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電沈思
    1997文學上網的觀察
 

壹、前  言 

      孟樊在《1996文學年鑑》中指出,在96年文學創作的成果固然乏善可陳,具有革命性質的網路文學出現,則是文學界的一大新意。事實上,大眾不僅對網路的出現具有相當高的期待,不少人也認為文學要起死回生,就必須由網路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一時之間,在1997年網路文學上網可說蔚為風潮。 

  網路作為文學傳播媒介與其他大眾媒介最大不同,就在於奔馳在國家與企業投注大量資金鋪設的「資訊高速公路」上,網路文學媒體無庸投注大量的經費來運作。網路提供了一個低成本的集結方式,作者就如同回到了「谷騰堡時代」,可以身兼打字員、排版者、美工設計、出版者與行銷者,直接和散居各地的讀者面對面,不需要經過媒介守門人(舉凡出版社、副刊編輯、雜誌編輯等)的把關,更不要透過大眾文化市場的行銷體系,就以類似「人際傳播」的方式,和文學的讀者心靈情意相通。許多文學理論家也都認為,網路文學傳播媒體市場進出的高度自由性,勢必對於傳統媒體的影響力(也有人稱之為「文化霸權」地位)形成挑戰。 

      網路的高度的互動性,也使得當代文學傳播走到另一個公共溝通頻繁的新時代。誠如蔡詩萍所言,過去臺灣文學傳播過程中具有濃厚的菁英色彩, 創作者扮演讀者的啟蒙者與教化者的角色,既然無所謂的回饋可言,就沒有健全的公共討論的空間存在。到了網路時代,菁英作者的地位開始消失,文學傳播中那種「作之師、作之君」的概念,被及時互動、挑戰與反饋的傳播模式取代,對創作者而言,一方面不再是寂寞地寫作與發表,可能得到更多直接的鼓勵,但是也面臨更大的創作壓力。. 

      網路上的文學媒體固然一方面循著上述這樣平等、即時、雙向傳播的脈絡,默默地行進著。 另一方面,文學傳播者更利用網路注重個人需求的特性,發展出許許多多具有個人特質的文學媒體,無論是以個人創作集型態出現的網頁或BBS版,或是強調分眾興趣的文學媒介站台,都把文學閱讀推向更多元化與分殊化的狀況。 

  當然,在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出現後,網路文學傳播就挾帶著多媒體炫目的技術,更具聲光之美,也更具互動性與選擇性。網路世界的多媒體文本無疑將成為一種新文類,這種整合文字、圖形、動畫、聲音的多媒體文本,並不僅止於純文字的表現,更包括了多向文本(hypertext)的可能性,讀者不再跟從單線而循序漸進的思考方式閱讀,網頁程式寫作者在每一個段落結束要翻頁時,安排多重可選擇的情節,使讀者主動建構閱讀的次序與情節。如此生動而具前衛性質的文學實驗,在97年的網路文學園地中已經出現了活潑的身影。 

貳、97年網路文學發展的重要現象 

一、網路文學出版通路的灘頭堡建立 
  網路文學媒介在1997年對傳統文學出版界最大的衝擊,莫過於網路展現了不可忽視的行銷能力,成為出版業界紛紛重視的新通路。根據台視「人與書的對話」製作單位所調查的「97年十大文學事件」,圖書資訊上網、開啟閱讀新時代,就名列前茅。網路書店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如:博學堂、遠流博識網、博客來、一千零一頁……等網站的先後建構,可以反映出搶攻網路文學出版通路灘頭堡的急迫性。 

  而眾多行銷活動中,最讓人側目的活動,莫過於小說家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長篇小說,搶先於網路全文連載所引發的震撼。    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因1997年五月獲選為華淵書味頻道的「每月一書」,網路上的連載,引起一片熱烈的討論,並經由網友的口耳相傳,建立不錯的口碑和銷售量,據統計到年底仍高踞於一些書店的暢銷排行榜中。 

      大眾文學的作者,更利用網路的互動性,建立個人網頁,把新興的網路文學媒體,設定為多重行銷架構下的一個環節。像是「吳若權讀友俱樂部」就試圖建立一個開放討論空間,同時為新出版書籍進行促銷。 

二、分眾、專業文學網站的成立 
    根據網路詩人GST推估,在電子佈告欄(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s, BBS)的環境中,截至1997年底設有詩版的站台在兩百以上,這還不包括為數眾多的「連線詩版」,網路文學的分眾化可見一斑。 

  電子佈告欄很早就出現了文學專業的站台,如設在南部的《山抹微雲文藝專業站》(telnet://140.117.11.8)、清華大學女性主義站《自己的房間》(telnet://140. 114.98.108)、晨曦詩版(telnet://192.192.35.34的poembook版及其他BBS站)和一度轟轟烈烈,但在今年已經解體的《尤里西斯文社》(telnet://140.113.178.8),都有相當亮眼的表現。97年另一個相當活躍的網站,當屬復出的《地下社會》(telnet://210.209.34.80)。  

  而在全球資訊網(WWW)上,今年度出現最具規模的文學專業性站台,除了前述的華淵資訊網外,在現代詩部份,有《詩路: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在台灣文學研究、理論上,則有《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都分別展現出龐大的企圖心,經營專業性的文字、多媒體資料的建構。 

三、跨媒體站台的出現 
      繼台灣新聞報的西子灣副刊上網後,1997年七月一日上網的中央副刊網路版,是目前各大報中,少數讓文學副刊跨足網路的個案,由於報紙副刊能夠每日更新網頁的內容,加上龐大而專業的編輯群支援,對於網路文學環境的影響自然是相當深遠的。 

      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支持下,聯合副刊也從97年十一月推出《文學咖啡屋:多結局小說網路大競寫》,這個網頁的構想與功能雖然相當單純,並不以資料的豐富翔實取勝,但是充分發揮了了網路互動的特質,讓文學創作趨向遊戲化,強化讀者的參與,配合聯合報強大的閱報率與影響力,這個文學站台一經推出,就受到熱烈的歡迎。 

四、全球資訊網文學媒介大量興起 
  如果以97年作為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出現在全球資訊網上的文學媒介並不多見,縱使使個人的網頁也不多見,多半較具規模的文學網站是在電子佈告欄上。 

  97年出現的現代文學全球資訊網網頁就不在少數,像是前述的《中央副刊網路版》、《文學咖啡屋》、《詩路》、《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以及《雙子星人文詩刊》,以及古典文學的資料庫與典籍網站,也紛紛成立,加上為數眾多的個人網頁設立,似乎展現出網路文學媒體另一個發展的空間已經獲得普遍的接受與使用。 
 

參、網路文學媒體的各論 

一、電子佈告欄的文學表現 
  就文學表現而言,電子佈告欄還是最能接納與吸收新創作者的空間。由於不少大專院校系所都設置有電子佈告欄,加上教育網路免費的推廣性質,對於校園作家或剛離開

   校園的寫手,都十分熱愛採納這一種文學傳播的方式。 
過去電子佈告欄文學創作者的作品多為以校園生活為背景的創作, 讀者的回應多是表達感動之情,但是隨著網路作家離開校園,以及吸引了更多作者加入這個創作環境,我們看到的文學表現已經大不相同,透過長期發表與討論的激盪,作者漸趨成熟,也有越來越多的作家受到文壇的重視,在去年度已經有網路詩人代橘被選入《年度詩選》中,詩人鐵匠、葉蕙芳、布靈奇等人的作品也反覆在電子佈告欄、詩刊以及文學研討會中被提及。 
    網路詩人陳香吟在<BBS上的文學現象--以新詩創作為例>一文中就指出,電子佈告欄的詩版作品具有下列的特徵:一是、 以所學專業入詩的作品十分常見, 讓詩作呈現"科際整合"的多樣風貌。二是、在語言及形式的創造上, 具有不同於上一代的世紀末特色, 關於情慾、身體自覺的語言大量出現,以及庫存、首席、黑洞、螢幕、微塵、幅射塵等現代術語也更是常見。三是、反省人、機關係,以及電腦出現後人際關係的改變,諸如匿名、虛擬與實境間的落差等問題,都是熱門的題材,倒是如羅青所提倡的「電腦詩」並不多見。四是、以電腦書寫會產生特殊的創作形式與內容,特別是同音異義字的諧擬用法在電子佈告欄中隨處可見,也啟發了創作者的創作靈感。從上述特質不難發現,電子佈告欄的文學表現,不但反映出新世代作者善於操弄大眾文化符碼的特質,以及喜歡引用專業知識到文學作品中的特殊創作型態,更開創出屬於「網路文人圈」的特殊語言風貌。 
令人相當振奮的,莫過於文學批評、討論的風氣,在97年為之風行。以海洋大學的《田寮別業》電子佈告欄(140.121.181.168)為例,其中一個叫做〈詩的顯微鏡〉的詩論版,就累積了六百多篇的詩論、詩評與詩學的文章,雖然其中不乏過於情緒化而相互攻訐的文字,但整體而言,作者用心之誠,以及用功之勤,已經建立了一個文學批評的新模式,以及文學理論討論的新論壇。 

二、全球資訊網的文學表現 
  全球資訊網整合了傳統電子佈告欄的文字張貼功能,以及多媒體、資料庫、多向文本等更為多樣化的界面,因此隨著大眾廣泛應用全球資訊網,我們在97年的網路文學環境中,確實有耳目一新之感。 

  由於全球資訊網的文字功能與電子佈告欄相去不遠,許多出現在後者的作品,往往也會重複出現在全球資訊網上,因此作品風格與表現上可說大同小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根據《97台灣網路使用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最常使用使用全球資訊網的人數約為使用電子佈告欄者的兩倍,很顯然將來全球資訊網不但會承接電子佈告欄的創作者,更有可能會引入更多的新創作者,是否會產生不同的文學表現,就值得更長期投注觀察。 
    網路文學最具有實驗性與前衛性的展現,可說是出現在「網路詩」(cyberverse)的創作上。此處我們沿用美國網路詩人Wilhite的定義方式,把網路詩與平面媒體展現的詩加以區隔,網路詩並不是完全依賴排版來區隔出節奏,而是透過網路所提供更多樣化的表現手法,如多媒體整合的語言型態,和互動式的連結模式,擴大詩的思考空間。那麼在《詩路》下設立對映站的《妙繆廟》,和人間煙火網頁選拔為「1997年度中文好站」的《澀柿子的世界》(http://www.sinologic.com/persimmon/),都可以「閱聽」到這種新文類,作者突破藝術規位限制的創作手法,對於網路文學的創新作出相當重要的貢獻。至於利用多向文本的表現,目前並不多見,代橘的《超情書》可說是代表作。 

  網路文學媒體的數位典藏功能,在近年來可以看到具體的成果,一方面國家圖書館的《當代文學史料影像全文系統》開放全球資訊網讀者檢索,這個本系統收集了四十餘年來臺灣地區當代文學作家約一千 位之基本資料及其生平傳記、手稿、照片、著作年表、作品目錄、評論文獻、翻譯文獻、名句及歷屆文學獎得獎記錄。另一方面,《詩路》的典藏計畫,則以典藏台灣地區重要現代詩人作品、翻譯作品及多媒體資料為宗旨,讀者可以在此處閱讀到作者自選的作品,以及相關的多媒體資料。類此文學資料的建立,對於文學喜好者,或是文學理論、文學史研究者,應當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在97年底出現,由清華大學物理系博士錢鴻鈞製作的《鍾肇政》網頁,可說揭開了對本土文學大師進行系統性數位典藏的新頁,網頁中徵求鍾肇政先生信函的活動,對於保存文學史料而言具有深遠的意義。 

三、電子報提供新的文學傳播管道 
  長久以來,文學界利用電子郵件發行電子報在台灣並不風行,96年《南方電子報》和「台灣日報」副刊合作,轉載「非台北觀點」專欄,以及每天的「藝文網路」和「台灣書舖」,促成了電子佈告欄和全球資訊網以外的另一項網路傳播與服務功能。 
《詩路》在97年10月推出的「每日一詩電子報」,則是透過對於網頁中典藏詩作、投稿新作品以及詩刊內容的編選,每天寄送一首詩到訂戶的電子郵件信箱中,電子報的郵件服務同時還可以主動提供站台更新訊息、藝文活動訊息給訂戶。 

肆、文學上網的現實挑戰 

    誠如周易正在《文訊》舉辦的「青年文學會議」中就指出,加入「真實」生活這個變項,不難發現,其實「網路在世界中」,電腦科技與人的關係決定了網路主要生態。放大這個觀點,當網路受到重視與大眾接納,文學上網不僅僅和讀者與作者的資訊素養,以及電腦引發的資訊焦慮現象息息相關,更脫離不了傳統文學傳播媒介所要面臨文學社會、經濟條件的衝擊與競爭,文學上網的各種現實挑戰也在97年的整體表現中暴露無遺。 

一、網路資源與功能利用還不成熟 
  網路文學傳播目前出現作品、網站的數量都堪稱驚人,但是一般而言目前各個媒體對於網路資源與功能的使用,大概還在幼稚園的階段,沒有充分發揮網路媒體的各項功能。 

      就創作與發表而言,多半還是停留在以另一種文字媒介發表的狀況,利用網路多媒體、多向文本特質寫作的作品,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作者的資訊素養不足,網路文學97年在「形式」上的突破至多是克服平面媒體排版與印刷上的限制,如在電子佈告欄上的系統中開始有作者利用ANSI改變作品的文字顏色,或是作出「閃爍」等特效罷了。而在全球資訊網中當然佔了網頁編輯器越來越方便之利,色彩變化、字體調整、版型規畫乃至與圖片、動畫、聲音、音樂的配合固然又超前一步,但是能夠融合多種媒體的精彩作品,確實不多見。 

  網路文學媒體在資料庫建構上交出了初步的成績,但是目前這些文學性的資料庫本身內容的充實性,多半還是不足,國圖的《當代文學史料影像全文系統》還有許多重要的中生代作家未列入資料庫中,更遑論新生代的作者群。其他如架設在Gopher上的《台灣文化資料庫》,受限於網路環境功能的限制,只能作文字的展示,無法進行全文檢索,但其他如《詩路》、《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暗光鳥e厝》等設置架設在全球資訊網上的資料庫,都未能設置檢索系統,距離電子資料庫的完整架構,還有一大段距離有待努力。 

     網路消費是另一個被高度期待的網路文學媒體功能,出版業者和網路行銷通路的努力下,商機似乎正在萌芽,但是根據開拓文教基金會所作的《97台灣網路使用調查》,國人普遍對於網路交易安全抱持懷疑與畏懼的態度,有高達八六%的上網人口完全沒有網路購物的經驗,這樣的比率與美國只有十六%的上網人沒有網路購物的經驗相較,顯見我國網路購物的風氣仍然是相當低落,文學出版希望透過網路「救亡圖存」的美夢在97年並未實現。 

二、過多未經編輯的作品引發資訊焦慮 
   網路自由發表的空間一度是網路作者最引以傲的優點,無論是電子佈告欄的文學版中動輒成千上百的作品,以及全球資訊網上張貼區熱鬧滾滾的發表場面,固然證明了文學並未式微,但是這些未經編輯的作品已經成為讀者重大的負擔,讀者要從網路參差不齊而且多半是習作的文學創作中獲得感動,是像在湍急的河流邊篩金砂一樣耗費時間與精力的,極容易引起資訊焦慮症,而對於網路文學不感興趣。 

   不少網路寫手與網站經營、管理者也開始警覺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因為一方面作者要在作品的洪流中要脫穎而出誠屬不易;另一方面,管理者收到品質低劣的抱怨,讀者卻步的冷淡反應後,紛紛作出因應措施,諸如電子佈告欄上自97年初起掀起「個人專區」的風潮,不少版主祭出刪除作品的大刀,或是強調「精華區」、「評論區」的設立等,但是成效並不理想,而且也引起更多的爭議,顯然編輯的功力與公信力的考驗將會是下一階段網路文學媒體經營的重要課題。 

三、著作授權的問題被漠視 
      由於著作權觀念的薄弱,文學網站上出現的作品許多並未經過原作者授權,我們可以在網路上讀到不少知名作家的作品,以及文藝理論的介紹,甚至有作家專屬作品集網頁的建立,這些文字絕大多數都未獲得作者授權。網路使用者利用自由上載的特性,熱情地與同好分享作品固然誠意感人,但是侵害了原作者的權益,似乎反而愛之適足以害之了。 

四、商業與主流媒體進駐網路 
   一兩年前,關於網路文學的論述還高喊著「去中心」的論調,希望透過非商業邏輯的環境,以及自由進出的特質,經營出與主流文學傳播媒介不同的文學表現,但是隨著企業家看中網路的潛力,與大型文學副刊與雜誌跨媒體涉足網路後,網路的「邊陲」地位似乎被玷污了。 

  以最活躍的華淵生活資訊網為例,95年成立之初的資本額是50萬美金,1997年增資300萬美金,1997年的年收入約有100萬美金,專職人員40名,會員人數高達10萬名。這種專業經理的概念,以及獲利能力,絕非任何「業餘」文學網站能夠比擬。檢視華淵對本土網路文學環境的影響,莫過於把大眾文化的內容與行銷手法在網路上複製,並發展出更新的服務型態,而和本地網路自發性的文學團體互動有限,成為網路文學發展的一個異數。 

  在文建會主辦下,《詩路》和《文學咖啡屋》先後成立,《中央副刊網路版》的推出,都象徵著文學雜誌、副刊跨媒介經營網路的企圖心。雖然這些個網站的發表空間完全開放,《詩路》也結合了同時在電子佈告欄活躍的詩人與編輯主持專欄,但是其「主流媒體」的色彩仍被質疑。顯見面對跨媒介整合的風潮,網路文學的發展也面臨了新的衝擊與挑戰,如何以開放的心靈交流作品,相信是多數創作者與編輯的心願。 

伍、結  語 

  隨著網路的日漸普及,國民資訊素養的提高,文學上網蔚為風氣是指日可待的,體檢97年文學上網的表現,如果從文學活動的頻繁與作品的發表量來觀察,確實給低迷的文學界注入一劑強心針。但是從網路文學媒介經營者與作者動用網路功用的角度觀察,顯然網路文學仍處於牙牙學語的幼兒期,如何提昇整體網路文學創作與經營的品質,相信仍有待「網路族」共同戮力強化。 

  97年商業出版加入網路文學活動中,再一次證明大眾文學的巨大影響力驚人,也顛覆了網路文學媒體是「小眾」媒體的定律。今後網路文學環境內勢必充斥著更巨大的競爭,下一場賽局中是專業與業餘者的競逐,企業與文學義工的角力。網路文學活力要如何存續?擁有龐大資本的文學專業網站,如果能夠提供以電腦書寫、網路發表為中心的作者一個空間;而業餘性質的網站、網頁能依照文類不同而提供更多細緻的服務單元,並強化編輯,相信網路文學的榮景將是可期的。 

  可預期的是,跨媒介經營的網頁、網站將會是未來的另一項趨勢,不過如果只是單純地把平面媒體的作品轉換成程式語言,那對於文學傳播的意義畢竟有限,網頁經營者如何能夠善加運用網路多媒體、資料庫、多向文本甚至是互動的性格,開創出更具挑戰性的文學創作類型,是97年網路文學表現等待後起者超越的關鍵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