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學會創立於民國二十二年,迄今近八十年,是具有全國性的教育專業組織,多年來致力於教育學術之研究,促成國家教育之革新,貢獻良多,普獲稱譽。本會發展約可分為大陸時期及在臺復會時期兩大階段,茲簡述如後:
壹、大陸時期
    民國十九年夏,京滬兩地教育學者常道直、陳鶴琴、楊亮功、陳劍脩、章益、歐元懷、廖世承、沈亦珍、謝循初、鄭通和等十人,聚會於上海八仙橋青年會,談及美國有全國教育協會之組織,我教育學術同仁自當群策群力,以為借鏡。於是相約分別徵求其他教育學者專家贊助。二十年暑期,復聚會於上海八仙橋青年會,共同發起組織教育學術團體,並定名為「中國教育學會」,推選常道直、陳鶴琴、楊亮功、劉湛恩、鄭通和等五人為籌備委員,擬定二十一年春召開成立大會。
然接連遭遇九一八事變及一二八戰事,直至二十二年一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時,於上海青年會禮堂舉行中國教育學會之成立大會,到會各地會員八十餘人,公推劉湛恩、楊亮功、鄭曉滄三人為大會主席團,並選鄭通和為常務幹事。本會下設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師範教育、職業教育、民眾教育、教育行政七個研究委員會及出版委員會。同年依法獲內政部核准立案。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對日抗戰開始,本會南京總會辦事處被炸,文件散失、會員及負責人員一時流徙不定,集會困難。嗣國民政府遷徙四川,中華大學移重慶復課,本會於二十七年借上海中華大學教育系為總會辦事處,積極展開工作。
    除本會日常會務聯絡分會、召開年會及參加聯合年會外,並持續展開教育研究及調查工作,包含專題研究、大學教育學系之目標與課程、現行學制之修訂、今後十年教育建設計劃與方案等。此外,本會並與國立編譯館合作進行教育名詞之審查,奠定教育學術名詞整理及統一的基礎,後又設立中國教育調查所,先後完成「重慶市遷建區小學學生智力學力及體力之調查」、「甘肅省臨洮縣教育之調查」等研究工作。
三十四年抗戰勝利,第八、九屆年會分別於重慶及南京召開。三十六年於臺灣籌設分會,假臺北市中山堂舉行成立大會,會址設於臺北市和平東路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即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身),有關專題研究、教育實況調查、教育問題座談等工作,亦陸續開展。
貳、在臺復會時期
    中央政府遷臺後,民國四十年冬,本會在臺復會,因應現實能力所及而重組本會規制,並自四十四年起,每屆年會均與其他教育學術團體聯合舉行;並另設有臺北市、高雄市及臺灣省分會。民國四十至七十年代重要工作包含:設立教育研究機構,並進行教育相關之調查研究、舉辦教育文化學術講座,加強學術交流、編印教育書刊、報導世界教育動態、出席國際教育學術團體及教師組織會議等工作。八十年以後,因應社會變遷,進行章程修訂,取消各分會,清查會籍資料,加強會員聯絡,而活動重點也有所調整。
本會係以非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且以研究與改進教育為宗旨,因此,在過去七十餘年間,一直秉持此一宗旨,致力於推動研究教育問題、蒐集教育資料、調查教育實況、提供教育實驗、促進教育改革、發行教育刊物、樹立教育風範、以及介紹教育思潮等各項任務。
    目前本會會址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年度重要活動包括:編印會員通訊、舉行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並評選木鐸獎及服務獎;再者,與臺師大教育學系等多單位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及針對當前重要課題出版年刊(如《尋找國民教育的新方向: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研究》等)與本會通訊《師鐸》。因此,本會不論是在推動國內教育學術發展,或是與國際相關學術活動上,均不遺餘力,一直扮演著重要且積極的角色。今後本會亦將秉持一貫的宗旨,繼續致力於完成前述各項任務,善盡教育學術團體的職責,加強與國外學術交流,期能促進國內教育的進步與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