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電感想
  數位科技為寫作教學打造新環境
 
 
  
 我們每天翻開報紙,看到數位科技與青少年有關的新聞,不是網路咖啡讓青少年流連忘返,就是青少年沈迷色情網站,甚至利用網路從事援助交際,彷彿數位科技是一條通往地獄的高速公路。說來慚愧,大人們花在引進數位科技在教學上的功夫,可說大幅落後在商人們敏銳的嗅覺與行動力,特別在文學創作的環境上,我們還找不到一套新穎的、數位化的寫作教學系統。


 誠如專研寫作理論的Bazerman教授所說:「寫作乃是一種社會行為(social action)」。正由於寫作是一種溝通性行動,是作者與讀者共享訊息、思考與理念的方法,因此在寫作教學課程設計中,環境的安排十分重要,如何利用數位科技為寫作學打造一個新環境?這個新環境確實能負擔傳統教室所不具備的功能?實在是教師、學生共同想像與思考的問題。


 以數位科技建構之寫作教學新環境,至少有下列三個特色:一方面,能創作真實的寫作任務,使參與創作者能以有「讀者意識」的心態寫作;二方面,以數位媒體作為一種模擬經驗,鼓勵師生讀者互動、即時與參與式的討論;三方面,數位媒體上風行的「泥巴」(Multi User Dimension or Dungeon, MUD),更開創出多使用者參與的模擬環境。以上所舉出的特質,均為傳統寫作教室所無法望其項背者。


 在傳統的寫作教室中,學生寫作時心目中的主要讀者是教師,並不是一般的讀者,其寫作任務也就遭到扭曲。教育心理學上的實證研究指出,寫作者具有的讀者意識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專家寫作者在寫作歷程中具有強烈的讀者心象,然而傳統的寫作教室中,環境並無法使交付學生真實的寫作任務,也就無法讓學生具有讀者意識,因此傳統的寫作課程無從縮短學生由生手進步到專家的歷程。在數位科技營造的寫作環境中,教師可以開創一個公開的作品張貼區,或是利用既有的網路媒體當作發表作業的場合,讓學生在寫作時不再視教師為作品的唯一讀者,使同學感受到寫作具有與社會互動的真實意義。


 在傳統的寫作教學中,作品通常是以一種高度隱密的方式在師生間分享,由於作品很難複製給所有同學閱讀,也不易引發學生間交互的討論與辯論,因此無從營造出一種參與式的寫作教學課程。反之,數位環境下的寫作教室中,以數位科技做為一種媒介,教師可以透過網路進行示範寫作,展示寫作的歷程,以及就作品修改的過程,也就是把教師寫作的行動、初稿、修改中的各種版本以及最後的定稿,在網路上張貼出來,供學生參考。同時,媒體作品既然放置在網路公開的張貼區上,學生可以輕易地彼此分享其他同學的作品,自然容易引發各式各樣的討論與辯論,如此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與理解各種不同寫作理論的對立觀點。

 傳統的寫作教學環境下,參與者侷限在單一的課堂,除非特殊安排,否則很難安排教室外的讀者進入課程中加入討論。網際網路開放的結構下,作品一旦張貼出來,就比較容易引進真實讀者加入討論,促進作者與讀者更多的互動,所有同學都可以盡情就創作之感想或作品的批評發表意見。

 特別在近年來網路上風行的多使用者參與的模擬環境,也就是所謂的「泥巴」中,學生與其他的讀者可以遠距參與教學,也就是透過網際網路,學生可以遠距載入「泥巴」的主機上,參與一個以文字為基礎建構的環境中,利用一些簡單的指令遊走於虛構的世界中,使用文字扮演虛擬世界中的角色。事實上,泥巴和網路上的故事接龍一樣,也可歸類為大眾藝術的書寫遊戲,有其為大眾服務的功能和價值,因此無須動用藝術菁英的高標準來批判並加以否定。換言之,如能經過設計,將「泥巴」引進寫作教學中,必然能夠促進多方的參與討論,甚至進行集體創作。
以我最近的教學經驗為例,當我要求同學挑一首最喜歡的流行歌的歌詞和一首現代詩,詮釋這兩首作品其中的故事,或這些文字在他(她)們身上發生過的故事時。我附帶了一個條件,希望他們張貼在《詩路》(http://www.poem.com.tw)的「談詩坊」上。當同學一聽到這個要求時,不少人發出驚嘆聲,顯然發表確實是一個壓力。從實際收到的作業評估,這些非中文系的大學生,分析起詩或歌都頭頭是道,許多心情故事都十分動人。


 看來張貼到網路上的發表壓力,確實會讓同學們體會到「讀者意識」,而調整了書寫的策略。可惜,沒有更多的讀者加入討論,也沒有更周延與更智慧型的寫作教學示範系統可供利用,我的數位寫作教學計畫只能實驗到此為止。


 其實在數位寫作教學的道路上,我還有很多狂想:或許可以利用「泥巴」或是聊天室和同學一起寫小說;或許可以利用電子報系統編班刊;或許您願意加入這個活動,一起發想、創作與提出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