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電感想
  在歧路花園中望見美麗新文字
 
 
  當數位時代來臨前,義大利的社會學家Vattimo就曾經預言,情色的、宗教的、文化的、美學等多重實體都在空中大放送時,差異也就來到眾人的面前,人們的經驗披上了飛舞、亂蹦與嬉戲的特質。文學世界也確實因為網路而顯得更加多元,讀者開始接觸到有「數位質感」的作品。如果您還不瞭解「數位文學」的意涵,不妨去逛逛李順興所打造的「歧路花園」(http://benz.nchu.edu.tw/~garden/garden.htm),大量有著「飛舞、亂蹦與嬉戲特質」的文學作品將會浮現在螢幕上。

李順興是臺灣引介與創作數位文學的先驅者,他同時在中興大學外文系開設「網路文學」課程,也是臺灣第一位把數位文學正式引進大學課堂的教授,所以「歧路花園」一方面介紹數位文學的理論;二方面提出具有說服力的數位文學創作範例;三方面更負擔了數位文學教學的功能。因此,「歧路花園」確實是讀者登入數位文學殿堂的最佳起點。

「歧路花園」創立在一九九八年夏天,李順興教授援用拉丁美洲名作家波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小說《歧路花園》(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篇名,顯然李順興有意師法波赫斯以小說打造歧路花園,進而展開一座電子迷宮的建造工程。另一方面,波赫斯的這篇小說是一則多重情節路線故事的書寫,概念類似「超文本小說」(hyperfiction),對數位文學創作十分有啟發性,「歧路花園」嘗試開發新型態文學表現形式的企圖心可謂一覽無遺。

李順興教授精研數位文學理論,發表過非常多擲地有聲的論文,為數位文學的基礎定義提供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更深入數位美學的範疇,描繪出具有前瞻性與前衛性格的未來書寫風景。「歧路花園」所栽植的花卉也與一般的網路文學園地大不相同,一般網站是將傳統「平面印刷」文學作品數位化,而後發表於WWW網站或張貼 於BBS文學創作版上。而「歧路花園」專注於介紹「非平面印刷」成分並以數位方式發表的新型文學,也就是學術上慣稱超文本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 。由於「非平面印刷」文學中包含了,圖畫、動態影像、音效、音樂、超連結(hyperlink)、 互動式讀寫功能等新奇的元素,所以讀者到此地可以觀賞許多珍希異卉。

李順興不僅擅長數位文學理論的闡述,更積極投入數位文學的創作與翻譯。在從事數位文學創作前,李順興曾經以《非是非》獲聯合報長篇小說特別獎,其後更以《廢五金的偉大夢想》勇奪聯合報中篇小說首獎,長期投身純文字的創作過程中,他常幻想如何將文字由「平面監獄」解放出來。在發現數位的美妙後,李順興立即著手學習電腦繪圖程式、網頁設計程式以及多媒體設計程式,逐步把過去的幻想轉換為事實。

近來,李順興有鑑於FLASH的昌行,動態及互動設計大量出現在數位美學的環境中,將為文學呈現一番新風貌,更與蘇紹連於一九九九年底籌設「Brave New Word」網頁,於二OOO年展現出豐富多樣的數位文學作品。李順興教授將Brave New Word譯為「美麗新文字」,網站命名靈感來自赫黎胥(Aldous Huxley)的《美麗新世界》一書,取科技的美學應用,特別是能賦予文字新閱讀向度的功能部分。在兩位作家發揮創意下,「美麗新文字」遂成為「歧路花園」中最令人炫目的一個造景。另一方面,李順興教授還嘗試翻譯國外優秀的數位文學創作,針對VISPO(http://www.vispo.com)站主Jim Andrews系列作品的中譯,補足了本地數位文學創作所忽略的遊戲、隨機閱讀等風貌。

作為一位數位文學的教育家,李順興透過「歧路花園」建構了一個龐大的非同步教學平臺,學生可以大量閱讀他在《中國時報》開卷週報、「聯合電子報」《e世代文學報》上的數位文學評論。學生可以藉此觀察網路作為一種新的創作工具,如何讓書寫者在寫作時,有不同於在以往平面介面上的創作思考?又是如何給予讀者新的閱讀經驗?李順興不時提出最新的闡釋與批評都是活教材,可以讓關心數位文學、超文本寫作的學子獲得源源不絕的新知,恐怕很少大學生能如此幸運修到一門不斷翻新的課程。

數位文學雖然還在蹣跚學步的階段,作品與論述的數量難以和紙本文學相提並論,加上隨著數位科技的不斷翻新,數位文學的面貌可謂十分難以捉摸,大眾不免採取觀望與存疑的態度來看待這個新生兒。所幸在臺灣有這麼一座數位的「歧路花園」,讓讀者緊追著數位媒介的美學演進過程,有著深厚、精確與多樣的理論引領大眾走入迷宮,讓讀者再三望見美麗新文字時,對明日的文學有更多出奇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