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教育經典研讀會-主讀講稿 |
||||||||||||||||||||||||||||||||||||||||||||||||||||||||||||||||||||||||||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Chapter 7:Peak-Experience
as Acute Identity-Experience
Chapter 10:Creativity in self-actualizing people |
||||||||||||||||||||||||||||||||||||||||||||||||||||||||||||||||||||||||||
主讀人:饒見維教授(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初等教育學系教授) | ||||||||||||||||||||||||||||||||||||||||||||||||||||||||||||||||||||||||||
主讀經典:Abraham H. Maslow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 ||||||||||||||||||||||||||||||||||||||||||||||||||||||||||||||||||||||||||
日期:2006.05.10 | ||||||||||||||||||||||||||||||||||||||||||||||||||||||||||||||||||||||||||
Chapter 6:Cognition of Being in the Peak-Experience 壹、前言 一、研究方法與參考資料 Maslow 曾經和大約80人進行個別訪談,訪談的問題如下: 請您回想一下,在您的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最美妙經驗、最快樂的時刻、最狂喜的時刻,它們也許是來自某些相愛的時刻,或者來自聽音樂時,或者突然被一本書或一幅書深深打動時,或來自某種偉大的創造性時機。請列舉出這些時刻,您在此類敏銳時刻的感覺,和你在其它時候有什麼不同?你如何在當下變得好像不同的一個人?或者這個世界感覺起來如何變得不一樣了? 另外,他也請190位大學生以書寫的方式來回應同樣的問題。在 Maslow 發表過本文初稿之後,又有大約50人主動書寫回應他,報告他們的高峰經驗。最後,他又參考有關神秘主義、宗教、藝術、創造性、愛的大量文獻,最後整合成一個有關高峰經驗的特徵之完美圖像。但是,他說沒有一個研究對象完全表現出整個完美的圖像。 二、基本概念的區分:【D-cognition】 及 【B-cognition】 Maslow 試圖區分兩種認知狀態:【D-cognition】 及 【B-cognition】。【D-cognition】 乃是有匱乏需求的人之認知特徵,而【B-cognition】則是人們在下列各種時刻或經驗時的認知特徵:B-love 經驗、親職經驗(parental experience)、神秘經驗或海洋經驗或自然經驗(mystic, or oceanic, or nature experience)、美感知覺時、創造性時刻、產生治療或心智洞見時(therapeutic or intellectual insight)、性高潮經驗、運動員有極佳表現時的成就感等等。Maslow 把這一類產生極度快樂或成就感時的經驗稱為「高峰經驗」。 Maslow 在本章孕育了一個「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他所謂的正向心理學不僅是精神病理學(psychopathology)的相反,而是超越了精神病理學,但是又同時包涵它的所有發現,因此正向心理學所關切的包括:sick, healthy, deficiency, Becoming, Being等等。他後來乾脆把它稱為「存有心理學」(Being-psychology),有別於他所謂的「當代心理學」(Contemporary psychology),此兩者的區別如下:
三、【B-cognition】和【D-cognition】的認知特徵比較
貳、Maslow 對高峰經驗的其它重要觀點 一、Maslow 提出【B-values】的概念,意涵為:整體感、完美、完成、正義、活力、豐富、純真、美好、良善、獨特、輕鬆、嬉戲、真實、真誠、自我滿足。這些並非獨立,而是存有的各種面向,但不是存有的不同部分。存有會在不同時刻展現不同的面貌,例如當一個人看到美麗的人或圖畫時,經驗到完美的性或完美的愛時,產生頓悟或洞見時,展現創見時,女人分娩時。二、一般人的「真、善、美」只是相當地關聯在一起,對自我實現者而言,「真、善、美」則是完整地、完全地融合在一起,當一個人在高峰經驗時也是如此。易言之,當一個人在高峰經驗時,會暫時成為自我實現者。三、當一個人徹底超越執著、徹底客觀、被動地觀、無動機地觀時,他可以直接覺知到價值,因此價值與事實、應然與實然就融合在一起,實相就沾染了驚異、讚嘆、驚畏的色彩,亦即帶有的了價值的色彩。四、不要因為高峰經驗很希有或很短暫就否認它、忽視它。五、高峰經驗乃是一個人最快樂、最興奮、最成熟、最健康、最有個性、最滿足的時光。六、Maslow 從高峰經驗的角度重新定義自我實現,不再把自我實現視為靜態的、定型的,任何人都不是一個「全有或全無」的自我實現者。一個人在高峰經驗的時刻或狀態,更接近自我實現者,更充分實現他的潛能,更成為他自己,更接近存有的核心、更完全的人。此種時機或狀態,在一個人的生命中的任何時刻都有可能來臨。他所謂的「自我實現者」只不過是比一般人更頻繁、更強烈、更完全地擁有那種高峰經驗而已。因此,自我實現就成為程度或頻率的問題,而不是「全有或全無」的問題。七、高峰經驗是一種主觀經驗,藝術上的審美也是一種主觀經驗,幻覺與錯覺也都是主觀經驗,正如同我們的所有知覺都是主觀經驗,包括:情愛的經驗、神秘經驗、頓悟經驗、母愛的經驗。當我們試圖把所有這些主觀經驗拉到公眾科學的領域,且試圖追究主觀經驗的外在效度時,問題就變得複雜了。情人眼裡雖然會出西施,但是情人也可能是盲目的,究竟哪一種知覺才是真實的?何時會發生哪一種知覺?八、在高峰經驗時的自我實現者既然知覺比一般人敏銳、完整、有效率,一般人也許可以從他們的報告來了解世界的實相與真相。就個人而言,當自己處在高峰經驗時,也會比平常更為瞭解世界的真相。參、高峰經驗的後效 一、高峰經驗可能有,也的確有一些治療的效果,這類報告與見證也很多,但是很少得到心理學家或心理師的注意。二、高峰經驗可以往健康的方向去改變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三、高峰經驗可以往很多不同的方向去改變一個人對他人及與他人的關係之看法。四、高峰經驗可以永久地改變一個人對世界的看法。五、高峰經驗可以釋放一個人的創造力、即興力、表達力、獨特性。六、人們會記住高峰經驗,且視為非常重要與有價值的經驗,並會尋求再度體驗它。七、即使生活上充斥著無聊、平淡、沈悶、痛苦、醜惡,有高峰經驗的人傾向於感覺生命是值得的,因為他們已證實生命的「美、興奮、真實、喜樂、善良、有意義」的確存在。八、許許多多的人其實都把高峰經驗或類似高峰經驗的後效太過視為理所當然。 |
||||||||||||||||||||||||||||||||||||||||||||||||||||||||||||||||||||||||||
Chapter 7:Peak-Experience
as Acute Identity-Experience 壹、前言 一、「身份」(identity)的意涵非常複雜,不同的學者、不同的人對身份這個概念也可能有相當不同的定義,有些是人為的發現,有些是人為的創造。二、Maslow 使用「整體分析」(holistic analysis)的方式,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來檢視一個人在高峰經驗時的「身份經驗」(identity-experience)。他用不同的比喻來說明一個複雜的東西的不同面向,它們之間並非截然分離的成分,且彼此有重疊。貳、在高峰經驗時的「身份經驗」 一、在高峰經驗時,一個人會比其它時候更有統合感、整體感。二、當他變得更為單純的自己時,他更能和外在世界融合。愛人成為被愛的人、創造者成為創作物、母親成為孩子、欣賞者成為音樂或畫。也就是說,最高成就的身份感乃是自我的超越,成為「無自我」。三、他會覺得處在能力感的高峰,能充分發揮或展現自己的能力:更聰明、更機智、更敏銳、更強壯、更幽雅、更協調。四、他做起事來會覺得輕鬆自在、舉重若輕,外表看起來很做事很確實、恰如其分、正確、恰到好處、得體。五、他會感覺自己是負責、積極、創造的核心、自主決策、自己的主人、更有決斷力。六、他比較不會阻礙、壓抑、焦慮、害怕、懷疑、控制、保留、自我批評等等。七、他能更即興、更會表達、更天真無邪、更自然、更不做作、更真誠、更平實、更自在。八、由於有著更大的自信及缺少懷疑,他的認知與行為會更自在展現出來,沒有受到干擾、無為而為、更有創造力、更有彈性,更能根據當下的問題情境或任務之內在本質與需求來因應,而不是出自於自我中心或自我意識來因應。九、在高峰經驗時,他尤其會展現出獨特性、個人性的極致、無法互換。十、他能活在當下、此時此地(here-now),無過去心、無未來心。他比較不會受到過去的習性之左右,比較超乎預期。由於超越了慾望,他的行為比較不會出於恐懼、仇恨、願望,也比較不會用不在當下的東西來和當下做比較、評價。十一、更精神取向,而不是物質取向,比較不會像世俗之物。自愛和愛人、自尊與尊重他人,會彼此互相強化。十二、超越了日常的需求、慾望、渴望,已經達成喜悅的人暫時無需渴望喜悅。一切事都變得如此調和,不用意志、無需努力、沒有目的地流出來,不會試圖避免痛苦、不悅、死亡,不會再為一個未來目標而行動,行為與經驗本身就是目的,不再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之手段。到了這個層次,一個人就如同「神」一般,因為神被認為處在一種無慾、無求、無匱乏、全然滿足的狀態。十三、表達與溝通方式變得比較詩意、神秘、狂熱的,宛如這是此種狀態的人之自然語言。十四、高峰經驗者經驗到了「達成、完成、完整、完美、和諧、安詳」,因此活在「目的」與「存有」之中,有別於一般人處在「匱乏、渴望、需求、渴求、慾望、衝突」的狀態,因此一直活在「手段」之中。高峰經驗可以從以下這些和「完成、圓滿」有關的概念來充分理解:(一)David Levy 的「completions-of-act」 (二)Gestalt 心理學家的「closure」 (三)Reichian 的「complete orgasm」 (四)其它:total discharge, cathrsis, culmination, climax, consummation, emptying or finishing 我們也可以從下列這些「未完成、不圓滿」的例子來對照出高峰經驗:末完全吸吮完的乳房或前列腺、末完成的排便、只被部分餵飽的飢餓用餐者。 十五、高峰經驗常常帶有「玩樂、樂趣、嬉戲、童趣、幽默、輕鬆愉快、寬心」的味道。十六、高峰經驗者常會有「幸運、恩賜、福氣、驚喜、受寵若驚」的感覺,因此也常常因而變得更為惜福、感恩、虔敬、奉獻、喜捨、博愛,甚至感到世界是那麼美好、生命是一場祝福。高峰經驗者的個性揉合了驕傲與謙虛,變成驕傲而不輕慢、不偏執,謙虛而不自虐、不矯揉造作。 參、結論 一、「身份目標」是一個「目的目標」,同時也是一個「過渡目標」、一個到達超越自我身份的途徑。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要超越自我意識、自我身份,去除我執,和世界形成徹底的融合與和諧,最好的方法是透過「基本需求滿足」(basic-need-gratification),來達成強烈的真我身份,而不是透過禁慾或苦行。二、高峰經驗同時包含兩種身體反應,一類是興奮與緊張,另一類是放鬆、安詳與寧靜。 |
||||||||||||||||||||||||||||||||||||||||||||||||||||||||||||||||||||||||||
Chapter 10:Creativity in self-actualizing people 壹、本章主要觀點 一、Maslow 放棄了原先以為健康、天才、天份、生產力乃是同意語的刻板印象。偉大的、特殊的天份和健康、善良似乎彼此獨立、分立,或者只有些微的關聯性。Maslow 和許多人一樣,曾經無意識地預設:創造力乃是某些人士的特權,如:詩人、畫家、作曲家、理論家、藝術家、科學家、發明家、作家等。他很快就發現這並非事實,有些家庭主婦、社會服務人員、心理分析師、企業家、運動員等,展現出的創造力絕對不亞於所謂的創造力人士。事實上,任何工作或角色都可能是創造性的,或非創造性的。二、區分「特殊天分的創造性」與「自我實現的創造性」(self-actualizing creativeness)。後者比較是直接來自於人格,且廣泛地展現在日常事物上,且傾向於創造性地做任何事,如家事、教學等。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在本質層面上是一種特殊的知覺,例如:在「國王的新衣」這個故事中指出國王根本沒有穿衣服的小孩。他們以新鮮的、樸素的、獨特的角度如實知覺事事物物,他們更能活在真實的世界之中,而不是在概念的、抽象的、期望的、信念的、刻板印象的世界裡,誠如Rogers 所說的「對經驗之敞開」(openness to experience)。三、Maslow 的研究對象(自我實現者)比一般人更即興、更善於表達、更自然、更不壓抑、更不做作、更輕鬆地流露出來、更缺少箝制或恐懼。這些都是「自我實現的創造性」之必要層面。Rogers 用「功能完全的人」(fully functioning person)來描述這個層面的健康。從許多方面看來,「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就像所有快樂與無憂無慮的小孩所展現的創造性:即興、自發、天真、純真、不陳腐。對許多人而言,這是一種隨著年齡長大之後逐漸失去的天性、潛能。四、自我實現者無懼於未知、神秘、炫惑,甚至於正向地面對、神往、冥想這一類事物。當客觀的情勢需要時,他們可以容忍混亂、不整、失序、模糊、混沌、疑惑、不確定、曖昧、概略。在科學、藝術或一般生活上,這些經常都是值得的、有益的。五、在自我實現者身上,二元對立的現象開始消失、融合、統合,如:自我對無我、自私對無私、認知對情意、理性對感性、願望對事實、義務對樂事、工作對玩樂。藝術家常常能夠把對立的形色融合無間,理論家能把對立的觀念或事實統合起來,其它如政治家、治療師、發明家也經常都展現出此種「統合者」的本事。畢竟,「創造」在本質上就是建構、綜合、統一、整合,因此也必然依賴個人內部的統整。六、這類人之所以能這樣,多半是由於他們缺少恐懼、內在的需求感、匱乏感、衝動、衝突、內心爭戰等等,他們比較接納內心深處的自己,根植於內心,因此比較能看透外在事物的本質。他們比較不會浪費時間與精力在自我保護、防衛。七、有關高峰經驗的描述也可以用來支持本章的結論,因為人類的創造性根源終究是內心深處的自我。 貳、初級、次級與統合的創造性 一、初級創造性:即興的、自發的、流出的、來自深沈的內在、原創的、信手拈來的、自然綻放的。二、次級創造性:修改的、審慎判斷的、目的性的、實務的、配合世界的、通過現實考驗的。三、統合創造性:偉大的件品統合了前述兩者。參、結論 一、有關創造性的理論,似乎逐漸強調統合的角色。把二分性加以融合成一個更高的、更有包容性的單位,相當於協助一個人治療他的內在分裂,成為統合體。二、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強調下列特質:(一)強調人格,而不是由人格散發出來的附帶現象。 (二)強調的人格特質包括:勇敢、大膽、自由、即興、簡明、統合、自我接納,這些都展現在創造性的生活或態度之中。 (三)強調自我實現的創造性之表達性或存有品質(the expressive or Being quality of SA creativeness),而不是問題解決或產品製造的品質。 (四)自我實現的創造性會散發到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就像一個快樂的人毫無目的與做作地散發他的喜悅一般,或者像陽光自由灑落在每一個角落一般,雖然可以促成萬物的生長,但是也會浪費在許多岩石上。 三、「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幾乎和「健康」同義,也很難定義,終究可以定義為「完全人性的實現」(coming to pass of the fullest humanness),或者「人的存在」(the Being of the pers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