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議時間:
- 103年10月18日(六)至10月19日(日)
-
會議地點:
- 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 聯絡方式:
- 聯絡人:亞述先生
- 電話:(03)863-5853
- 傳真:(03)863-5850
- 電子郵件:acds6th@gmail.com
-
主辦單位:
- 台灣發展研究學會
-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審查結果公告
第六屆發展研究年會─區域、族群與發展論文摘要審查結果公告 本屆論文摘要投稿者眾多,經第六屆發展研究年會籌備委員審查後,
|
|
題目 |
投稿人 |
原住民族群投票行為研究 | 1.包正豪 2. 周應龍 |
Women in Business Families in China | Jianhua Zhao |
部落遷移與部落民眾的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吾拉魯滋為例 | Kui Ruadjiadj (許俊才) |
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教育的現況與發展之探討 | Kui Ruadjiadj (許俊才) |
禮納里部落的災後重建知識與文化治理 | Valagas Gadeljeman (胡哲豪) |
青年返鄉社群治理與永續發展之研究-以穀東俱樂部為例 | 文蜀嘉*、高宜淓*、邱婉婷** |
關卡、地方與奇觀:台北都會區跨河橋梁的物質文化轉型 | 王志弘、李涵茹 |
台灣經濟轉型與食品產業發展的企業史分析:統一企業與味全食品的個案 | 王振寰 |
轉型正義作用於台灣文學領域之可能性初探 | 王珮穎 |
從綠化的自我到綠色烏托邦:花蓮樸門部落的誕生與發展的社會文化脈絡初探 | 王應棠 |
發展vs.文化?!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困境與挑戰 | 以撒克‧阿復 (林賢豐) |
族群認同觀點-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評議 | 古明章 |
東亞資本主義與跨國產業合作歷史:台日合作對於技術策略之影響 | 田畠真弓 |
拉丁美洲原住民運動發展 | 石雅如 |
地方知識在生態保護進程中的擴散——以中國青海三江源保護區滅鼠兔政策為例 | 成瑤 |
論戰後臺灣原住民政治勢力之轉變過程 | 朱韻珊 |
以傳統農業技術作為地方觀光發展之文化資源:以新埔傳統曬柿為例 | 江長恩 |
全球市場與後進國家企業發展的挑戰:台港模式之比較 | 何彩滿 |
翻轉基隆發展停滯的力量─自發性結社、創意生活圈與海科館 | 余炳松 |
花東縱谷稻作產區家庭農戶(自產自銷戶)的生存處境與策略研究 | 吳勁毅(第一作者)、徐肇尉 |
台灣經濟轉型與食品產業發展的企業史分析:統一企業與味全食品的個案 | 吳翰有 |
技術創新引導的智慧城市:以台北市微笑單車系統為例 | 呂采穎 |
中港CEPA經濟融合是成功抑或失敗?以「奶粉限購令」個案來評估香港公民社會的崛起 | 李志強、蔡青蓉 |
全球化下外籍勞工移入之地方回應---以台中市工業區38路協和社區為例 | 李孟茵 |
原住民族部落大學—一個落實部落賦權的在地機制 | 杜宜蓁 |
論我國原住民族自治 | 沈建中 |
媒介多元之研究— 析論台灣原住民族媒體的發展 | 林志翔 |
政府採公私夥伴關係推動民間參與的經驗模式:大鵬灣國家風景區建設 BOT 之個案 | 林晉億 |
災難書寫中的異托邦:《零地點》中的反烏托邦預言與行動介入 | 林唯莉 |
新能源政策的地方轉化和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 ──以中國風力發電產業為例 | 林凱源 |
細說原住民部落社群支持型農業發展之社會鑲嵌意涵 | 林鈺珊、闕河嘉 |
蘭嶼東清七號地事件中原住民土地制度對原住民土地治理權力之影響 | 林嘉男 |
福利體系中社會企業的角色初探-以大誌雜誌為例 | 林德棻 |
經濟民主的理念與實踐-以合作社運動為例 | 邱奕儒 |
文化為導引的都市再造:台北「設計之都」與高雄「亞洲新灣區」中的文創政策之比較 | 邱炫元 |
當代台灣違建論述之理論脈絡: 跨領域觀點 | 邱啟新 |
宜蘭社會設計的理論與實踐 | 邱婉婷 |
加拿大魁北克省James Bay Cree原住民族的自治 | 施正鋒 |
「客家粽」的社會生命:節慶食物的文化經濟學 | 施冠宇、賴守誠 |
都市阿美族人的音樂生活-以溪洲部落為例 | 洪偉毓 |
國際氣候政治中的自利行為探討:以美、中、歐盟及IPCC為例 | 唐詩 |
社會創新與地方發展能動性:東台灣的個案分析 | 夏黎明 |
活水旋城: 創意產業與城市活化的案例探討 | 孫瑞穗 Sabina R.S.Sun |
儒家文化對現代國家之形塑─以南韓為例 | 徐哲 |
台灣時尚還是全球時尚?:台灣進入國際時尚界一些問題的初步討論 | 徐德育 |
另類發展的永續實踐:以烏來地區的生態旅遊為例 | 殷瑞宏 |
「花蓮好生活」:新合作主義的在地實踐 | 張瓊文 |
地方飲食節慶的構築與地方農鄉發展的維繫:以關西仙草節為例 | 張瓊月、賴守誠 |
保育反增加瀕危物種之生存威脅之矛盾: 第一線海龜保育工作人員之反思 | 梁景權 (共同作者劉子銘) |
台灣民主經驗與地方政府治理之績效分析—以台東縣和苗栗縣為例 | 許主峯 |
為什麼某些中國學者會視「族群」概念為蛇蠍猛獸?:解讀中國學界近20年來關於「民族 vs. 族群」的語彙爭議 | 許維德 |
社會企業與公平貿易:認證系統對利害關係人之影響分析─以光原社會企業為例 | 郭宇文 |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雲林縣高學歷農夫之創新傳播研究 | 陳丹怡 |
新興產業的形塑與發展:以農會成立之農村酒莊為例 | 陳良治、廖漢章 |
從節慶活動探討在地化現象-以臺灣客家文化天穿日與收冬戲為例 | 陳品安 |
原住民族權利—分配正義與歷史正義之間 | 陳張培倫 |
吉爾吉斯複雜難解的族群問題-分析2010.06.10的奧什事件 | 陳莉樺 |
替媽媽種菜--南澳自然田自然農法社會創新與區域發展 | 陳聖智 |
城市支柱產業的選擇與制約:以天津為例 | 陳蓉怡 |
『我們是原住民共產黨』── 「共同體」作為臺灣原住民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可能性? | 傅君 |
台灣國際援助機構培育國際志工管理策略之探究:以社團法人台灣微客公益行動協會為例。 | 彭怡馨 |
用環境搞經濟?綠能產業與大陸西部城市發展 | 曾聖文、王振寰 |
創新生態系統概念淺析 | 湯凱傑、李佩珊 |
製造「台勞」?:澳洲打工度假行動者之移工身分認知與建構 | 焦佳弘 |
空間爭奪?誰的正義?以樹德山莊保存爭議為例 | 黃子倫 |
醫師異言堂:花蓮醫療旅遊發展與醫事人力流動 | 黃文倢、遲恒昌 |
農地保護與科學工業園區開發政策衝突之探究:一個「正義的永續性」的分析視角 | 黃信勳、徐世榮 |
女護理人員婚後的家庭與工作之間的拉扯─職業特質、家的想像、母職的想像 | 黃詩涵 |
中國大陸工人抗爭分類與分化的研究 | 黃德北 |
非正式住區處理司法化──台北市華光非正式住區拆遷過程中的司法與行政 | 楊宜靜 |
導師工作類社工化:一位偏鄉國小教師的在地經驗 | 蔡佩蓉 |
post-2015國際教育發展協助趨勢與挑戰:以印度為例 | 鄭以萱 |
推動原住民部落觀光產業的可行性探析:部落族人的觀點 | 賴兩陽 |
溪州鄉農業用水調配之空間政治分析 | 謝昀辰 |
古今中外閃玉飾品之探析—以台灣玉、卑南玉與紐西蘭玉為例 | 鍾美華 |
高雄市城市行銷之研究—以義守大學大陸交換生為例 | 韓明哲 |
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與2015年後的人類發展議程:新全球治理的思考與建構 | 簡孝祐、林德昌 |
臺灣社會保險體系的族群政治分析 | 藍於琛 |
教育政策系絡與執行成效因素分析-以桃園、屏東、台東與台南四縣市客語生活學校政策為例 | 藍於琛、潘蓉慧 |
臺灣就業輔導及遷徙行為對原住民生活福利之影響評估 | 蘇怡如 |
原住民記者、原住民知識與原住民文化價值:以原住民電視台族語新聞為例 | 孫嘉穗 |
網路效應對中國非營利組織的影響:以中國紅十字會為例 | 施雅絨 |
※依投稿者姓名排序
※2014.09.18更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