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槎山水記

歐陽修

  浮槎山,在慎縣南三十五裏,或曰浮闍山,或曰浮巢山[85]。其事出於浮圖老子之徒,荒怪誕幻之說。其上有泉,自前世論水者皆弗道。

  餘嘗讀《茶經》[86],愛陸羽善言水。後得張又新《水記》[87],載劉伯芻[88]、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為得之於羽。然以茶經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險譎之士,其言難信,頗疑非羽之說。及得浮槎山水,然後益以羽為知水者。浮槎與龍池山[89]皆在廬州[90]界中,較其水味,不及浮槎遠甚。而又新所記,以龍池為第十,浮槎之水棄而不錄。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則不然,其論曰:「山水上,江次之,井為下。山水、乳泉、石池流者上。」其言雖簡,而於論水盡矣。

  浮槎之水,發自李候。嘉佑二年,李候[91]以鎮東軍留後[92],出守廬州。因遊金陵[93],登蔣山[94],飲其水,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愛,蓋羽所謂乳泉漫流者也,飲之而甘。乃考圖記,問故老,得其事蹟。因以其水遺餘於京師,餘報之曰:「李候可謂賢矣。」盡窮天下之物,無不得其欲者,富貴者之樂也,至於蔭長松、藉豐草,聽山溜之潺湲,飲石泉之滴瀝,此山林者之樂也。而山林之士,視天下之寒,不一動其心。或有欲於心,願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獲樂於斯。彼富貴者之能致物矣,而其可兼者,惟山林之樂爾。惟李候生長富貴,厭於耳目,又知山林之為樂,至於攀緣上下,幽隱窮絕,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於物者,可謂多矣。

  李候折節好學,喜交賢士,敏於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見,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貴,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予為誌其事,俾世知奇泉發自李候始也。

 

[85] 今安徽省肥東縣東北,宋置梁縣。浮槎山,俗稱安徽『北九華』,位於肥東縣境內,為大別山餘脈,山勢層巒疊翠,逶迤相連20餘里,主峰海拔418.1公  尺,是合肥境內的最高山峰。
[86]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著有《茶經》一書。
[87] 張又新﹝?-?﹞,字孔昭,深州陸澤人,張薦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憲宗元和中前後在世(約西元813年前後)。初應“宏辭”第一,又為京兆解頭,元和九年,(西元八一四年)狀元及第, 時號為張三頭。又新嗜茶,著有《煎茶水記》一卷,及詩文等,《唐才子傳》並行於世。
[88] 劉伯芻﹝758-818年﹞,字素芝。籍貫洺州廣平。著有《大乘本生心地觀音經》、《劉伯芻集》、《元和格後敕》等書。
[89] 今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城南35公里處。
[90] 今安徽省合肥市。
[91] 李端願(?-1091),字公謹,李遵勖次子,因其母獻穆公主的恩惠,七歲授如京副使,後調遷爲恩州團練使。
[92] 官名。地方上的行軍總管之官如果上朝覲見皇上,則設置留後一職,擇其人而任之。
[93] 今江蘇省南京市。
[94] 今南京鍾山,因漢末秣陵尉蔣子文葬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