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電感想
  文學的多向蛻變:淺談多向小說(一)
 
 
 

  在網路時代有許多當紅的字眼,多向文本(hypertext)也可算是箇中翹楚。


  親愛的讀者,可別急著說你沒讀過這種新玩意。

  每天你打開電腦,一連結到「萬維網」(world wide web, www),你就開始利用各種多向鍊結(hyperlink)的文件設計。多向文本乃是數位先驅 Ted Nelson 在六O年代創造的觀念詞,意指一個沒有連續性的書寫系統,文本枝散而靠連線串起,讀者可以隨意讀取。在這種敘事的結構安排下,讀者並非跟從單線而循序漸進的思考方式閱讀,語意因而斷裂,曲徑通幽,柳暗花明,讀者可以任意從一個語境跳連到另一個語境。

  從來不知道電腦為何物的讀者,別擔心,這不是一篇只寫給電腦新貴閱讀的文章,多向文本也出現在許多紙本的小說和電視肥皂劇中。如果你讀過卡爾維諾《命運交織的城堡》、《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等小說,村上春樹的《發條鳥年代記──第三部刺鳥人篇》,或是平路的《禁書啟示錄》,你就已經接受過多向文本的洗禮了。如若不然,這幾年的連續劇不也很少用單一敘事結構,每天懸而未決總有許多條線索,許多個悲歡離合的故事等著你在明天一一接上。

  你早已經活在多向文本籠罩的世界,只是你毫不自覺。

  Hypertext的字首hyper在古希臘字中意指「過」,意味著超過或過多,任何超出了正常狀態而變得不尋常的,均可冠這個字。許多醫學名詞,像是胃酸過多(hyperacidity)、神經過敏症(hyperaesthesia)、多汗症(hyperhidrosis)等,均可見到此一字首。到了現代,超級(super)一詞已經不敷使用之際,這個字首也就發揮了莫大的功效,例如比超級市場還大的市場,就只能以超大市場(hypermarket)稱之。

  不過,Hypertext顯然不是指陳一種「不正常」的文本。如果就「多向文字標記語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HTML)的原始定義觀之,指的是文件中的一段文字或圖形只要使用者點選之,即可連接到另一個伺服器上的文件。因此翻譯成「多向文本」,應該比較能傳神地展現出這個詞彙提供讀者多重閱讀方向、連結甚至結局的意涵。當然正因如此,當整個網路的文件不斷前後串連,你前一刻正在讀呂不韋的傳記,下一刻或許跳到呂氏春秋,或許走進先秦哲學的討論,下一刻也許突然對影劇版上扮演呂不韋的明星介紹感興趣,網路串接起的「文本」,可真是極大又令人感到迷眩的文本。

  電腦迷也別得意,平面出版品上早就有了多向文本的巨作。

  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的超文本小說《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就充分顯露出一種多方向、跳接甚至令人迷亂的結構。他在書中就以「超小說」(hyper-novel)一詞,來稱呼這本小說。在第二章中,他如此敘述這樣一本結構安排奇特的書:「等一下,看看頁碼。該死!你從第三十二頁回到了第十七頁!那些你認為是作者安排的文體巧妙,不過是印刷工人的錯誤。」而當讀者以為這是一本裝訂錯誤的書時,努力在前後之間找尋完整的意義時,你正循著兩條不同的軸線閱讀著,一條是像文學評論一樣的對話,也就是以「擬批評」(para-critical)的手法,探討整本小說的敘事學與美學層面問題;一條則嵌入十篇看來毫不相干的小說,全是沒有結尾但偏偏緊張刺激的驚慄故事。當讀者閱讀完整本書,才發現,根本無所謂裝訂錯誤,所有的故事都在等待結束,但有待讀者自身完成,意義成為一種讀者各自的想望。

  已故的文學理論家吳潛誠教授就曾說過,就文學發展的意義而言,《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一方面暗示文學的可能性業已消耗殆盡,現出疲態(exhausted),文學語言有其不適和不足之處;但從另一方面來講,卡爾維諾又以別出心裁的敘述吸引讀者注意其文本,展示文學的力量,也就等於開拓了新的文學起點。我們可以說,多向文本為現代讀者開闢出一條富有挑戰性的閱讀之旅,因為作者邀請讀者共同積極參與,一起建構一個界乎真實與虛構的世界。

  現在,聰明的讀者應該發現了,多向文本不僅僅在形式上提供了故事的多重路徑發展,另一個重大意義,是作者不斷與讀者對話,邀請讀者一起構築起完整的作品。因此也有人稱《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是一本後設小說(metafiction)。也就是一本小說不只說故事,作者同時和讀者對話,甚至評論小說寫作,如此一來,作者就不斷從故事的屏幕後跳出,讀者也必須呼應之,否則閱讀很難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