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入口

分類彙整

月曆

12月 2006
« 11月   1 月 »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分月彙整


搜尋


搜尋關鍵詞



文章列表

最近迴響

最近引用

推薦連結


RSS聯播:

Feed


12月, 2006 彙整

星期二, 12月 26th, 2006

代橘〈賓果〉■評介者 余欣娟

於是我們決定賭一賭
拿長繭(註一)的春天下注
和平鴿(註二)從哪個方向起飛
又有哪座牆永遠保持中立
有些人懂得把鮮血加熱
穿過準星(註三)去觀察上帝
於是我們賭
一整排的死亡在沙塵中該向哪裡看齊
當履帶(註四)輾壞了無數個曙光(註五)
我們也只能賭
旗幟要插在哪個傷口
敵人是誰
一具骸骨(註六)揮舞惶恐的拳頭
又有幾架撒旦(註七)在暗中升空
以著火的油田下注
於是我們決定賭一賭
空襲警報之後
誰在賓果(註八)聲中歡呼
◎註 解
□註一 繭(ㄐ|ㄢˇ)l:蠶在變成蛹之前,吐絲結成白色或黃色的橢圓形物體。如:「蠶繭」、「吐絲成繭」、「抽絲剝繭」、「作繭自縛」。《禮記‧祭義》:「世婦卒蠶,奉繭以示于君。」這裡以長繭來形容春天,是指現在春天尚未來到,尚在醞釀,如蠶在繭中,等待生機。
□註二 和平鴿(ㄏㄜˊ ㄆ|ㄥˊ ㄍㄜ):象徵和平的鴿子。聖經創世紀指出,大地被洪水淹沒後,諾亞於方舟放出鴿子,當鴿子啣回一片橄欖葉時,諾亞即知洪水已退。後世遂以鴿子作為和平象徵。
□註三 準星(ㄓㄨㄣˇ ㄒ|ㄥ):槍炮口上端用來瞄準的星尖,與表尺、缺口配合,構成瞄準基線。
□註四 履帶(ㄌㄩˇ ㄉㄞˋ):套在車輪上的鋼質鏈帶。因履帶的著地面積較大,故能減輕車輛對地面單位面積的壓力;而履帶上的凸稜則可增加牽引能力,便於爬坡和在鬆軟不平的路面上行走。如裝甲車、坦克車、起重機等機械,均採用之。亦稱為「鏈軌」。
□註五 曙光(ㄕㄨˋ ㄍㄨㄤ):清晨大地初現的亮光。唐太宗〈除夜詩〉:「對此歡終宴,傾壺待曙光。」這裡比喻光明、希望。如:「這件事已透出一線曙光。」
□註六 骸骨(ㄏㄞˊ ㄍㄨˇ):骨的通稱,一般指屍骨。《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我本是湖廣人,而今把先君骸骨背到故鄉去歸葬。」
□註七 撒旦(ㄙㄚ ㄉㄢˋ):基督教中稱魔鬼為「撒旦」,原指反抗上帝而誘人犯罪的惡魔,他是善的仇敵,是上帝和人類的敵對者。為英語satan的音譯。或譯作「撒但」。
□註八 賓果(ㄅ|ㄣ ㄍㄨㄛˇ):一種美式遊戲。為英語bingo的音譯。由羅特(lotto) 轉化而來,遊戲規則為從袋中取出有號碼的牌子,放在有相當號碼的盤上,以先能排成一列或特定圖形者為優勝。這裡「賓果」是指「答對」了、「勝利」了。
◎詩人簡介
  代橘,本名賴興仕,網路匿名Elea、羊男,1971年生於台北。北市師範專科學校畢業。現職小學教師,《晨曦》網路詩刊編輯。1988年首度發表詩作〈觸覺〉於《現代詩》復刊第13期,作品散見《現代詩》、《創世紀》、《藍星》,1990年後停止投稿。近年開始投入網路文學,作品出現於各大BBS站以及網路個人站台。編有《詩路1999年詩選》,與須文蔚合編《網路新世紀:詩路2000年詩選》。
◎評 析
  這首詩是對戰爭與死亡進行生存之詰問,在種種恐懼害怕迫臨時,生命猶如一場賭注。
詩中所描寫的世界充滿了戰爭與死亡,沒有哪座牆永遠保持中立,都將各有傾靠,而產生不同立場。有了對立面,就容易產生利益衝突,便有爭端。有些人血氣方剛,嗜好殺獵,對天地無所忌憚,他通過手裡的槍瞄準上帝。坦克車的屢帶輾壞多少個晨光希望,世界彷彿慘澹無光,而春天仍長著繭尚未開展。在這暴力殘酷的亂世裡,詩人說「於是我們賭」,「我們也只能賭」,「我們決定賭一賭」,賭是唯一我們能夠選擇的──賭和平鴿從哪升起,賭哪方得勝利,賭對了就能活命。生命如遊戲般賭注。
  詩人使用殘酷的意象,破壞性的動詞,經營出黑色美學,韻律節奏強而有力,彷彿是一句又一句向我們逼問:「賭一賭」。我們亦是世界的一份子,在這仍有戰爭仍有恐懼的時代,藉由這首詩延伸思考,在這地球村裡,誰能在遍野殘骸裡獲得最終的勝利?誰能夠真正「賓果」歡呼?

詩路管理員發表 | NO 35 | 單篇網址 | 迴響(1)

星期五, 12月 22nd, 2006

李元貞〈男人〉■評介者 莫渝

我們都知道
男人
是我們乳大的
當他們
牛般強壯
要重回
溫暖
臂彎
的沙丘上
索乳
興奮
其實
他們吹著
一種號管
軍營的
使他們
真正長大
以便
延長鼻子
控制世界
他們酷愛
戰爭
一種精液
砲轟的
遊戲
比起來
女人的愛情
規模太小
且無
生與死的
掙扎
女人們
只好一面
撿骸骨
一面如
池塘般
不抗議的
幽幽的
哭泣
我們都知道
男人
是我們乳大的
◎註 解
□註一 乳 :原意作名詞用,如乳房、乳汁。本詩作動詞解,指:養育,用乳汁養育嬰兒;《唐書》有「如乳哺焉」。
□註二 沙 丘:原本低窪處,因長期的風吹,堆積形成砂礫丘陵。本詩中,暗喻女人胸脯。
□註三 索 乳:「索」,要求、索取。「乳」字,有些版本為「孔」字,尤其網路流傳,似為筆誤。
□註四 酷 愛:很喜愛。「酷」,非常、極。
□註五 精 液:雄性生殖器所產生的液體,內含許多精子。
□註六 掙 扎:用力支持。
□註七 骸 骨:指骨頭,亦指屍體。
□註八 幽幽的:深沉且微帶憤憤不平樣子。
◎詩人簡介
  李元貞,1946年出生於雲南昆明市,父親籍貫為湖北省荊門縣。1949年隨雙親逃難至台灣。1971年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碩士論文《黃山谷詩與詩論》(1972年出版)。1974年9月赴美國留學,1976年返台,任教淡江大學中文系。教學期間,1977年起參與新女性運動,1982年2月創辦《婦女新知》雜誌,推廣婦女運動。1998年11月,與江文瑜、劉毓秀、陳玉玲、張芳慈等人籌組「女鯨詩社」,為台灣第一個現代女性詩社。2005年7月,自淡江大學中文系退休,現居花蓮。目前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965年開始寫作及發表詩,著有詩文集《女人詩眼》(1995年。分兩部:第一部份7輯詩130首,第二部份詩評4篇);編《紅得發紫:台灣現代女性詩選》(2000年);另有短篇小說集《還鄉與舊夢》(1977年)、《愛情私語》(1992年)、《婚姻私語》(1994年);文學評論《文學論評――古典與現代》(1979年)、《解放愛與美》(1990年)、《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2000年)等;文化評論《女人的明天》(1991年)等。
◎評 析
  本詩選自詩文集《女人詩眼》,1984年6月3日作品,發表於《中外文學》第17卷第10期。
  作者長期從事推廣婦女運動,爭取女權,對兩性之間的認知、關係與互動,有迥異傳統的觀念。本詩可以從此角度回看作者的寫作。全詩不規則的分為八段,首尾重複各兩段:「我們都知道╱╱男人╱是我們乳大的」,強調男人是吸女性(母親)奶水長大的。作者刻意用「乳大」,一則強調母性的奶水,一則強調女性的乳房。1970年代之前,台灣仍處於閉鎖的封建的傳統社會,不僅女性羞於露臉,更不容輕易言談女性的胸脯(乳房)與生殖器官。作者取「乳」字,將名詞的習慣用法,改採動詞使用,也有新意之解。
  本詩重點在中間四段,分別由:「當他們」、「其實」、「他們酷愛」、「女人們╱只好」引頭,藉男人動作,以及女人無奈,加以衍釋。這四段有點類似陳述真相,訴說苦衷。作者將男人靠近女胸吸乳獲得興奮(第三段),當成軍中生活的早晚起床熄燈時的吹號(第四段)。男人獲得滋養長大之後,就「延長鼻子╱控制世界」。為什麼是「延長鼻子╱控制世界」?典故來源依義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 , 1826-1890)於1880年改寫民間傳說,成為兒童文學名著的《木偶奇遇記》;書中講木頭人皮諾(Pinocchio)一說謊話,鼻子就增長。「延長鼻子╱控制世界」即用謊言管理(面對)世界。李元貞改創這句話,可以成為對待政客的名言。
  由軍號延伸出男人「他們酷愛╱戰爭」;戰爭有實質的槍彈砲火的殺傷,作者卻導入男女情愛的戰爭(第五段),僅限他倆纏鬥的戰爭是男子發動「精液╱砲轟的╱遊戲」。不論戰爭或肉搏,女人總是受害者。因戰爭,女人得撿亡夫(或亡子)的遺骨,準備守寡;因情愛肉搏,女人得擔心懷孕而哭暗泣(第六段 )。失意之餘,想及男人,仍重複起筆:「我們都知道╱╱男人╱是我們乳大的」,流露得意樣。
 作者有意提出「反男性」的強烈主張,表現於詩中的,似乎仍跌入傳統女子的幽怨自哀。另外,就形式看,作者刻意以單詞和短句分行,減弱詩的凝聚,應是1970、80年代台灣詩壇曾經流行的寫作模式之一。也許作者認為有如此表達的必要。在吟誦朗讀時,能夠緩和節奏的過度緊湊。

詩路管理員發表 | NO 34 | 單篇網址 | 迴響(0)

星期五, 12月 15th, 2006

楊澤〈1976記事3〉■評介者 鴻鴻

越過我們靜默的前額,瑪麗安
我們把自己並放安置在夢的
無風水面。琉璃的水紋慢慢
牽動了近海湛藍的波影。帆影
優雅的天空我們忽而看見
一千隻潔白得沒有任何寓意的海鳥從昔日
我們眺望的燈塔飛航出去
飛航出去。一切事物
皆從我們肉體混亂的港口出發
一千隻潔白的海鳥,瑪麗安
曾象徵了一千種崇高的目的
而一千種崇高的目的,在碼頭熙攘的人群裡被證實
啊,源自同一個曖昧的動機。
瑪麗安,關於熙攘的人群曖昧的
動機請以海鳥無可解釋的潔白
解釋,支持我們的看法……
越過我們靜默的前額,瑪麗安
白晝是一個惡夢終將到來。
瑪麗安,你是否聽過12個王子被施咒變成12隻海鳥的故事?
12個王子因為巫婆的詛咒
祇有在夜裡才能恢復原形,12個王子
在憂鬱而不幸的氣候裡長途飛行
橫越他們故鄉的寒帶來到我們的溫帶定居。
在白樺樹林的後面,瑪麗安我曾與他們交談
他們溫和沈默,被隔離的靈魂裡閃爍著
啊,我對全人類感覺陰鬱的愛……
越過我們靜默的前額,瑪麗安
白晝是一個惡夢即將到來。
人群依舊,混亂依舊……
瑪麗安,在昔日眺望的燈塔
倘若我們再次看見一千隻潔白得沒有任何寓意的
海鳥飛航出去我們將無法辨認──
啊,那12隻溫和、沈默、被詛咒的海鳥……
◎詩人簡介
  楊澤,1954年生於嘉義,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博士,八0年代曾任教於美國布朗大學比較文學系,現職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任。出版有詩集《薔薇學派的誕生》、《彷彿在君父的城邦》、《人生不值得活的》。
◎評 析
  楊澤的詩承襲詩經國風的抒情傳統,一詠三歎,極富音樂性。本詩題目帶有作品編號,是楊澤帶有敘事風格的系列情詩之一。
  雖然他聲聲呼喚的瑪麗安,和羅智成的「寶寶」成為台灣現代詩最知名的情人代稱,但楊澤的情詩並非單為戀人而寫,而是以愛情做為論述的出發點,描摹青春年少對純潔愛情的依傍。但愛情的純潔並非建立在不涉肉欲(「一切事物/皆從我們肉體混亂的港口出發」),而是用來對比混亂的人世並展開抵抗。
  年少的壯志以華美的意象出現:「一千隻潔白的海鳥」,但白鳥所源自的動機卻被證實為並不純潔,詩人甚至不敢告訴我們那是什麼,而只以「曖昧」名之。然而,不論「白鳥」代表的是愛的藉口,還是潛意識性的征服慾望,這首詩已自此超越了情詩的格局,刺向詩人與世界的關係。詩人更用「白晝是一個惡夢終將到來」,反襯年輕的情人事實上是躲藏在安逸的暗夜之中,對人世的風暴或愛情未知的發展,只能充滿恐懼與臆想。
  在對世界的恐懼中,詩人又將自己認同於變成海鳥的12個王子,只有在暗夜才能具備王子的身份,當天明之後,又變成海鳥飛航出去,他擔心自己會跟所有人並無兩樣。
  22歲的詩人,一面懷抱美好的雄心壯志,一面卻已預見雄心壯志的庸俗性,擔心自己即將被同化。而他所能傾訴的,只有瑪麗安。對全人類的愛,陰鬱且疑慮重重;對瑪麗安的愛,卻寧定真切(帆影優雅的無風水面)。楊澤的情詩展現了年輕人面對未知世界的真實感觸,無怪乎能深深打動每一代騷動的心靈。

詩路管理員發表 | NO 33 | 單篇網址 | 迴響(0)

星期五, 12月 8th, 2006

鴻鴻〈最後的晚餐〉■評介者 余欣娟

我攢(註一)緊拳頭
不讓手心的傷口提早迸裂(註二)
沒有人忍心說出,你持煙的手指
已經交叉成十字
啊,我心中有一片月光
照著你將復活的果園
無神論者端來的米飯,湯,菜,佐料都如此甘美
牆外異教徒(註三)的情歌也令我落淚
如果有背叛者在我們中間
必定是魚沒有煎熟的那一面
我們都吃得太飽,開始睏倦
以致忘記了悲傷
◎註 解
□註一 攢(ㄘㄨㄢ/):動詞。拼湊、聚合。另一音(ㄗㄢˇ) :動詞。積蓄﹑儲蓄。這裡表示緊握住。
□註二 迸 裂(ㄅㄥˋ ㄌ|ㄝˋ):突然裂開。《西遊記》第二十八回:「陡然間,就狐假虎威,紅鬚倒豎,血髮朝天,眼睛迸裂。」
□註三 異教徒(|ˋ ㄐ|ㄠˋ ㄊㄨ/):非信仰正統教派的人,通稱為「異教徒」。
◎詩人簡介
  鴻鴻,本名閻鴻亞,1964年10月23日生於台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畢業。參加過「漢廣」詩社,於雲門舞集習舞。曾任《現代詩》主編、《表演藝術》雜誌編輯、舞臺劇導演、電影副導演、中時晚報記者。現為密獵者劇團的策畫、導演,快活羊電影工作室負責人。曾獲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第一名、時報文學獎小說評審獎、國軍文藝金像獎、臺灣省文學獎評審獎。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首部編導影片《3橘之戀》於芝加哥影展獲國際影評人獎、南特影展獲最佳導演獎,《人間喜劇》獲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南特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阿曼馬斯喀特影展金匕首獎、以及法國維蘇影展開幕片。著有詩集《在回憶中回憶上一次旅行》、《黑暗中的音樂》、《與我無關的東西》,小說集《一尾寫小說的魚》,散文集《可行走的房子可吃的船》,劇本《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譯有《課堂驚魂》,電影評論《跳舞之後天亮以前》,與月惠合編著《我暗戀的桃花源》。
◎評 析
  這首詩有著宗教情懷,詩人以悲憫的心去思索罪與救贖等課題。
  詩題「最後的晚餐」已經給予讀者提示,這首詩書寫的背後隱含了宗教典故。最後的晚餐是指耶穌與他十二位門徒共聚的最後晚餐,出自馬太福音第26章、約翰福音13—17章。逾越節是猶太人慶祝解放的日子,慶祝他們不再是埃及奴隸。在這節慶的晚餐會上,耶穌告訴門徒他們之中將有背叛者將出賣他,席間耶穌幫門徒洗腳告訴他們日後要彼此相愛,誠如他愛他們一樣。之後,耶穌果真遭到猶大的背叛,而上帝藉由耶穌釘上十字架,以血洗刷人們的罪惡,使人們得到救贖。回到這首詩來看,這最後一餐有可能是詩中作者與「持煙者」共度的最後一餐,持煙者的手指交叉成十字,彷彿是個殉難者,以身殉道。在這裡的「道」除了可以解釋為宗教意涵,我們也可以擴大來看,涵蓋了「崇高的理想」、「志業」。
  這最後的晚餐是這麼的哀傷與神聖,但在詩的最後兩行,「我們都吃得太飽,開始睏倦/以致忘記了哀傷」。鴻鴻以飽食便倦怠──人的原始生理反應,去對比那個即將殉道者的神聖,讓讀者感到落差滑稽之際,卻更深地觸碰到人的可悲。

詩路管理員發表 | NO 32 | 單篇網址 | 迴響(0)

星期五, 12月 1st, 2006

陳義芝〈某一角落〉■評介者 莫渝

在城中某一角落
躺著一個死去的人
他曾經對愛存有幻想
以致對自己不忠
幻想黑夜的眼淚
染繪短暫的迷航
他左手拖回一頂破網
右手抓住一尾僵冷的魚屍
躺在城中的一個角落
淒迷的眼色凝結成露水
但悔恨煎熬的心點亮了陽光
很快地他站起來
沒有死,他向廣場走
不怕人看到傷口的火焰
他怕城中還有更多死者
躺在闃暗的角落
為了愛他曾失去的
為了愛又重新找回
他向城中心走,迎著光
黑夜的傷口跟著縫合起來
◎註 解
□註一 迷 航:等同「迷路」。走失了道路;迷失了方向。
□註二 淒 迷:淒涼悲苦,若有所失。
□註三 廣 場:廣大的空地。通常指城市中的廣大的空地,周圍都是房屋與大樓。
□註四 闃 暗:寂靜陰暗。文天祥〈正氣歌〉:「陰房闃鬼火」。
◎詩人簡介
陳義芝,1953年12月3日出生於台灣花蓮市,祖籍中國四川省。先後畢業於省立台中師專、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香港新亞研究所文學組碩士、高雄師範大學博士。曾任《聯合文學》資深編輯、聯合報副刊組副主任;現任《聯合報》副刊組主任,輔仁大學外語學院兼任講師。著有詩集《落日長煙》(1971年)、《青衫》(1985年)、《新婚別》(1989年)、《不能遺忘的遠方》(1993年)、《遙遠之歌》(1993年)、《不安的居住》(1998年)、《我年輕的戀人》(2002年),兒童詩集《小孩與鸚鵡》(1997年),散文集《在溫暖的土地上》(1987年)、《沿往事而去》(1994年)等,評論集《不盡長江滾滾來――中國新詩選注 》(1993年)、《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1996年)等。曾獲青年文藝競賽獎 (1972年) 、國軍文藝金像獎 (1981年) 、教育部散文金像獎 (1982年) 、中華文學獎 (1986年) 、新聞局圖書金鼎獎 (1987年) 、時報文學推薦獎 (1993年) 、文協新詩獎 (1996年) 、榮後台灣詩人獎(2002年)等。
◎評 析
  本詩選自詩集《我年輕的戀人》,2000年1月作品。
  每個地方,任何時刻,都有事件發生。大者戰爭、屠殺、空難、海嘯、流行疫病等悲劇,以及節慶大典、球賽歡騰鬥毆等;小者家庭溫馨或破碎,情侶相愛或怒目砍殺。事件發生後,引起欣喜爆笑,悲哀傷亡。透過媒體報導,彷彿我們身歷其境,親眼目睹;然而,我們不知不見者更多。
  詩人揮灑的春秋之筆舒展自如,可以著墨大事件,顯示恢宏氣度,也要點明小事件,表誌纖毫細巧。陳義芝這首〈某一角落〉即屬後者。
  全詩5段,每段4行。首段,事件發生在「城中某一角落」,一名死者「他曾經對愛存有幻想╱以致對自己不忠」。按文意,這名死者是情殺的犧牲者。第二段,這名男子曾經因情(有過愛情的幻想)而發生出軌。作者用有趣且曖昧的文詞,形容一段「短暫的迷航」:「他左手拖回一頂破網╱右手抓住一尾僵冷的魚屍」。用破網和魚屍暗示外遇感情的不完整(破網)與殘敗(僵冷的魚屍)。第三段,悲劇發生後,「悔恨煎熬的心點亮了陽光╱很快地他站起來」,死者死而不死,彷彿復活了,指的應該是這場「情殺事件」的回響。第四段,廣場是眾人匯集之地,死者走向廣場,是要接受眾人的指責,也要眾人引以為戒:「他怕城中還有更多死者╱躺在闃暗的角落」。
  許多世界文學名著如《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等,都由社會情愛事件的報導架構堆衍而成。歷史重演,事件也一再發生,敘述則各具巧妙。有情愛的地方,是否必會出現情殺事件?詩人下筆應有事件發生的觸因,是什麼社會新聞觸發其心意寫出這篇類似「新聞詩」的詩?也許不重要。末段是作者藉此希望「癒合傷口」,「迎著光╱黑夜的傷口跟著縫合起來」,避免讓「黑夜的傷口」擴大,不讓「更多死者」增加。因而,出現矛盾的語句:「為了愛他曾失去的╱為了愛又重新找回」。如同告誡「勿蹈覆轍」的警語。
  詩人不像小說家擅於說明,他經營意象使詩更具隱喻效果。我們看第三段的「淒迷的眼色凝結成露水」,原本因情愛出軌而淒迷(迷航),在亡故後,轉為晶瑩的「露水」,似乎暗示死者的醒悟;然而出軌也有「露水鴛鴦」的意味。但就整體文意的演進,在這裡,清明醒悟的說法較合邏輯。

詩路管理員發表 | NO 31 | 單篇網址 | 迴響(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