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聲韻學須自《廣韻》始,要知道《廣韻》一書,乃是自陸法言《切韻》以來,仍存世之較為古老且最完整之韻書。加以包含古今方國之音,故歷來治聲韻學者,莫不奉為圭臬。近世雖有王仁昫發現之《切韻》全本,然其重要性仍不能取代《廣韻》。更因其緊扼古今音變之樞紐,故凡研究隋唐時期之「中古音」,或上溯至詩經時代之「上古音」,甚而下推至目前通行之國音,莫不以此為依歸。且其使用之反切上下字,只具聲紐與韻紐之作用,不具特定之音讀。是以用之於北方官話可,用之於西南官話亦可,用之於吳語、湘語、贛語、粵語、閩北、閩南之語,莫不皆可。甚至於日、韓、泰、緬、星、馬等地,凡以漢語為語系者,皆不出其外也。然單以《廣韻》為宗,於字之開、合、洪、細、清、濁等,又無從得悉,故仍須佐以等韻之學,方克竟全功。
此外,在論及聲韻學之前,必須先將有關聲韻學之術語,諸如反切、陰陽、清濁、開合、洪細(等呼)及發聲、送氣、收聲及文白對應、音變、訛讀(形符類化、音符類化)等,逐一闡明,庶不至茫然無緒。且術語一明,於聲韻一門,思過半矣。依個人思索所得,認為治聲韻學者,欲明曉每一字之音讀,宜乎以科學之法,去分析該字之聲類、韻類、及陰陽、清濁、開合、洪細、發聲送氣等構成因素。與乎藝文創作不同之處,在於藝文創作乃是主觀的,感性的;而治聲韻之學,須是客觀的,理性的及科學的。以此認知,去研究聲韻之學,方不致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