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簡介/登入

分類彙整

月曆

12月 2006
« 12月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分月彙整


搜尋


搜尋關鍵詞



文章列表

最近迴響

最近引用

推薦連結


RSS聯播:

Feed


« 陳千武的詩「野鹿」的主題    秋吉久紀夫 | 回到主頁面 | 作家小傳 »

12月 14, 2006 at 5:10 pm

獨木舟-嚴父患癌症逝世瞬前的悲哀-

失去光潤的白象牙的死接近您
葡萄搖晃的願望
不知何時竟成酸痛的癌細胞
伸長的鐵絲綱 毒蛇舌尖的紅絲
網佔臟腑的中樞
戳破時間 啄傷愛的果實……
您說 看見穿八卦衫的神接近來
神接近來
來蒐集我們聳立的神經和神妙的嘆息!

渡過隔開的命運運河 
生命在晨露的脆弱裡閃耀
您的誕生是獨木舟的出航-
您的生涯是無止境的落差-
忍受高傲的太陽的暴虐
在華麗的風景區
背負寄生蟹的貝殼
在沙灘
棒著澀臉而不哭
綠色的巒峰在遠方
──誰也不敢嘲笑

您持著未曾失信的鏡子
照我們一連串的懷古
朦朧的山霧所支配的悲哀
給我們一片無望
懷古是刺繡在您身上的痛苦
無望介在骨肉之情與原始的復活之間
您呻吟
您掙扎
雖然 蓮青期待的果實已纍纍
但距離葡萄成熟季還遙遠呢

在膨脹的歷史裡
在暴裂的剎那間
呼吸淡薄的空氣 咬住纖細的恐怖
向火盛的癌細胞
向超越數字的蛇群 挺身作戰……
黃昏 您呼吸陷入困難
溫度計的愛一直升高
我們的焦急和低濁的叫聲喊著您
哦!不要怕
您底血液灌溉的種苗
已生出強壯的根
在我們的家 美麗的島上

夜已沉寂 地球在逆轉
然而 您已不在關心那些
您的一切被催命的痛苦毀滅
花的慾望不復存在
一顆隕星拖著微光掠過您的白髮頭上
被喧嚷的太空人漫步太空的故事
你厭煩不?
不!您已不再關心那些
霧已消散
您恢復清醒 恢復徹悟

摒棄未完成的藝術刺繡的現實
您撒下了手……
離別就是這麼簡單這麼痛苦
讓我們哭泣吧 哭出長久
被抑壓著反命運的哀嚎

讓我們擁抱您不裝飾的愛
以詩的莊嚴 唸經的音韻
木魚的孤獨聲 佈滿寂靜的夜
在被戳破了的時間裡
被挾在神曲的終了和神曲的開始之間
神融化了我們……

  寫與父親離別的非常哀的詩。內容上完全與「野鹿」詩,互相重疊著。「獨木舟」以六段構成,一段受癌性侵害的父親躺在瀕死的病床,被家族看護著,一直說神要來接他去的場面。第二段父親忍過高傲的太陽暴虐過了一生的回顧,而不斷地遙望愛護過他的綠色巒峰的重視。第三段是臨終前的父親喘著氣,向家族談起過去辛苦的事情。第四段是家族告訴陷入呼吸困難的父親,已經有繼承香火的新生命,強壯的根,產生在家,產生在台灣的場面。第五段描寫在夜的靜寂裡,喪失了回復力氣的父親躺著的姿態。第六段撒下了手的父親,家族以詩的壯嚴唸經哀掉,敲著木魚的聲音作為結束。
  「野鹿」是被射傷之後的鹿,「獨木舟」是因癌症臨死的父親。雙方都依照時間的推移而表現。比較起來會發現雙方都有相似的過程與語句。在黃昏裡橫卧著瀕死的軀體,隨即有回想,繼著記憶和痛苦都沉淪於忘卻的彼方,而在周邊的寂靜冷漠裡一切消失了。給野鹿或給一生渡過苦難的父親,感到生的氣氛有了安慰的是綠色的巒峰玉山。還有給野鹿或給父親難耐的苛酷性的是太陽的光。而且雙方都在其內裡含有情愛的絲線貫串著。「野鹿」和「獨木舟」雖然是不同的表現,但差不多是屬於同一次元的作品。而能夠指摘的是,「獨木舟」是直接愛惜著對「台灣人的父親」的死這一點吧。
  既然如此,前面陳千武所講的,是因父親臨終時悲慘的實況體驗,成為「野鹿」創作的第一動機。等於是要把描繪父親悲慘的臨終的「獨木舟」,怎樣改自己所憧憬的安靜而美的臨終場面,才成為執筆「野鹿」詩的發端,這情況完全符合。

  三、
  關於「野鹿」詩的主題,在陳千武所住的台灣的詩人們,有何種看法與意見?這可以舉出兩種代表性的評論來考察。其一是鄭烱明,其次是趙天儀的意見。鄭烱明在「笠」二十期發表了「苦悶的象徵」,趙天儀論「桓夫詩中的殖民地統治與太平洋戰爭經驗」刊於「笠」一一一期。
  鄭烱明說:「無疑地,『野鹿』視為筆者上一代的苦悶的象徵,雖然無直接表示出野鹿繁複的內面世界,但似乎可自詩裡不同面貌的和經驗的變形,察覺它是屬於消極反抗機械文明威脅的產物。透過眼前荒野蠻荊的阻隔,我們急欲從現實與想像的齒鋸中,探知野鹿的真實去向。事實上,野鹿去向及野鹿本身並非此詩的主題,『野鹿』的主題被鉗在牠背後廣大的背景-愛與死去,即從中放射出來的亮光不僅如蒼穹星星的閃耀,更揭發了歷史的醜陋面具和做人的最後期望。……作者憧憬的只是野鹿莊嚴靜穆的臨終,不是對生存頹廢的破幻。……另外,類似軍國主義人類的失態,我們都應感到絕對的懊悔,不論是已發生的,正發生的或未發生的人性的追害必需格外戒惕。……『野鹿』是自稱患有詩抵抗的慢性病的現代詩人之一個替身,一個角色。」
  趙天儀說:「這首詩『野鹿』有戰地與故鄉的雙重意象,同時也有野鹿與自己的影子所形成的雙重意象,造成詩中的隱喻,來象徵生命的脆弱,以及死亡的安寧。……在『野鹿』這首詩中,桓夫所要表現的『是描寫一隻野鹿愛過傷,於臨終瞬前沉入回憶的安靜。』換句話說,是表現死前的剎那。」
  正如鄭烱明以表題「苦悶的象徵」所認定的一樣,「野鹿」不是描寫野鹿本身,是作者陳千武前世代的父親的苦悶,同時也是慢性抵抗的陳千武自己。而且『野鹿』的主題,是對包含軍國主義的現代機械文明的威脅,持著消極性的反抗為基盤而依據人性的愛與死的期待,安靜的死的憧憬。
  另一方趙天儀所把握的是,野鹿不外就是陳千武,他提出『野鹿』,是依據他的戰爭經驗,因此在死的終末期熱望了安寧的世界。
  趙天儀並進一步說「作者在太平洋戰爭中所體驗的『死』前的剎那,跟『野鹿』『死』前的剎那,交織成『我怎樣寫『野鹿』這首詩』的體驗。」
  那麼我們來看看陳千武寫「我怎樣寫『野鹿』這首詩」的內容吧:
  「野鹿」是從自己的經驗中發現素材,以「擬似故事」的構造寫成。乍見似具現實性的外殼,但實際是相像性的一場情景。在這現實性的故事裡,我發現與自己的經驗有相同的感觸。可以說這是自己經驗的再發現的詩。並且意圖把自己的經驗推展為更普遍、更一般性的經驗。
  「野鹿」並無難懂的地方。是描寫一隻野鹿受過傷,於臨終瞬前沉入回憶的安靜。這些情景似乎每一位讀者都可以領略,很容易了解。但事實上野鹿並非這首詩的主題。我認為臨終瞬前的安靜是極為寶貴的情緒。配以追憶與現實的對比,要表現現實的苛刻與憧憬的美那鮮明的兩面;並以生命的葛藤與大自然的對比,要強調生命的哀愁和貫串在其中一絲無可奈何的宿命。
  如上述,他回想了從軍去太平洋戰爭中在澳洲北部帝汶島遇到的鹿,如次說:
  這些故事,這些事實,佔據了我追憶的大部份,印象太深刻了。因此,我把這些經驗編織成「野鹿」的詩。……我是儘量在野鹿的意象(image)上重疊著自己的影子,想造成雙重意象(double image)的效果。但願人生的最後,脆弱的生命之死,能得到如「野鹿」的死那樣安靜和優美而已。
  把陳千武所說的,和前面兩位所說的話互為對照,就會感覺到鄭烱明和趙天儀的話,引用了陳千武本身說的語言,是不可否定的。都認為「野鹿」不是說鹿本身,是對「人生臨終期的安靜的死」的願望,而是「生命所持有哀愁與無可奈何的宿命」。
  把野鹿看做父親,看做現代詩人陳千武本身的鄭烱明,認為對包含軍國主義的現代機械文明的威脅,持著消極性的反抗為基盤這一點,跟趙天儀僅認為野鹿是陳千武本身,把陳千武所發想的位置地點,固定於戰場帝汶島,這兩者之間的看法有其差異。但無論如何,要追求這首「野鹿」的主題,如不追尋到陳千武所言及的詩的發端「獨木舟」一詩,絕不會瞭解陳千武所說的「臨終瞬前的安寧」的真諦吧。

  四、
  一九八九年三月在台中,我和陳千武見面時,我問他有關「野鹿」詩的一些疑問,在此摘要其必要的部分:
  「『野鹿』一詩,對野鹿的掌握,使我感覺到近似村野四郎的作品。」
  陳千武說:「那個時候,我正在翻譯村野四郎的新即物主義的作品……當時村野四郎還健在,曾經也跟他通過幾次信。……我有機會得到他的『體操詩集』,覺得很高興,就把它翻譯了,後來又把『現代詩的探求』,譯介在創刊不久的『笠詩刊』上。因為有了這種的關係……」
  他的話正給我所猜疑的正面的回答,使我明白了一切。村野四郎有如次一首詩:

  鹿
   鹿在 森林外的
   夕陽裡 默默地站著
   牠都知道
   窄小的額上正被狙擊著呀
   可是
   這有何方法可設防呢
   牠  很端正地站著
   遙望著村莊的那邊
   活著的時候像黃金般閃爍
   以自己棲息的
   廣大森林的夜做背景

  這是收錄於村野四郎第九詩集「亡羊記」(一九五九年十一月,攻治公論社刊)的詩。陳千武把它翻譯,收入於一九六五年十月出版的「日本現代詩選」。是在一九六六年二月在「笠詩刊」第十一期發表「野鹿」這一首詩的四個月前。還有,陳千武在其所著『現代詩淺說』,對村野四郎這一首詩「鹿」詩,也引用了村野四郎著「現代詩精神」裡的解說:
  「這是一首語句簡易而鮮明,容易被看做置之不問的詩。只是描寫了瞬將被射殺的一隻鹿的姿態而已。誠然,我們若能從詩裡所描畫的光景,感到「生」即將終了的瞬間,站在哀歡的邊緣,一種虛脫的時間裡,令人遺忘了悲哀或恐怖的那種戰慄性的恍惚狀態;那你對生物所持有的不屬於恐怖,亦不屬于憧憬的微妙的心理,在鹿的姿態所表現的,得到感覺上、形象性的共鳴就好了。「牠很端正地站著遙望著村莊的那邊」是一種茫然自失的狀態,進入「無」瞬間的姿勢。」
  很明顯的,當時村野四郎的「鹿」詩,強烈地烙印在陳千武的印象裡。而村野四郎詩的影子,如何落腳在陳千武的心理呢,在下面一首陳千武的詩也可以看得出來。

    殺風景
      從並列的豬肉攤的一端走過
      忽然,清新而美麗
      的側臉 瞥過
      我回顧……
      看見她 肩膀披著郊外的春走來
      隱約於她底頸項和頭髮之間
      含著淺羞的一股香氣
      她走過並列的豬肉攤的現實的紛雜
      轉個彎向擺著菜攤和
      花卉的那邊走去
      於是
      肉攤的老闆聞聞尚餘留著的香味
      揮起了豬刀 切斷
      赤紅紅的rotesgue的一片排骨
      隨即 又恢復了
      一陣殺風景的紛擾在那兒

  這是詩集「不眠的眼」(一九六五年十月)裡的第三輯殺風景中的一首,位於「信鴿」詩之後,可以斷定是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一日父親逝世之間所執筆的詩。這首詩跟村野四郎的作品「牆的那邊」「肉店的Orpheus」(「亡羊記」),還有「慘憺的鮟鱇」(「抽象之城」)等有其近似的意象,充滿著「探頭在日常風景裡的生與死的形象化」的意味。
  陳千武更在詩集「不眠的眼」的後記,如次寫著:「似有一種不可抗力的苦悶,令我不得不嚮往詩。苦悶的壓力愈大對詩的執念愈重。因此我感到在詩裡才能有我底真實生活的愛和生,以及期待的完美的死。面對著一種不可抗力的苦悶掙孔,我要活下去!」這種控訴正如陳千武自己所說的,詩「野鹿」執筆當時,是關心了村野四郎的詩和其詩論「新即物主義」(Neue Sachlichkeit)的時期。
  陳千武在其時期翻譯的村野四郎著「現代詩的探究」、「詩的主題」項目,也有論及現代詩主題地方:
  「原來的那些無意義的詩是類型的世界追求類型的美做為詩的主題。因此至今『在無詩的東西裡追求』這種口號也就產生出來了。事實在舊的詩裡『詩的東西』都是與實存毫無關聯的類型的世界的事。而新的現代詩的主題,不應像那些口號所示,祗是對舊式美學的抵抗,而應該是在現代這個存在忘卻的世界的夜裡,造出存在的顯明處,成為其主題的真的根源才對。作為詩的主題「向實存的鄉愁」是意味著從世界的夜解脫,同時抵抗掩蔽存在的各種非合理性的壓迫,喚起化那些為無的熱情。」
  這等於意味著新詩裡「詩性的東西」,都是與實存有關係的非類形的世界。這一點對詩人最重要的是,深刻關心事物的心,事物本身,而非其名字或外觀的形式。認清事物本質的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葛魯克(Stefam George),侯曼斯達(Hugo Von Hofmamsthal)等,都被稱為新即物主義的先軀者。而對其加以理論支柱的是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以及第二之世界大戰後的沙特(Jeam Paul Sartre)。
  村野四郎介紹新即物主義的文章有「新即物主義的展開」一篇,是刊登於一九五一年「詩學」十月號,以下是村野四郎譯介的海德格的語言:
  「對存在無盡的關心,能歸結的是死的現象。我們的存在是『向終了的存在』Sein Zn Ende或『向死的存在』Sein Zu Tode,如此思考的時候才有其完美。死就是現存在的存在完全不可能完了的可能性。畢竟恐是現存在最正式性,與其他沒有交涉,確實而不定,而且無法超越過去的可能性」。
  陳千武的詩「野鹿」成立的過程,即背負著如上述Neue Sachlichkeit(新即物主義)的重大要因。在此「期待完美的死」還有「臨終瞬前的安寧」的根源。不過,我並不是說,陳千武的詩「野鹿」,因此跟村野四郎的詩「鹿」具同一的主題。
  
  五、
  先前看過台灣的趙天儀,對「野鹿」所提的看法「桓夫詩中的殖民地統治與太平洋戰爭經驗」,即有全面性談到陳千武詩的主題的地方:
  「桓夫在『現代詩淺說』裡的「詩的動機和主題」中說:『很多有關社會性為主題的詩,不能使我們感動的原因,似乎在詩裡缺乏「愛」這一種重要因素之故。我們要改善社會必須要為了「誰」,而非為了社會本身。我們指摘社會罪惡一面,也並非為了社會,而必須為了「某個人」才對。為了「誰」和為了「某個人」,那「誰」或某個人,就是自己所愛的人。為了自己所愛的人,我們才有意思想改善社會。如果不為了所愛的人,詩人寫的詩便是無意義的空虛的東西。』……詩人桓夫在詩的精神論上,以反抗現實的醜惡出發,但也基於愛的理念,給歷史的錯誤予以深刻的諷刺和批評。」
  還有李敏勇在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七日,在台中舉辦的「桓夫作品詩論會」席上,對陳千武的詩作姿勢的立腳點,如次說過:
  「我們的詩壇很少用戰後這個角度來看作品,以亞洲來說,大陸、日本、台灣在二次大戰中的角色便不太一樣,日本它是扮演一個侵略者的姿態,大陸是站在抗日的立場,而台灣名義上是日本的殖民地,也同樣被捲入戰爭的漩渦,可是它不是侵略者,也不是抵抗者,而是一個微妙的第三者,這個角色使桓夫能站出來,以客觀的立場,觀察所發生的事物,他的創作態度很鮮明。」
  這兩位所指摘的「愛」與「第三者的態度」,是要考察陳千武的詩,解明詩「野鹿」的主題時,不能不考察的問題。
  首先,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台灣或台灣人的特異性,來重新考慮詩「野鹿」吧。
  先前我把陳千武的「野鹿」和村野四郎的「鹿」做為對比,可是在陳千武的詩有,而村野四郎的詩沒有的,是「阿眉族的七個太陽」,以及與詩「獨木舟」有所關連的「綠色的巒峰、遙遠的玉山山脈」,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語言。還有把「野鹿」直接假托於「父親」或「自己」「台灣住民」的這種視線。關於「阿眉族」前面已經說過。
  寫「野鹿」詩的第一動機,是據於一九六五年五月廿一日的父親因癌逝世,因此死之後直接執筆的「獨木舟」詩,成為要解明「野鹿」詩主題的最主要資料無可置疑的。
  父親死了之後,他寫了「獨木舟」,獨木舟是赤道直下的族民使用的剜出圓木做的小舟。這是最於一九六三年陳千武寫「信鴿」詩中,已經出現的語句。「埋沒在南洋/我底死,我忘記帶回來/那理有椰子樹繁茂的島嶼/蜿蜓的海濱、以及/海上、土人操櫓的獨木舟…。」「信鴿」詩收錄在詩集「不眠的眼」第二輯,也是關於死的作品,地點是帝汶島。由於父親的死,立刻連想到曾經陷入死的狀態意識裡的帝汶島,有土人操櫓獨木舟的帝汶島,還有在島上密林里棲息的野鹿。陳千武告訴我說:
  「直接與帝汶島有關的景象做為題材的詩,有『野鹿』一首,…野鹿是,因為在帝汶島缺乏糧食,所以要每天去打獵,獵野鹿。一個中隊一天能夠獵到一頭野鹿,餐桌上就太豐盛了。渡過那樣的生活,『野鹿』的image就深刻地留在腦裡。…所以『野鹿』是屬於帝汶島的題材,也等於是台灣本身的題材。」有沒有祖先的意象流傳在詩裡?,「當然有,是形成為意識內含在詩裡。」
  他的小說「迷惘的季節」(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也有帝汶島的鹿的記載。陳千武在帝汶島戰線的時期,應該是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到四五月七月十六日之間。所屬部隊台灣步兵第二連隊第三機關鎗中隊的駐屯地是葡萄牙領帝汶島東北海岸老天附近的密林深山。
  「我怎樣寫『野鹿』這首詩」裡,也有「鹿」的記載:
  「當時帝汶山的日本軍已失去本國的支援。缺乏糧食,不得不開始「現地自活」的方法,就地從事種植採取糧食。有些士兵被派進入原始森林裡打獵。密林裡野鹿特別多,平均二、三天就有一隻野鹿被打死,放置於部隊的廣場。那從肩膀流著血而死去的野鹿,我看過很多。而覺得同樣一個生命,人與野鹿的死有何差別?被一張召集令征召來到戰地的我的生命,又豈不是很脆弱的嗎?強與弱,豈祗是立場的不同而已嗎?」
  由於父親的死,確實使他想起了在帝汶島的密林裡,讓自己所屬的日本軍射殺的好多野鹿,便把自己與野鹿連在一起,又與帝汶島的原住民也連在一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被日本軍閥徵召出征到南洋帝汶山島去服役。帝汶山的人口稀疏,所住的土人仍過著原始的生活。男女都裸著上半身當日本軍的苦工。日本軍詐騙那些土人說:『日本是太陽國,你們若想反抗太陽,眼睛會瞎,所有的愛會被燒焦得比你們的黑竭皮膚還黑。』腦筋簡單的土人們信以為真,在近代化的軍隊之裝備的牽制下,毫不敢謀反。但為了役使他們,部隊發出命令的各階長官太多了。土人們便慨嘆地說:『那麼多太陽……』。而我,在日本軍隊裡的一個不是日本人的我,深深了解土人們的苦衷。那些過多權威的太陽,使我聯想到了阿眉族神話裡的故事。那有趣的故事。」
  聯想便產生快速的連鎖,從父親跳到帝汶島的野鹿,從帝汶島的野鹿回到自己,從自己又跳到帝汶島的原住民,從帝汶島的原住民回到台灣的原住民高山族,又與全體台灣住民打成一體。其中帶著村野四郎的詩「鹿」的imare。「野鹿」的鹿和村野四郎的「鹿」的鹿不同,是具有強烈的被壓迫者的形象予以象徵化了。存在著自一八九五年(明治二十八年)日清戰爭以後五十年間的台灣人的哀號,或許在那兒以前祖先們的控告也存在著。
  其次是「七個太陽」。前面舉例的文章中,帝汶島土人們所發出的「那麼多太陽……」,是針對日本軍的苛政所發出的語言。點檢「野鹿」詩裡有關太陽的描寫,就有「那老頑固的夕陽」「血色的晚霞」「曾灼熱的光線」的語言。在「獨木舟」即有「忍受高傲的太陽暴虐」。太陽並不象徵和平,不外就是比猛虎更兇。那是「佔據著山野的獰猛的面貌」「朦朧的山霧」。尤其沒有比日本軍隊更強的。這些就是「七個太陽」的內容意義。中國古典的「莊子」「淮南子」「山海經」等,均記載有一天十個太陽一起昇上來,使人民困苦了,結果用弓箭射落九個太陽的故事。記載得最詳細的是「山海經」的「海外東經」記述。
  「天地雖有十日,卻自然依序出來互相運照而明,然而今俱出現為天下妖災,故羿受堯命,分明其靈誠,仰天引弦,九日即予潛退」,阿美族也有這種傳說流傳吧。
  跟這樣的太陽對比著,「玉山山脈」便在陳千武的詩裡聳立起來。
  「我出生於南投縣名間鄉的山頂,是八卦山脈的南端。在那山頂的地方,每天仰望著遙遠的玉山,渡過我底少年時代。黎明以及黃昏時的玉山形成優雅美麗的線條,展示著永恆的青春。」
  「玉山與我是那麼親近,是我理想的象徵。野鹿在臨終時仍抬頭仰望玉山的青春,是表示生命至最後的收場尚不失去理想的堅強意志。而野鹿的生命,猶如人在這文明發達的社會裡,常受到mechanism底恐怖的生命那樣脆弱。」
  玉山海拔三‧九九七M,是台灣的最高峰。「獨木舟」裡有「綠色的巒峰在遠方」面對著「傲慢的太陽」。「野鹿」裡也有「老頑固的夕陽」「想灼灼反對」與巒峰對峙著。那是不僅對陳千武一個人,卻是對住在台灣的所有住民,賦與永遠的安寧的存在。
  其次對於「愛」的考察,如趙天儀在前面的記述一樣,陳千武的詩全面性的特徵指摘著「愛」,即具體的跟自己有關的人們之間的愛情,成為陳千武詩的底流特有的根源。他這種看法,在陳千武的「不眠的眼」詩集後記,他有「我底真實生活的愛與生」的記載。這種說法在村野四郎的詩裡都沒有。還有前面「我怎樣寫『野鹿』這首詩」裡的「日本軍是太陽」「你們若想反抗太陽,眼睛會瞎,所有的愛會被燒焦得比你們的黑褐皮膚還黑」,這些句子,也有情愛(愛)的臉在探頭。而情愛在詩「野鹿」裡是以怎麼樣的面貌內容含著呢?
  首先看到的是最後一連「哦!愛情愛情在歡樂的疲憊之後昏昏睡去睡……去……」,這裡的愛情,從意義上來說,跟帝汶島的土人被日本軍規制下的情愛並無兩樣。可以想到骨肉或親朋之間的愛。趙天儀從『現代詩淺說』裡引用的,有如次的部份:
  「不過我們該想一想,這種社會人心的頹廢和墮落的原因何在?又有甚麼阻止著改善社會風氣,使我們停滯在一種無能的狀態裡?是不是由於文化的沒落,使我們不能持有「愛」這一語言的真正充實的意義?愛使人與人融合的原則被破壞了的現代,人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爭奪,很少顧慮到民族愛以及人類愛。融合人與人的「愛」,始終無法恢復在這社會安慰我們;只有喪失了「愛」的社會困擾了我們。在此,詩人應該把「愛的貧困」這種事實,訴說一般群眾才對。」
  確實有其思想,陳千武認為詩人的任務,應該在人與人的交流中斷了的現代社會,必須使其復活真正的「愛」。那種本然的「愛」,只為了社會而叫喊口號,已經不可能實現。應該先對自己周圍存在的實體的人們,夫婦、親子、兄弟姊妹、祖父母、姪甥,這些親族或親近的人之間,結合愛的彩帶,不然,不可能達成。他的「現代詩淺說」的刊行是一九七九年,與發表「野鹿」詩的一九六六年時點,相差有一段距離。可是查考陳千武的各首詩,就會檢出早於一九六六年以前已經使用了很多「愛」的例子。
  一九六三年出版的「密林詩集」有「妳的眼眸/閃著晶晶的愛意」(銀河),「一片愛語枯萎了/被雨無情的敲擊而冷卻」(晚秋)。一九六五年出版的(不眠的眼)有「哎!又一批頭髮脫逸了/從愛情的城壁-」(季節風),「純潔與污濁聯在愛垂直的莖管理」(荷花)「愛從偶然的機緣產生」(愛河)。一九六九年出版的「野鹿」有「啄傷愛的果實」「溫度計的愛一直昇高」「讓我們擁抱您不裝飾的愛」(獨木舟)。一九七四年的「剖伊詩稿」有「院子裡蟠卷在鋪路石上的草/以鮮綠的彩色爭愛的那種愛」(石)。同一九七四年出版的「媽祖的纏足」有「草坪是我的愛情」(人工石)等等,像一條絲線般連繫者。我用「愛」「愛情」「情愛」的譯語寫出來,原語卻是「愛」「愛情」。把這些詳細觀察,也會發現在「剖伊詩稿」裡有「人類的裸露在愛與死的塢上/不必用竹竿晒長短不齊的衣衫」(影子)。還有「媽祖的纏足裡」,有稍為不同表現的「秤稱戰爭和愛情如果得到的平衡是正義」(夜‧和平)。畢竟應該注目的是,把戰爭當做死的意義的活,「愛與死」就是對象的一種看法。前面引出的一九六五年出版的「不眠的眼」後記,即有「我底真實生活的愛與生,以及期待的完美的死」互相有其對比,可是陳千武的「生」卻不知道遺落在甚麼地方看不見了。不,應該說,「生」在不知不覺之中納入「愛」裡而看不見才對。
  這意味著,於一九六五年的時候,「在我真實生活裡的愛與生」與「以期完美的死」的構圖,卻被「在我真實生活裡的愛」與「以期完美的死」代替簡化了。等於重視「愛」比「生」更需要。「以期完美的死」的想法,就是前面說過,與村野四郎的作品與其介紹的新即物主義所依據的海德格的「終末的存在」,亦與陳千武所稱的「臨終瞬前的安寧」能予結合的思想。而這也就是村野四郎在「現代詩的精神」,把自己的作品「鹿」解說為「生與死的接融點瞬間的閃光」的情況。不過,陳千武雖然在前述村野四郎的詩「鹿」的解說文中,同樣提到「在生命與死的接點上」的句子翻譯過,卻有意把它設定為「愛與死」的語句。而且如上述陳千武的「愛」是對自己周圍的骨肉親朋或情人的愛為主的實體。把它簡式化就是愛、愛情、情愛是生命本身,自然的本然的作用,而戰爭是阻礙這種作用的。因而戰爭是非自然的作為,自然的本然的死,是生命的復活,愛、愛情、情愛是其源泉。因此愛與死是成對比的,同時也是表與裡的關係。在這一意義上,自然本然的死的營運,必須安寧而嚴肅。亦即「大地的死永遠是健康的/我們必須等待/從大地萌芽的死/等待一個死真正得到另一個死為止」(影子)「剖伊詩稿」的情況。於一九六六年二月發表的「野鹿」詩,是這種「愛與死」初次結合了的作品。但是死並非自然本然的發生,是被弓箭射傷了的非自然的死。因此才需要「哦!愛情/愛情在歡樂的疲憊之後昏昏睡去/睡…去…」這一部份的表現。陳千武當時慾性地攝取村野四郎詩「鹿」,有其決定性的相違點也在這種表現裡。而「獨木舟」是走向「愛與死」路上的「愛與生」與「死」的領域的詩。在那兒配有「白象牙的死」「啄傷愛的果實」「生命在晨霧的脆弱裡閃耀」以及「愛與生」與「死」的彩色磁磚。
  然而,在此尤其必須附記的是,剛剛提到(獨木舟)詩裡的「啄傷愛的果實」這一句話,這一「愛的果實」是值得充分注目的語句,因為在這一句裡隱藏有解明「野鹿」詩的鑰匙。下面提出一首有關的詩來看看吧。這是「不眠的眼」第二輯的「網」。

   網
於天之蒼茫,於霧海
刻著花紋的年代。……哦!
掉下來一條條蜘蛛絲
撒下來長長長長的傳統
繫吊蜘蛛似種子、你我、傀儡
-絲織繽紛的世網

網搖晃,咱們就搖晃
網破碎,咱們就修築
花在網中,網在花中
花鮮紅,花誘惑
被誘成多角型的網喲
世界從此動亂,人間從此搔擾

於是年代的花紋皺起
臺灣海峽的浪波湧起-
三百年前,我底祖先
呱呱誕生於海峽的戎克船上
族人的歡聲沸騰
把皺了月光摺攏在潮上
三百年前,我底祖先
孕育民族精神,渡過海
海的對屽,八卦山脈伸向南方
於南方的紅土山巔
移植花,移植智慧,移植許多種子
-栽培我們綠色的命運

啊!命運的花一瓣瓣
綻放著不甚透明的悲哀
如奴隸,被綁在網中
被吊在傳統的蜘蛛絲
繫吊的蜘蛛似種子、你我、傀儡
-絲織繽紛的世網

  這一首「網」有一部份先行表現了以後寫作的「獨木舟」或「野鹿」所持有的要素。能夠指摘出來「花」「種子」「花瓣」等語句,很明顯地意味著子孫們對待祖先的語言。而且全部是先前的愛、愛情、情愛的對象,畢竟「花」或「果實」「種子」「苗」「根」等的語言,就陳千武的詩來說,均與愛、愛情、情愛的語言,持有特別密切的關係。如「獨木舟」詩裡的「葡萄搖晃的願望」「愛的果實」「蓮青期待的果實」「葡萄成熟季」「您底血液灌溉的種苗」「已生出強壯的根」「花的慾望」全部屬於這一類的。這些語言皆與情人、夫婦、親子、血液、慾情、生殖、骨肉之親等語言互為連帶著。要說男人與女人的結合,不如說是根基於從祖先到子孫一直流傳下來的,從生命維持的本能較適當。「花」「花瓣」「雌蕊」「花粉」「果實」「種子」「苗」「根」等語言,也就是潛在的象徵記號了。
  依據如上的思考重新再看陳千武所有的詩,也能舉出如『密林詩抄』有「弟弟嫌花不美/姊姊愛花結實」(木瓜花),『不眠的眼』有「怒放的花朵,留下妒恨的紫蕊」(焦土上),『剖伊詩詩』有「像散亂的花瓣那樣的血/使她的哀憐隨時流露在嘴唇」(血),「對於自然的肉體缺乏自信的她/卻讓她的女人性開花隨風飄散」(風),『媽祖的纏足』有「走入隱藏花粉的夜/我們尋找甘美的愛情」(夜‧和平)等語句,不難就會發現到。而主要『野鹿』詩集的「野鹿」詩有「小痣的創傷裂開一朵艷紅的牡丹花了」「誰都在嘆息多餘的權威貽害了慾望的豐收」「艷紅而純潔的擴大了牡丹花」「映不著夥伴們互爭雌鹿的愛情了」等語言,都毫無踟躕地跳出來。如此「野鹿」詩,雖在表面上提示了野鹿,其實全篇都環流著濕淥淥的血族真紅的情愛脈搏著。乍見陳千武的詩之下,跟陳千武所攝取的村野四郎的詩「鹿」有點相似,但是在陳千武的詩裡看不到在村野四郎的詩能瞥見的虛無的傾向,反而是在詩裡面潛藏著強烈的生命氣息的作品。
  如上述我探究了陳千武詩「野鹿」的主題。雖然陳千武說過,要表現「臨終瞬前的安寧」,但實質上跟村野四郎的詩有很大的差異。村野的詩是「對終結的不安」。而且村野的「鹿」是被射殺瞬前的鹿,陳千武的「野鹿」是被射傷之後的鹿。村野的「鹿」沒有特定的場所,而陳千武的「野鹿」卻設定有台灣一個特定的場所。村野的「鹿」有「生與死」,陳千武的「野鹿」卻有「愛與死」。畢竟陳千武的「野鹿」詩的主題,是於一九六六年的時點,從祖先流到自己台灣住民的命運,假托於野鹿,而意圖以「愛與死」為中心予以形象化的詩。因此才獲得了廣範的普遍性。(原文發表於日本九州大學教養部文學研究會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發行「文學論輯」第三五號)

※秋吉久紀夫:一九三0年生於日本北九州市。九州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科畢業。九州大學  
  教授,教育部文學研究會「文學論輯」編集及發行責任者。日本中國學會、現代詩人會 
  等會員。詩集「南方ふぐのらた」「天敵」,譯詩集「中國現代詩集」「アジア、アフリカ
  詩集」等。

詩路管理員發表 | 詩作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