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簡介/登入

分類彙整

月曆

3 月 2024
« 12月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分月彙整


搜尋


搜尋關鍵詞



文章列表

最近迴響

最近引用

推薦連結


RSS聯播:

Feed


12月 5, 2005 at 12:46 am

詩人簡介

  楊佳嫻,1978年生,高雄人。政治大學中文系、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班畢業。擔任政大資科貓空行館BBS站詩板板主,網路匿名ejs。

  曾獲台灣省巡迴文藝營創作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政大道南文學獎、台北文學獎、青年文藝營創作獎、公車詩文徵選、梁實秋文學獎和大專學生文學獎等。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散文集:《海風野火花》。於明日報個人新聞台主持『女鯨學園』(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chekhov/index.html)

詩路管理員發表 | 簡介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1月 13, 2005 at 5:05 am

大隱喻裡的默想—-讀鯨向海「餵給霧」

《餵給霧》 ○鯨向海

坐臥山中
我又成為一隻鳥
這次是寒鴉
還是佛法僧?

落葉在掉落中途
成為經書
眼前的湖水
深邃之缽
天空割斷陽光
餵給霧

億萬個夏季焚燒而過
沒有一種蟬鳴是我的說法
我只是靜

  大概是因為學校位處多霧的台地之上,詩人鯨向海的詩作時常以霧氣作為基調,藉以作
為「造境」與「象徵」的雙軌指涉。讀多了這樣的詩,我們不免會產生浪漫的錯覺,彷彿詩人是被那些霧的顆粒排列出來的,神秘,洞練,影影綽綽地像一片從窗玻璃內暈開的光。

  這首幾天前發表的「餵給霧」,我以為是鯨向海詩作常見元素的完美構和與標準範
式,讀者可以從當中很快地抓取出慣用意象、簡明節奏與一貫的生命觀點。我這裡說「慣用」或「一貫」,並不含有價值判斷的意味;更確切地說,這是指詩人的風格已然成形,對長期讀者而言很快就可以切入情境,而不會有找不到意象、感受與意義之鍵結的困窘;但即使是在這樣流暢順利的閱讀經驗中,鯨向海不忘利用其擅長的「翻轉」與「推深」技巧,給讀者一個追索的可能,或許有些嘎然而止的突兀,但突兀的文字煞車聲卻倏地展開了先前被精巧的譬喻所摺疊起來的情意空間,讓我們從大霧中瞥見了詩人默想的輪廓。

  一開頭,詩人並未花費文字鋪陳背景,而是直入「靈魂變形狀態」,表示自己已經變成一隻鳥。當然,這是形上象徵的直陳,一種「焦點」,而非魔幻式風景的起點。坐臥山中可以是單純且必要的襯托(「山」與「鳥」的慣性連結),讀者也可以自由延伸為某種難以言說的內在空間。下兩句開始逼近意義核心:「這次是寒鴉 / 還是佛法僧?」寒鴉意象在中國抒情詩傳統中源遠流長,大多出現於別離或烽火過後、秋收後寒冬前的田間,和蕭索的氛圍相搭配,雖僅僅是兩個字的名詞,通常讀者都可以從中剝抽出顏色(灰黑深棕)、形貌(大而醒目)、聲音(粗厲尖糙)、季候(秋冬或黃昏),以及將此意象物放置在大場景中、通過詩人或讀者的廣角注視而產生的一體的蕭瑟感受;而佛僧的身影,不論顏色和氣氛都與寒鴉相類,卻包含了「人」的動能,緩慢的、了悟的、通透世間的,有生活溫度但已經降到較低的、較沉穩的型態。顯然,從「鳥」到「人」的分化和轉喻中,作者並未做出高下的位階排列,反而更像是公開了一個習題,由觀者來決定詩人的位置。進一步看,卻又會發現反轉的跡象;因為,作為「物」的寒鴉和作為「人」的佛法僧,就整首詩的意境來說,僧侶蟄居山中,少情少欲,和寒鴉似無差別,但寒鴉生而如此(甚至是被幾千年的詩人寫到定型,成為某種「典故」),佛法僧的生命狀態則是主觀抉擇的,經歷了一番沉澱修為的功夫。

  第二段,詩人飽滿的詩意加倍渲染,在三組意象聯手下,至少執行了兩個工作,一是把
第一段才剛揭示的內視式的思索加強揮發,二是拓展審美上的感官感受。鯨向海這一類以霧為背景的詩,不論構築於上的是山林還是城市,和「美少年們」、「營養學」、「單身男子鍵結」等等可以明確地區分開來,不論是修辭策略或當中透顯的意義輪廓。這些詩幾乎都是以表達個人生命的情意 / 哲思型態的主,不必然帶有感傷,但豐茂而不膩的美感血肉是必須的,對詩人來說其重要性不下於作品內蘊的思想或情緒。因此,在第一段還未全然鼓盪出來的美學意圖,在這一段獲得了紓解。第一組說,落葉在掉落中途變成經書,這裡的意義跳接幅度很大,落葉本身經歷過的「內在季節」(生發、盛茂、乾褪零落)就宛如生命縮影,而經書,不論指的是佛教或哲學經典,皆從人生變化提煉而來,於此則落葉與經書之間的關係大致明朗。但落葉未完成旅程就直接變成經書,顯然是「衝擊」及「頓悟」的發生使然;詩人早慧,或者是意欲藉著思索的工夫穿越「積累」之步驟,直達洞徹之處。第二組意象以「深邃之缽」比喻湖水,大湖滿盈,而缽為中空容器,以虛喻滿,中間有一個反轉的進程,湖水底下的深廣能夠蘊含大量生機,即為缽之功能的形上化,則虛與滿實為同象。第三組出現較強烈的動詞「割斷」,霧作為詩人的精神觸發點,將之動物化而飼以陽光,且是由天空割斷的,似乎暗示詩人的思索是直截與大化通觸,而非透過任何中介。

  最後一段頗受新聞台讀者稱讚,我也認為替整首詩作了極其有力且甚具點睛效果的收尾。億萬個夏季是一種時間極度擴張的說法,與永恆同義,「夏季」好像和寒鴉、大霧之類的意象不統一,但作為「焚燒」的對象,以及熱烈生命一路延展終至消逝的象徵,我以為還不算出位。而「說法」乃佛家用語,想是與第一段的佛法僧有呼應,夏季蟬鳴旺盛,聲調響度各異,彷彿紛然雜陳的各式義理,但詩人強烈表達了這些都不是「我的」說法,我的說法「只是靜」,「靜」是一種外在型態的描摹,也是精神姿勢的顯達與凝練,宛如楊牧說的「沉思與默想」,在眾聲喧嘩中單沽寂寞一味,在純粹的透視中「我」極小亦極大,正是創作者或冥想者於一地而接軌千載的思想力的開展。

  鯨向海這種毫無廢字的詩作,短而精悍,在形式和內在都達到均衡的狀態下,非常適合進行細讀的剖析;評論者在這裡應該扮演的,是受朦朧的意義與確切的美感雙重濡染,從而進行「擴張解讀」、「貼近挖掘」的角色,像一個盡職的折射體,釐析出作品的主觀情感與客觀形貌在讀者心中發酵後的光譜。通篇看來,我的詮釋似乎有些過度了,但面對這樣的好詩,我願意以此繁贅文字見證我被詩打開的過程。

2001/5/20

詩路管理員發表 | 詩評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1月 13, 2005 at 5:03 am

清涼菩提—-我讀鯨向海〈離開困居的城市〉

《離開困居的城市》 ○鯨向海

一整天在河邊
穿著泳褲
和你共渡
一種流線的思想
抬著獨木舟行走
沙灘餵養我們的腳趾
我們像是另外一種人
一種古老的族裔
把一座山讓給每一道溪流
一粒花粉分給每一陣風

此處距桃花源兩千萬公里
我們是整個城中一行落英繽紛
被踩出來
企圖消失的足印

  在我想談談鯨魚同學的詩的此刻,卻用了如此林清玄的標目,彷彿是有點侮辱到我們美麗的詩人了。不過,這詞本來是相當高級的,我確實覺得這四個字很適合用來替這首詩作註解。

  在〈即將要來的盛夏〉一文裡,鯨魚已經表明他是如何地喜歡游泳了,這顯然是一種浪漫的儀式,對於夢想著要變成魚而又如此懼熱的詩人來說,游泳滿足了前者又排除了後者,致使他感到「自己好像穿著泳褲的夸父,中斷了一個冬季的史詩航程,終於又重新展開」,游泳帶來的自由與清涼,可說是鯨魚寫詩工程的另一層隱喻,他要追求的不就是這種破水浪而去的快感?

  回到詩來看,詩題已經表明了意圖,「離開」是核心動作,帶出整首詩的意義與風景。鯨魚筆下,城市出現的次數大概和霧與鳥一樣頻繁,而且面貌眾多,可以表露〈美少年們〉那種爭逐青春的歡快熱度,也能夠呈現〈雨使這個城市的線條起了變化〉中令人憂傷的暴力場景「手機掃射這個城市」。這次,詩人在題目中隱約暗示了憂愁的色彩,「困居」,彷彿有怎麼樣的空間被壓縮了,使得我們身軀正常的詩人無法伸展他巨大的魂魄。

  然後,我們看見了清澈流動的夏日,城市之外,詩人在河邊一整天,和一個美好的伴侶,化身為古老族裔,「抬著獨木舟行走」,像陌生而華麗的儀式,用來實踐急欲從躁熱文明中躍入原始波浪中的想望,「我們像是另一種人」,因為我們熟悉的存在模式是城市裡的,遠離了困居的情境,掙脫束縛,便彷彿進入另一種幻想的族群。除了水中暢快的肉體感受,詩人仍要強調他未曾拋卻的思想層面,他的思想沿著水波的曲線,毫無掛礙地,「把一座山讓給每一道溪流 / 一粒花粉分給每一陣風」,這是詩作的第一個閱讀高潮,讓我們從詩人游泳的身影突然放大到經由思維運作而投射出的近似哲學的曠達視野,尤其後句花粉和風的對比,我非常喜歡,微小與無邊,固體與氣體,在悖反式的修辭中看見美的本身被風施布各處,反而是前一句因為山及溪流的組合較常見且無衝突性,力量比較小。

  第二段只有四行。鯨魚有好些詩都很擅長利用兩段的形式,前長後短,前面鋪陳情緒和景觀,後面作煞尾,具有點睛與餘位不盡的雙重效果。尾段形成第二個閱讀高潮,「桃花源」意象出現,這首詩確實是典型的樂園意識作品,但作者利用修辭使這一常見的語彙更精準的被展露,「此處距桃花源兩千萬公里」,數字是誇張的,一種無極之境的代徵,詩人肉體逃離困居的城市,也許只是一天,但一天的「離開」足夠讓詩人的心遠遁至任何境地。詩人遠離,追尋自在,也追尋被遺忘的美的本身,如一行落英繽紛,又如企圖消失的足印,均帶有題目就點出的「離開」意味,也扣合了「桃花源」意象出處的意境。

  讀這首詩,完全感受不到憂傷的氣味,城市的困居並未成為描寫對象,除了末段從城中來的一行落英外,城市的形象可以說是缺席了,這離開的動作幾乎是徹底的。水、流線、獨木舟、沙灘、山、花朵與足印,以及看到最後幾乎被遺忘的游泳,整個塑造出「忘我」的型態以及清涼的溫度,還稍微地展現了一下曠達的智慧,非常一致,也極為完整。

2001/6/29

詩路管理員發表 | 詩評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1月 13, 2005 at 2:26 am

花 園

再次我們漫步於
時間和歌聲拉踞的迴廊
盆栽們都靜止了
夏天從欄杆擴散出去
蒙塵的葉片,不曾改變它的呼吸

我的心裡存在著
一些被修剪過的枝椏

園丁老去了
生鏽的剪刀還帶著草腥
花朵卻如亢奮的紅血球不斷增殖
向世界展示某種
爛熟且等待被慾望的體質

而我們拖曳著影子
繞行於花園沒有界限的石板路
試圖回憶更年輕時候
支持著激昂論辯的
隱約的愛

【評介】這樣的場景可以想像。戀人們走在一處花園的迴廊,詩人突然回憶起更年輕以前對於愛的定義,如今的詩人對於愛,自覺其心靈不再那麼激昂純粹,純真的年代已經消失,她質疑自己是「一些被修剪過的枝椏」,被世故消磨過了(疲憊到拖曳著影子)。不過她可不完全屈服啊,雖然被剪刀修剪過,但是「花朵卻如亢奮的紅血球不斷增殖」,仍期待向世界展示自我──要證明她的轉變不全然是被動的,仍有一些積極的意義在這場青春的消磨過程之中。即使葉片(詩人)蒙塵,仍不曾改變它的呼吸(愛的初心不移)。
這首詩,對於純真的愛的傷逝,表達淺白,輕易可以感染讀者的心。(李進文)

【個人簡介】
楊佳嫻,1978年夏天生,雙子座,高雄人,目前就讀台大中文所碩二。未曾參加詩社,未擔任重要刊物主編,至今所作最認真的事情是閱讀、寫作、和其他創作者聊天與在網路上漫游直到世界盡頭。作品散見創世紀、台灣詩學季刊、乾坤詩刊、明道文藝、幼獅文藝、聯合文學、自由時報、中央日報、台灣日報等,曾獲政大道南文學獎、長廊詩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大專學生文學獎、公車捷運詩文徵獎、梁實秋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寶島文學獎、台灣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等,涵蓋現代散文、現代詩、劇本與文學評論。預計今年底前自費出版詩集。目前擔任政大貓空行館bbs站(140.119.164.150)詩版版主,在個人新聞台主持「女鯨學園」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chekhov/index.html
,並出沒於中山大學山抹微雲bbs站(140.117.11.8)、海洋大學田寮別業bbs站(140.121.179.88)。

文章出處:
詩路2000年度詩選

詩路管理員發表 | 詩作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1月 13, 2005 at 2:25 am

思想史課

風扇以樸素的旋轉
試圖搖撼夏季
即使汗滴以無比華麗之姿態
替密密麻麻的熱
下註腳

灰塵和鳥聲一起落下
反覆包裝的知識
同一個核心裡融化又凝固
親了親郭象的額頭
用硃砂圈點他潔白衣帶
「主體的隱遁……」我囁嚅地說
蝴蝶墜落,神人折斷翅膀
“世界顯然沒有對話的必要”

我彷彿看見他
就站在一大片空曠之中
沒有樹葉,也沒有眼淚

然後再度陷入半昏迷
金色城池般的魏晉啊
也慢慢溽濕起來
坍倒在我們扭曲的聽覺內

風扇還是沉默俯視
歷史蜷縮著腳
在時間的陰影中乘涼去

【評介】夏日與風扇構成一組對比,思想史與我構成另一組對比。通過「課堂」的形式,夏日與思想史產生了疊合滲透的關係,電扇也成了「我」的隱喻。龐大而精深的思想史,在溽夏的課堂裡,電扇的吹拂下,盡化作零碎而片段的感官經驗,這原是極為巧妙的體悟。但詩人「彷彿」有意以詩行模仿這種「零碎而片斷」的情境,在字句鍛鍊與結構安排上皆未甚著力。相對於作者其他靈思閃耀的篇章,竊以為,此篇恐怕不算完美。(唐捐)

文章出處:
詩路2000年度詩選

詩路管理員發表 | 詩作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1月 13, 2005 at 2:23 am

沉默但仍然充滿聲響

以石子沉沒於江心的快感
我們的見面充滿慾望
雲夢大澤沉我又載我,魚骨和浮沫
盛行的季節,金箔在每個手勢中飛散
洋溢著美學與直覺的口水我們相濡
以詩,我幾乎要懷疑自己是
楚地的香草和異禽了
或者就是巫咸,我們以礦石塗彩的面孔
搖晃文字的旄尾,劇烈舞蹈而且
挪移結冰的象徵大系
只有幻境來的人可以破解的暗語
季風帶近在咫尺而形與聲
的蝸篆從我們,我們不願瀆職的手指
源源不斷地向雨水佔據的平蕪反動
時間來了不是嗎
以迷戀和放棄的複調,詩
和嫉妒雙軌行進當儀式高速往末日前進

〈評語〉
這是用腦多於用心的詩。就像法國象徵詩人藍波說的,藝術家面對人生真相,唯一的方式是「體驗每一種愛、折磨,或瘋狂」;此詩作者也顯然準備承受官能長期的、有計畫的、大規模的混亂。懸宕的待續句、文白調和的倒述句、繽紛而波動的意象、似真似幻的感官經驗,展開此詩獨特的表演形式。作者化身為女祭司,翻雲夢大澤的地誌,搜季風帶的謠言,以迷幻而精確的文字,試圖滿足一些同道,一些「被選擇的心靈」。詩妖之舞,帶著宇宙性的偉大情操。或因如此,在句式上,此詩十七句中,只有五個句子不跨行。藕斷絲連、久而不衰的苦吟,寫活了巫者震人耳鼓、擾人心神,悶悶然鬱鬱然的禱告,真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鍥而不捨的迴行另有妙效,它像一把生鏽的鉅子拉來拉去,無非昭告世人:主述者「我」並非於無人處喃喃自語,無意間為讀者所竊聞;而是早已看好一方沃土,選擇了良辰,備齊金箔、香草、異禽、顏料、旄尾等色香味俱全的道具,運用其中的象徵意涵以示眾,並趁著大雨方酣,以野籟為幫腔,像大自然的元氣一般,從水滸草間鋪天蓋地而來,既讓你渾然忘機,又微妙得子期獨賞。此之謂「沈默但仍然充滿聲響」。(鄭慧如)

文章出處:
詩路2000年度詩選

詩路管理員發表 | 詩作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1月 13, 2005 at 2:22 am

我們的花樣年華

給電影,以及昨夜和我小聲說話的人
夜半有人穿過鐘擺的森林
遞給我意象,遞給我愛
彷彿我就從此貧困
沒有其他去處

河流風化,懸崖凋謝
只有一望無盡的大路通過胸口
指紋被磨平
沙灘太長總是記不住數過的腳印
黯然望向彼此
我們比城市早一步老去了
所有的文字都冒出冷汗

你害怕的是什麼
是雪線南移,夢的火種皆告摧折
還是神祇的休克
美的腐朽?
海洋一千年翻身幾次
我古典的尾鰭啊
能不能橫越陌生的黑峽?

翻開舊日的稿件
薄霜如落葉
擲地不化
不是我們寫不出詩
是詩一再地,超越了眼睛
所能仰望的高度

「真的。寂寞到近於無恥……」
你小聲地說
整個畫面卻都是
眼淚的回聲

【小評】愛情容易讓人感覺滄桑,不論是熱情地渴求永恆、或疲憊地心靈老去。此詩顯然是後者。一開始經過「鐘擺」的提示,詩人迅速為我們展現「河流風化,懸崖凋謝」的奇景,「一望無盡的大路」的荒涼,「指紋被磨平」的艱苦與漫長。愛情隱然遇到瓶頸;預感到可能的黑暗,但投身太深因而已別無所有的情人們,已不知何去何從。
疲憊。(情)詩既已超越眼睛仰望的高度,理應如作者所言「寫不出詩」來。然而,弔詭地,「寂寞到近於無恥」的時候,可能正是成就一首這般好詩的時候。
這首詩所傳達的疲憊,可能也源於那些過於熟練的意象、措辭、語氣。對一篇作品的期待,這首詩已可讓人饜足,但對於一個自成一家的創作者的期待,從這裡才剛剛開始。(鴻鴻)

文章出處:
詩路2000年度詩選

詩路管理員發表 | 詩作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1月 13, 2005 at 2:21 am

蜃樓

被糖粒刺瞎的夢境
可能,她像一株羊齒植物
搖晃著濕潤的語言
在你的夏天裡,輕輕
覆蓋一些無法解碼的陰影

愛情張開層層皺摺
如一朵飽滿的陰戶
向你諭示泡沫蒸發的快感
凝聚 磨碎 倒臥於自己掌中
彷彿一列推倒的骨牌

捧著失序的銀河

蜃樓從不倒塌
可以穿越它如穿越
一隻鬼魂
下一刻她就在虛構的窗口
兜售荊棘的記憶

躺下。當影子想踩過你
想讓世界凹陷

不必說謊不必練習忘記
乾涸的舌頭再吞不下
任何一枚針尖

文章出處:
台灣詩學-31期_圖像詩大展

詩路管理員發表 | 詩作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1月 13, 2005 at 2:21 am

秋的射程

在秋天的射程內
蟬放聲大笑
葉子凌空攝取光線
一切顯示著形上的趣味
擦掉鞋子上的濕泥
季節的隱喻正新鮮
我拍拍被擊中的思維
血乾涸了而想法大幅位移
射程以外的腹地
森林盡皆憂傷地暴動起來
以更濃稠的金色
喧嘩它們至高的主義
而世界被秋天瞄準之後
只能裸露斷裂的本質

◎葉 狼
端午節登山奇遇
我在灰濛濛早晨曾看見
白衣一女子
輕風懷抱 宛如青瓷髮絲
向遠方凝視 那時
山林沉靜映襯木然側影
陽光更雕出她的裙襬
魚鱗般透明

我感到親切趨前想問候
不料涼霧卻倏地籠罩
暈眩頓時盤旋腦海
一陣窄窄 這位荒野同好竟然消失
眼前只剩漫漫石階
猛然間 我才發現
原來一壺雄黃正掛左肩

文章出處:
台灣詩學-32期_【新世代詩人】詩作論述

詩路管理員發表 | 詩作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1月 13, 2005 at 2:20 am

獸之戲

下過雨的黃昏
海水從遙遠的那一端
把我和你的影子推向乾燥的碼頭

汗濕的公共電話
聲音溶解如跌墜的月光
距離油煎我的耳朵
向我展示
焦黑的慾望

海繼續分泌苦藍色的呻吟。

語言的船隻
如何裝載我們
錯過的時間裡囤積的沉默?
龐大的夜折斷桅桿
枯萎的帆飄落
彷彿一件沒有人穿的衣服
而被誤讀的愛
就棲息在那裡

「我正翻閱那些
妳留下的野獸的爪痕.」
像一種懷舊的紀念品
某個失去體溫的簽名
輕輕睡在角落

《評語》
楊佳嫻的作品一向擅長處理「氣味」。透過她靈巧的筆法,具像之物與抽象情感,皆散發個體獨自的氛圍,縈繞讀者的腦海想像中。這是此一情詩入選的最大原因。(顏艾琳)

《作者簡歷》
楊佳嫻,一九七八年生,高雄人,因呼吸黑色空氣與飲用澄清湖工業廢水而導致長相不太端正,隱隱有獸相,但獠牙已經藏好,有時候會從詩的布幕後伸出刺你一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目前為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班學生,並擔任政大資科貓空行館BBS站詩板副板主。詩齡五年,喜歡杜思妥也夫斯基、楊牧、駱以軍和芥川龍之介。曾經得過台灣省巡迴文藝營創作獎兩次、全國學生文學獎五次、政大道南文學獎八次、台北文學獎一次、青年文藝營創作獎兩次及公車詩文徵選入選和梁實秋文學獎.,作品曾發表在幼獅文藝、明道文藝、創世紀、台灣詩學季刊、中央日報與自由時報。自我介紹不論怎麼寫,總是會讓人有種等待被拍賣的感覺。更討厭的是,就好像星座指南一樣會限制可愛的讀者們對當事人的想像。文字永遠無法完全地反映出人的全貌﹝通常我們也不清楚自己的全貌是甚麼﹞,但可以盡情把人扁平化,讓讀者在閱讀我的文學身世時,像從櫃子裡拿出紙娃娃一般的容易。

文章出處:
詩路1999年度詩選

詩路管理員發表 | 詩作 | 單篇網址 | 迴響(0)

« 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