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電感想
 如何媒體識讀?媒體研究與教育的新趨勢
 
 
文◎須文蔚

解決媒體亂象  重新學習看媒體

台灣媒體怪象中最匪夷所思者,不是媒體內容不堪入目,而是當孩子們被靈異節目嚇得不敢入廁,或是大人們眼見綜藝節目內容日趨低俗,家長們和老師束手無策,只好到新聞局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哭訴陳情之餘,進而要求主管機關管一管電視。這些來自公民社團的壓力,往往正可以被政府利用,淪落為國家箝制傳播自由的口實,而社會大眾渾然不覺其中「事有蹊蹺」。

有趣的是,當政府恪守分寸,無意介入媒體內容管制的議題中,失望至極的家長團體喊出了「關掉電視才能救孩子!」的口號,語意淒切、絕決,彷彿電視是一隻巨大的怪獸,更貼切的描述應是無所不在的惡魔,無時無刻不以巫術蠱惑、宰制著一般大眾,當人們無所遁逃時,決戰時刻,只好大聲疾呼:「一起關掉電視,拒看電視」。這種玉石俱焚的方法,要大眾割捨最即時、最方便取得資訊的媒體,要大家放棄每日可以輕易獲得的娛樂,只怕沒有人捨得,如此一來,而再義正辭嚴的呼籲都顯得陳義過高。

如果政府不該管,民眾又無法團結起來拒看電視,那麼有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尷尬的窘境?全民重新學習看電視、讀報紙與聽廣播,或許才正是正解。當閱聽人都耳聰目明後,懂得分析、批判、選擇適宜的內容與節目,就能把媒體馴服於腳下,而非處處受制。

媒體識讀運動的風潮

為了讓社會大眾能善於解讀媒體,傳播研究與教育開始重視「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的工作。媒體識讀就是認識和解讀媒體的能力,此一風潮發端自1980年代的英國,從事媒體教育與媒體研究的學者不僅著作不歇,而且教育推廣也進入高等學府,成為傳播教育研究的重要領域,實踐了提升公民「媒體識讀」的理想。英國1989年開始實施的國定課程(The National Curriculum)中,就明文賦予媒體教育有:教導閱聽人相關的概念、教授辨識事實與意見、討論大眾文化之小說與戲劇、發展廣告、宣傳與勸服內容的教學方法等任務。英國著名傳播學者Jawitz就指出,媒體識讀教育主要目的就在於:讓公民能夠媒體分門別類(classify the product),檢驗媒體的製作過程(examining the origin),分析媒體產品(analyzing the media of product,探究媒體產品的消費行為(investigation the consumption of the product以及認識媒體的效力(media impact)。唯有人們瞭解媒體在人們累積知識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才進一步擁有分析、評估乃至批判各種媒體訊息的能力,最終目標,就是鼓勵公民接近使用媒體,充分健全傳播環境。

90年代初期。英國就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校實施進階媒體研究課程,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學畢業生參加媒體研究科的中等教育證書考試。英國各界把「媒體識讀」當作為國定核心課程之一,更進一步在學校教育及中等教育證書考試等制度配合下,使教育機構、老師和學生認同其重要性。所以對英國人而言,傳播學或新聞學並不只是一種功利性的課程,學生不只是為了學習編輯、採訪、攝影、剪輯、錄音等製作層面的技術而已,更重要的是把瞭解媒體運作機制當作公民終生學習的課目,有其嚴肅的文化、社會乃至於政治經濟面的哲學基礎。

媒體識讀運動在美國也正方興未艾,「媒體識讀中心」(The 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在1989年成立,此一非營利組織開始關注媒介暴力、兒童收視媒介等議題,展開有系統地推廣活動。到了1998年「媒體教育聯會」(the Partnership for Media Education)成立了,宣示了媒體識讀觀念進入另一個成熟的階段。在第一屆的年會中,更多專業媒體教育工作者表達了組成全(美)國性的專業組織的意願,希望協助推動「媒體識讀」運動的熱心人士。雖然還沒有像英國媒體教育的推廣,能由大學、中學擴及小學,成為正式教育體系中有名有實的教學科目,但透過社會團體與教育人士的呼籲,都可顯示出美國各界開始重視媒體識讀。

從閱讀中瞭解媒體識讀

    台灣傳播界推廣媒體識讀理念還在萌芽階段,民間一直推動的團體有富邦文教基金會與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兩個單位結合了傳播學者,在過去兩年間推動了數場研討會與研習營,培養了許多國中、小學的媒體素養種子教師,並深入社區,以家長為對象,舉辦許多小型的研習班。國內第一個相關的非營利組織當屬「媒體識讀推廣中心」(http://www.tvcr.org.tw/),也於今(89)年推出了《媒體識讀教育》月刊,並成立網站,提供媒體識讀的背景知識。

絕大多數剛接觸到此一課題的大眾必然希望從閱讀中學習,不過國內目前並無較普羅式的專書可供參考。在教育推廣方面,富邦文教基金會曾延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的吳翠珍、關尚仁與侯志欽三位教授,編撰出本地第一本《媒體素養公民教育》教師手冊,提供國中、小學教師教學上參考之用。

事實上,國內傳播學典籍近年來在數量上成長迅速,其中不乏「科學普及」的著作,可供有興趣從事「媒體識讀」者一讀的好書。

讓公民能夠媒體分門別類檢驗媒體的製作過程上,鄭瑞城教授在八○年代寫就的《透視傳播媒介》一書,從媒體歷史、政治體制、經濟制度等層面,探討媒體與與社會的關係,並從不同企業型態的分類架構,探討各種媒體在臺灣發展的過程與影響力。本書最難能可貴者,不只提供了媒體組織、管制政策、媒體製作過程等學理上的討論,更補充了本土大眾傳播媒體的實證資料,可讓讀者清楚掌握傳媒守門人的面貌。本書內容精要,各項數據展示都配合圖表,十分清晰易懂,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未能再版更新,許多調查資料略嫌陳舊。

就分析媒體產品層面,特別在分析與批評新聞報導方面,羅文輝教授的《無冕王的神話世界》一書指出各種新聞的毛病與偏差,舉凡選舉新聞的政治偏差、民意調查的陷阱、記者知識不足甚至不誠實所引發的各種問題,除了能夠讓讀者成為「內行的閱聽人」外,本書另一個更積極的目的則希望藉由閱聽人分析能力的提昇,進一步監督媒體,如此才能真正提昇新聞的品質與水準。

在探究媒體產品的消費行為上,廣告當然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馮建三與孫秀蕙合著的《廣告文化》一書,雖然作者花了部份的篇幅介紹廣告、廣告業、廣告人等基礎觀念,不過全書主要以政治經濟分析和文化研究等新穎的角度,拆解廣告對於消費、社會文化等層面的影響,穿透廣告設下的迷障,閱聽人應當可以更清明和更理智地消費。

 

從制度面言,媒體識讀教育應當成為終身教育的核心課程,也就是從小學開始到大學,媒介教育不應當專注在各項編採技術的訓練,而必須轉移到認識媒體與解讀內容上,讓所有的媒體閱聽人能警覺到,媒體資訊是經過建構的,因此有必要以批判性的眼光,分析媒體資訊,並反省所接收的資訊與自身的關係,從而展開接受或拒絕相信的行動。

在傳播研究上,如能就媒介識讀的角度進行探討,關注媒體對社會、文化乃至個人心理層面引起的衝擊。換言之,對性別歧視、族群衝突、健康傳播、猥褻、暴力、真實與虛構、消費文化以及媒介近用權等議題進行探討,傳播學界將會展現出更具社會改革意義的研究成果。

媒體識讀運動的生命力要在閱聽人身上展現,所以傳播學界應當提供更多普羅化的讀本,提供民眾一雙重新看媒體的眼睛,好讓大家能以更獨立與更具批判力的心靈解讀媒內容。

 

參考資料

鄭瑞城(1988):《透視傳播媒介》,台北;天下人知識系列。

羅文輝(1994):《無冕王的神話世界》,台北;天下。

孫秀蕙、馮建三(1995):《廣告文化》。台北:楊智。

Jawitz, William (1996). Understanding mass media. (5th ed.)Lincolnwood, Ill.: National Textbook Co..

媒體識讀推廣中心: http://www.tvc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