創造的條件。

35.美的知覺和創造,以及美的高峰經驗是人類生活、心理學和教育的核心,而非只是邊陲。

36.自我實現並不意謂著人類所有問題的超越。在健康的人身上仍可發現衝突、挫折、恐懼、罪惡感等。

37.自我實現不是完全通則化。例如女性或男性的實現會有差異。

38.自我和全人的健康成長還有一個重要的層面,就是要拋掉兒童為了調適自己面對強的、大的、全能的、和神一般的大人所使用技巧,取而代之的是成為一個強壯和獨立個體的技巧。

39.就某個層面來看,社會或文化能夠助長成長,也能抑制成長。

40.自我實現的完成使得自我、自我意識和自私的超越更有可能。

41.在一個重要的存在問題上,有事實指出,自我實現的人通常是out of time, out of world

42.前面的命題對於心理學的行動角色產生一個不同的理解。目標導向、被推動、複製、追求的和有目的的行動是心理與非心理世界互動的副產品。1.D-need的滿足是來自外在世界,而非來自內心。因此,調適於世界是必要的。2.這個世界本身是有趣的、美麗的和奇幻的。探索、控制、遊戲、沈思和喜愛它是行動的激勵因素。但是有些行動是與世界少有或沒有關係的,而且很重要,有機體的本質、狀態和力量的呈現是存有的呈現(expression of Being),而不只是追求(striving)而已。(內在的自省和觀照)

43.Freud,我們學習到「過去」會存在「現在」。現在我們必須學習,「未來」也存在「現在」,它以理想、希望、義務、任務、計劃、目的、未實現的潛能、命運等存在,沒有未來存在的人,只是具體的、無希望的和空洞的,時間必需不斷地被填補。

當然,存有的狀態(state of Being)不需要未來,因為未來已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