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電感想
  遇見惠特曼
 
     一次遇見惠特曼是在八○年代的尾聲,在舊書攤一口氣找到陳蒼多先生翻譯的惠特曼傳,和楊耐冬譯的草葉集。第二次遇見惠特曼則非常浪漫,四年前在宇宙城的拍賣CD架上,發現了一張安妮塔?可兒(Anita Kerr)朗誦惠特曼的詩篇,搭配上她創作的音樂,讓我認識到過去所不認識的惠特曼。第四次撞見惠特曼,是在電影「春風化雨」裡,當學生們站在桌上高聲朗誦「O Captain! My Captain!」,眼淚就應聲落下了。第四次遇見惠特曼是在網路上,我看見他的手稿,走訪了他的出生地,並且走過他創作經歷的空間,彷彿可以聽到他高歌"I Sing The Body Electric"。

      美國最早建立的惠特曼網頁是1994年由哥倫比亞大學資訊系統學院設立的《草葉集》(Leaves of grass)(www.columbia.edu/acis/bartleby/whitman/)。惠特曼一生數度修改增刪這本詩集,在他有生之年就出了九版,各個版本的內容都不完全相同,這個網站蒐羅了《草葉集》全部作品的完整文字版本,編輯還利用網路超鍊結文本的特性,展現出同一首作品不同版本的內容,讀者或是研究者可以一窺詩人如何勤於修改,以及在不同時代對於作品詮釋方式的變化。就文字內容而言,這個網站蒐集的內容是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最完備的,雖然建構網站期間網路上的程式發展還不成熟,編輯安排了多種不同的檢索格式,讓讀者除了可以依照分類標題檢選外,還可以依照詩題的字母順序,以及第一行的內容加以搜尋,相信讀者還是能夠接受的。尤其哥大的《草葉集》中還有一些精彩的圖片資料,惠特曼自書的傳記字條,以及珍貴的手稿與照片,在在讓人流連往返。

      惠特曼迷當然不會以在網路上閱讀詩作為滿足,詩人出生地紐約長島現在在網路上也有相當翔實的介紹,「惠特曼出生地協會」(WALT WHITMAN BIRTHPLACE ASSOCIATION)設立的《惠特曼之詩》(Poetry of Walt Whitman, http://www.liglobal.com/walt/),一方面大量放置了有關惠特曼故居精彩圖說,二方面還把惠特曼出生地的詳細地圖標示出來,小小有打網路旅遊廣告之嫌,不過讀者可以在這裡一窺詩人和土地的情誼,更可以透過簡潔的小傳瞭解惠特曼不斷遊歷與不斷更換、借住的住居狀況,在螢幕上晃著晃著,似乎也隨著惠特曼壯遊天下一番。這個網站的文字內容雖然比不上哥大的《草葉集》詳盡,選入的作品相當具有代表性,版面編排也較為賞心悅目,尤其附有一個不錯的搜索引擎,只要敲入關鍵字,就可以找到相關訊息,在資訊的檢索上顯然更為方便與進步。有興趣回到紙本閱讀,這個網站還提供了圖書訂購的服務,內容五花八門,舉凡惠特曼的詩集、傳記、評論、研究等,一應具全。

      惠特曼對詩的熱愛,從他的寫作習慣可以發現,他經常坐在驛馬車上,帶著他的皮封面的小筆記本,一根鉛筆塞在環孔之中,隨時記下他的詩句。終其一生,他用過近百本筆記本,這些珍貴的紀錄,其中一部份由哈尼德(Thomas Harned) 捐贈給美國國會圖書館,不過這四十本筆記本,在一九四二年一度下落不明,到了一九五五年才重新尋獲。目前美國國會圖書館正在一一數位化典藏與整理中,網路族有幸到國會圖書館的網站下(http://rs6.loc.gov/wwhome.html)就可以目睹這些真跡,實在是一個美好的閱讀經驗。

       當然,喜歡竊竊私語與討論不休的網路族一定會設下關於惠特曼的討論區,《惠特曼之詩》網頁下早已是熱鬧滾滾,「惠特曼營火閒談與網路咖啡」(Walt Whitman Campfire Chat and Cyber Cafe , http://killdevilhill.com/whitmanchat/wwwboard.html)則是最近成立的討論專區,可以提供更多互動式的知識探索。

       網路文學的世界除了令人炫目的新奇創作形式外,對於經典作品的典藏更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涵,當惠特曼的一切被轉化成數位資料庫的同時,全世界的英美詩歌讀者可以跨過時空的隔閡,來到網網相連的電子空間中,讀者仍能如惠特曼所願緊緊擁抱著他的靈魂。然而要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網路上完整地遇見一個中國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