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教學計畫
92年度
第2學期
課程名稱:文學概論 |
授課教師:須文蔚老師 |
開課系所:中文系大一必修 |
每週授課時數:3小時 |
聯絡方式:須文蔚wwhsiu@mail.ndhu.edu.tw
一、教學目標
本學期探討文學風格論、文學功能論、文學傳播論、文學批評論、文學的歷史等基礎的文學理論與概念。
本課綱尚須修改!
二、教學內容或教學進度
週次 |
日期 |
課程單元或主題 |
一 |
02/18 |
講解進度 |
二 |
02/25
|
文學功能論:作家寫作用意與讀者的功用
☉閱讀:張雙英(Ch
5-1 & 5-2)
☉印證文本:
■閱讀《聊齋誌異》的〈陸判〉、〈地震〉,分析作者發了那些牢騷,讀者獲得那些警惕或益處?
■比較這兩篇小說,分析創作手法,及啟發你對愛情與婚姻的想像?
*張愛玲(1986):〈傾城之戀〉。收錄於《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台北:皇冠。
*西
西(1984):〈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收錄於《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台北:洪範。
|
三 |
03/03 |
文學功能論:文學的社會與歷史功能
☉閱讀:張雙英(Ch
5-3 & 5-4)
☉印證文本:
■比較二月河的「雍正皇帝」與清史稿?舉一兩個事件,談談文學的社會與歷史功能?
■比較這兩篇小說,分析創作手法,及啟發你對政治與社會的看法?
*楊
逵(1975):〈送報伕〉,收錄於《送報伕》。台北市:遠景。
*陳映真(1978):〈夜行貨車〉。原發表於《臺灣文藝》。第58期。現收錄於《夜行貨車》。台北:遠流。
|
四 |
03/10 |
文學風格論:「風格」是什麼
☉閱讀:張雙英(Ch
7-1)
☉印證文本:
■比較這兩位作者的下列,分析創作手法,討論風格差異之處?猜測原因?
*魯
迅(1991):《阿Q正傳》。臺北市
: 金楓印行。
*沈從文(1989):〈菜園〉。收錄於《湘西》。台北:輔新。頁279-289。
*沈從文(1989):〈秋〉。原收錄於《長河》。現收錄於《邊城》。台北:輔新。頁222-240。 |
五 |
03/17 |
文學風格論:文學的流派
☉閱讀:張雙英(Ch
7-2)
☉印證文本:
■
閱讀下列作品,分析各自是些流派的創作?現代主義與寫實主義影響下的現代詩作品有何差異?分析創作理念與世界觀的差異?
*聞一多:〈一個觀念〉。
*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斷指〉。
*何其芳:〈成都,讓我把你搖醒〉。
*郭沫若:〈詩的宣言〉。
*陳秀喜:〈臺灣〉。
*李魁賢:〈麻瘋〉。)
*李魁賢:〈輸血〉。
*岩
上:〈是與不是〉。
*李敏勇:〈島國〉。
*李敏勇:〈從有鐵柵的窗〉。
*莫渝:〈黃昏鳥〉。
*李元貞:〈歷史的恥辱〉
*商禽:〈雞〉。
*商禽:〈木棉花〉。
*尹玲:〈一隻白鴿飛過〉。)
*焦桐:〈戒嚴〉
*林燿德(1989):〈鋁罐的生態〉。
*林燿德(1988):〈交通問題〉。
*陳克華:〈愛上官僚的愛麗絲〉。
*唐捐:〈我用殘損的手掌〉。 |
六 |
03/24 |
文學風格論:文學風格的流變
☉閱讀:張雙英(Ch
7-3)
☉印證文本:
■比較蕭紅、琦君、張曉風、三毛、龍應台與鍾怡雯的散文各舉一篇代表作,分析在人與時代的影響? |
七 |
03/31 |
文學傳播論:傳播者(作者)
☉閱讀:Escarpit(1958)
Ch 2-4;郭英德(1998) Ch5
☉印證文本:
■閱讀須文蔚(2003A)的研究,指出有那些研究發現與你的「常識」有所不同。 |
八 |
04/07 |
文學傳播論:傳播媒體
☉閱讀:林淇瀁(1995);焦桐(1998)「現代詩刊」
☉印證文本:
■閱讀創世紀、現代詩、曼陀羅、笠四本詩刊各一期,對照一週的報社副刊現代詩作,分析這些文學作品風格是否會因為媒體不同而有所差異?作者群有無不同?同仁結構有何不同?經費來源有何不同? |
九 |
04/14 |
期中考 |
十 |
04/21 |
文學傳播論:讀者
☉閱讀:張雙英(Ch
8)
☉印證文本:
■閱讀楊牧的〈蘆葦地帶〉、羅智成的〈蒹葭〉,討論並說出背後的故事,至少兩個版本!
■每位組員挑選一首詩與流行歌曲,改寫成一個故事,或說出這首詩\歌在你生命中的故事。 |
十一 |
04/28 |
文學傳播論:新科技與文學
☉閱讀:須文蔚(Ch
2 & 3)
☉印證文本:
■閱讀〈玅繆廟〉與〈FLASH超文學〉分析幾位作者在文學創作上的超越? |
十二 |
05/05 |
文學批評論:定義
☉閱讀:張雙英(Ch
9-1 & 9-2)
☉印證文本:
■閱讀下列著作,評論者提供你那些原本視而不見的觀點?
*蔡英俊(1994):《愛恨生死》。台北:月房子。導言與第一部份「愛」。
*陳國球(1994):〈傳統的睽離〉,《書寫文學的過去》。台北:麥田。 |
十三 |
05/12 |
文學批評論:中國文學批評理論
☉閱讀:張雙英(Ch
9-3-1) |
十四 |
05/19 |
文學批評論:西洋文學批評理論
☉閱讀:張雙英(Ch
9-3-2) |
十五 |
05/26 |
文學批評論:實際批評與跨學科趨勢
☉閱讀:張雙英(Ch
9-4 & 9-5) |
十五 |
05/26 |
文學批評論:文化研究以降的文學研究
☉閱讀:張雙英(Ch
9-6: 1-3) |
十六 |
06/02 |
文學批評論:文化研究以降的文學研究
☉閱讀:張雙英(Ch
9-6: 4-8) |
十七 |
06/09 |
文學批評論:文化研究以降的文學研究
☉閱讀:張雙英(Ch
9-6: 9-11) |
十八 |
06/16 |
期末考 |
三、教學方法:
併用教師講授、學生閱讀、報告、討論及實際習作等方式。
四、評量標準:
l
課堂報告20%
l
全班分為15組,每組選擇1週負責課堂報告。
l
負責組請先就閱讀內容預先討論,並推派代表於上課時提出討論報告。
l
討論報告包含:問題意識、主要研究問題、研究發現、評論、心得。
l
報告封面請述明:組別、閱讀文獻、組員名稱(學號)、討論時間、報告分工。
l
請於上課前2天13:00以前以電子郵件寄來。作業電子檔檔名前四碼是本課電腦編號0202,第五碼是“-“,接下來是單元日期碼。例如:第一節報告者為0202-0924-課堂.doc。
l
上課時繳交書面報告,並把打字報告分送全班同學。
l
期中考20%
l
學期報告20%
l
期末考30%
l
課堂表現10%
五、教材與參考書目:
張雙英(2002):《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
林淇瀁(1993):《文學傳播與社會變遷之關聯性研究----以七○年代臺灣報紙副刊的媒介運作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淇瀁(1995):〈戰後臺灣文學傳播困境初探:一個「文化研究」向度的觀察〉,《新聞學研究》,第51期,頁143-172。
林燿德(1991):〈聯副四十年〉,《聯合文學》,第八十三期,頁10-19。
林燿德(1993):〈「鳥瞰」文學副刊〉,收錄於鄭明娳、林燿德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台北:正中,頁525-556。
陳昭瑛(1995):〈霸權與典律:葛蘭西的文化理論〉,收錄於陳東榮、陳長房
編《典律與文學教學》。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選集。
焦桐(1998):《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台北:時報。
須文蔚(2000):〈新世代新世代詩人的活動場域——從商業傳播市場轉向公共傳播環境的變貌〉。《現代詩學季刊》。秋季號。
郭英德(1998):《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