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海音,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絹笠町回生醫院,父林煥文,台灣苗栗頭份人,祖籍廣東蕉嶺;母林黃愛珍,台灣板橋人。
1921年隨著父母遷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歡樂時光皆在古城北京度過,這裡的一物一景深深的絡印在她的心上,成為她台灣之外的另一個精神上的故鄉。著名代表作《城南舊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溫婉的文筆所書寫出屬於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華。
林海音的成長歲月與泰半五○年代作家相同,都經過舊時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薰陶。16歲考入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在學期間一邊讀書一邊當實習記者,19歲畢業即任「世界日報」記者、編輯,主跑婦女新聞。而林海音也因為工作之顧,認識了一生的伴侶夏承楹先生。兩人於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協和醫院禮堂結婚,為當時北平文化界盛事。婚後住進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
1948年三十歲回到台灣,並開始發表文學創作。1953年受聘於《聯合報》副刊,她擔任「聯副」主編時(1953-1963)時期,以敏銳的文學觸感發掘相當多的人才,且重視台灣本土的作家,如林懷民、黃春明、鄭清文、鍾理和等。除外,並且鼓勵日據時代停筆的老作家,例如楊逵、鍾肇政、文心、陳火泉、施翠峰等再出發,是推動台灣文學的重要推手。
林海音本人的創作豐收期,在五○年代後期,總共寫了四部長篇小說:《曉雲》《城南舊事》《春風》《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說集:《綠藻與鹹蛋》《婚姻的故事》《燭芯》,產量十分可觀。回顧自己的創作生涯林海音說到:「很難說那時候開始寫作的。我十八歲時在北平的世界日報實習社會新聞的採訪,便隨時提筆寫隨記,從沒想到寫做出一番如何轟烈的事業來。」
林海音所欽佩的前輩女作家為凌叔華,並以凌的寫作理念來自我期勉:『這樣的她當年和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用英文通信時,維吉尼亞一直鼓勵她用英文寫作,要寫自己切身熟悉的事物,並且告訴凌叔華說:「繼續寫下去,自由的去寫。不要顧慮英文裡的中國味兒。事實上,我建議你在形式和意蘊上寫得很貼近中國。生活、房子、家具,凡你喜歡的,寫得愈細愈好,只當是給中國讀者的。」我在她們通信四十年後的今日讀到這幾句話時,心中驚喜的想,它怎麼跟我一向對小說寫作的把握,是這麼接近呢!』
1963年因故離開主編十年的聯副,但這樣的挫折並未打擊到她,1968年她和幾位朋友合辦了一份文學雜誌「純文學月刊」。編這份雜誌時,她曾親筆發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編報時所擁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好多人。她說:「許多文壇的好朋友支持我,熱心地幫我拉訂戶,寫稿子。」於是,「純文學月刊」得到好評,產生了不少佳作即使再趕急和忙碌,這份雜誌總不會脫期,而對讀者做到了如期出刊的信諾。而她所創立的純文學出版社(1968-1995)堪稱我國第一個文學專業出版社,曾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如彭歌譯的《改變歷史的書》,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陽》《和諧人生》,長篇小說《藍與黑》《滾滾遼河》等都歷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寫「玻璃墊上」專欄超過三十年(1953-1984),彷彿是一部台灣社會發展史,純文學特將這些珍貴的資料出版『何凡文集』,這套書並榮獲圖書主編金鼎獎。
由於天性活潑好客,林海音家的客廳幾乎可說是「半個台灣文壇」,熱愛朋友的她,常邀文友來家裡吃飯、喝茶、聊天。她家的客廳是人人稱道的文藝沙龍,許多文學的夢想就在這裡碰撞、實現。1990年,林海音回到闊別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並成為兩岸文學交流的重要橋樑。她寄出全套的純文學叢書和純文學月刊給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還號召台灣出版界大量捐書以充實台灣文庫;她又擔任《當代台灣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顧問,完整介紹台灣作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學成就也獲得中國大陸文學界的重視,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曾於1997年以及2000年舉辦「林海音作品研討會」。
她一身為台灣文壇犧牲奉獻,1994年榮獲「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及「亞華作家文藝基金會」頒贈「向資深華文作家致敬獎」;1998年獲「世界華文作家大會」頒「終身成就獎」;1999年獲頒第二屆五四獎「文學貢獻獎」。晚年糖尿病纏身,2001年12月1日病逝台北振興醫院,享年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