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電感想
  網路不是文學創作者的「終南捷徑」
 
 
文◎須文蔚

網路在本地雖然沒有蔚為風潮,但卻也引發一些話題,造就了幾位新秀作家,讓不少人誤以為網路是新的行銷管道,可以獨力(或大力)造就文學新人。網路究竟會不會是文學創作者的「終南捷徑」?可說是一個值得矚目的問題。

一般人會以為,人盡皆知的大網站,按理不需要在傳統媒體上再宣傳,但事實不然,以平價佣金稱著的股票經紀商 Charles Schwab,主要提供傳統與線上股票交易服務,1999年就在傳統媒體上花了將近 2000 萬美元的宣傳費用。全球最大的網路書店 Amazon.com也不例外,在傳統媒體上購買了高達1800 萬美元的廣告。足見儘管網路文學站台、網路書店或網路出版社,雖然設立在號稱「虛擬」的網路世界中,廣告宣傳的花耗,卻仍須付出實實在在的鈔票,若沒有整合其他媒體進行行銷,再好的產品也將埋沒多如繁星的網頁中。

以近年來頗受歡迎的《傷心咖啡店之歌》上網為例,在1997年5月間,以北美地區華人為主的華淵生活網,與九歌出版社合作,在網站上推出「書香頻道」,提供網友線上免費閱讀這本長篇小說,華淵生活網透過公關活動的方式召開記者會,各報以及文學雜誌都刊登了這則新聞,一時之間造成極大的閱讀風潮。此一「議題建構」的方式,等於以新科技與文學閱讀整合的說法,免費為《傷心咖啡店之歌》作廣告,作者、出版商與網路業者可以說互蒙其利。

當時一份報紙的新聞寫道:「網際網路的應用版圖更多樣化了!為了保障傳統出版社以及靠版稅過活的作家權益,未來網路電子書可能採取收費方式。至於傳統出版社及書局通路,未來是否會被網際網路淘汰,仍須一段時間觀察。」興奮之情可以說溢於言表,

其後同一網頁循相同的方式推薦書籍,不少作家免費把作品提供華淵上網,雖然華淵整個網站的點閱率不斷提高,但卻沒有造就另一本暢銷書,當然這其中可能涉及許多複雜的因素,諸如其他作品的品質、作品的長度、作品的題材等等,但從行銷的角度觀之,華淵與出版社不可能再透過前述「議題建構」的方式進行宣傳,如果出版社和網站都無力支付廣告費用,一旦網路讀者沒有形成閱讀習慣,自然成效有限。加上,如果此一頻道的規畫並不再以新秀作家為對象,轉而尋求與暢銷書作家合作,則網路更非文學新人的新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