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學,1934年生,台灣省屏東縣新埤鄉人。

臺灣師大國文系畢業,起初擔任教職,先後曾任職於初中、國中、高中、專科學校達十一所之多,並主持過高雄三信出版社。1980年辭去教職,避居高雄澄清湖畔,1981年搬回北大武山下的萬隆村老家隱居至今。曾受學於牟宗三,並有志於學術,出版過莊子及論與等與中國古代思想相關的書籍有:《論語新解》、《象形文字》、《莊子新傳》、《莊子宋人考》、《莊子新注》、《莊子》等。出版後頗受各界注目,牟宗三先生曾讚許其《論語新解》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他以為:「錢賓四先生《論語新解》或不必能及。」

此外,陳冠學對莊子思想的研究也開出了新的見解,其作《莊子新傳》、《莊子宋人考》可算是學術史的一大翻案。退隱田園之後,陳冠學仍不滅其對學術上的興趣,除了在中國思想研究上的努力之外,對於中國文字、臺灣拓荒歷史及台語等領域,也憑著他博學的知識及獨創的精神繼續開發貢獻,寫作出︰《象形文字》、《台語之古老》、《老臺灣》等書。

在文學創作上,陳冠學30歲前曾試寫散文,後皆輟筆毀棄,47歲又恢復創作,散文有《田園之秋》、《父女對話》等書。代表作《田園之秋》,是一系列田園日記,共分為初秋、仲秋、晚秋三部份,以日記的形式寫實來呈現,文字撲拙可親。能看做是作者對臺灣田園生活的緬懷和讚歌,蘊含著人文的思考及知識份子對社會的關照,並透發出人與自人間親密互動的真摯情感。此作一出便獲得各界的讚賞,現今已被當作是台灣文學重要的經典之一。

因為本身研究莊子思想的關係,自然而然受其影響,並努力落實將這樣的思考融入在生活之中,成為陳冠學的一生志業。所以說歸隱山林的抉擇,陳冠學走的不是逃逸的路線,更非一般的農夫,而是位實踐陶淵明生活形式的哲學農夫。在躬耕生活,自給自足,安貧又樂道的田園之中,拋去現代文明的枷鎖,陳冠學方能體會莊子所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並恣意地享受純淨的生命。

他曾在文章中表示:「既以荷鋤下田,便要耕作;既以出生為人,便要好好做人。今天你不好好做人,卻講來生,豈非將此生辜負了,踏不過此生,哪得到彼生? 」所以他選擇:「一早起來,天光明亮,健康的日于。」和「在陽光豐沛的屋頂下,在陽光豐沛的田野中。」(《藍色斷想》),每天過著與世無爭,而與自然分享的田園生活。

也許,梭羅的《湖濱散記》打動過無數人內心深處的質樸,對於中國人而言,尤其是在台灣生活的中國人,陳冠學以他的勇氣、經驗與智慧,為我們提供了生命申早已忘卻的一種可能,更彌足珍貴。他,不只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而已,更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自然隱者。誠如其友鄭穗影說的:『陳先生他沒有「自己」,卻在「自我」的覺醒與自適之中,無形為社會盡了他的心血,塑造了人生向上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