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經典、放任、語言嘻玩與商業化

從後現代文化觀點論述當代網路文化,一般來說可以發現幾個很明顯的特色,就是去經典、放任、語言嘻玩與商業化。這些特徵對於文學傳播而言,誠然可帶來革命性的變革動力,但也造成了一般大眾對網路文學環境的憂心。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網路文學網站都依循著「後現代文明」打造,「詩路: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 http://www.poem.com.tw )的搭建理念,在核心概念上正有反網路文化的理想。

在台灣網路文學興起的幾年間,不難發現興起一股去經典的風潮。去經點與去中心的革命理念,固然令人激動,但是文學創作者如果不是站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革命,而是採取一種視傳統、典律於無物,把文學創作當作一種情緒發洩,挑動情慾的傳播模式的話,文學做為藝術的節制、美好與動人自然消失殆盡。

在眾多的文學網站中,過於強調自由的精神,有的網站為了吸引更多的寫手長駐,不加編輯的態度,幾乎成為當代網路文學傳播中的普遍現象,在一片放任的狀況下,閱讀者必須在眾多的砂礫中檢選罕見的金沙,也使得讀者失去網路閱讀文學的樂趣。

網路文學社群中更浮泛著語言嘻玩的現象,網路評論 者 gospel 就指出:

語言嘻玩目的不是為了尋訪意義或質疑意義,而是累積情誼,這在台灣,就俗稱為「打屁文化」。任何一個網站,往往凝聚最多人氣的,都是可以語言嘻玩的空間,譬如電子布告欄中的打屁版、或網站上的聊天室。打屁似的語言嘻玩,跟一般傳媒的輕薄短小笑鬧文化有一點不一樣的,是網路傳媒超越時空、並可匿名隱身、又可任憑己意發言的特性。

在網路文學的公共環境中,缺乏論述與深刻的文學評論,幾成為一種危機。

在台灣網路文學出現的短短五、六年之間,純文學透過個人線上出版模式復興的想像似乎令人幻滅,已經有論述者開始以較悲觀的角度看待之。向陽就指出,台灣的文學網路傳播媒介其實就是實體社會的映像,在實體社會中,副刊、大出版社主導了文學傳播的走向,也主導了文學風潮與書寫主流;在虛擬世界的網路中,文學傳播的主力,還是這些具有豐富資源、財力與人力的媒介,網路文學圈的多元性可說岌岌可危。事實上,隨著商業力量進入網路文學的場域,以詩人為主建立的文學社群在台灣被歷史的快速進展碾碎。網路文學發展至今,原本強調純文學、邊緣、前衛、實驗、社區與小眾的內涵精神,一夕之間在「消費市場」導向之下,開始尋求新奇、聳動、情慾以及巧變為風尚之所趨,把現實世界中的文學環境再到網路上複製一遍。

 

一個另類的網站規劃概念

在華語現代文學的諸多網站中,《詩路: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應當是專業性與豐富性相當高的一個網站,在眾多網路文學資源的推薦中,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劉渼 教授將這個網站歸納為「專屬性質的網站」:

此站為中文世界最豐富的新詩網站,乃台灣現代詩的網路聯盟,由文建會鼎力支持,內容無所不包:詩刊方面,點選重要詩刊精選,可讀到創世紀、台灣詩學、雙子星、現代詩等詩社近期出刊的詩,並可連結至橄欖樹。詩集,可點選新出版詩集簡目介紹。詩人及詩作,點選經典作品典藏區,可找到前行代、中生代、新勢力的詩人,介紹詩人生平、身影、詩作、手稿。詩論,可點選詩學教室理論評論,詩學教室有近五百題關於新詩的問答及討論;理論收著名詩人的詩論百篇以上,可連結至詩評家網站;評論有自評和他評,亦收百篇以上。網路詩,點選多媒體網路詩創新區,詩人在此展現許多前衛的實驗詩,如向陽台灣網路詩實驗室,有聲光俱美的動畫詩、超文本詩等。

而展現一個網站的專業性的堅持,應當還包括一種嚴謹的編輯態度,網路文學評論者藍貓就指出,眾多的藝文網站上,常會看到大量的「新詩」創作,在一般的認知中,詩的字數相較於其他文體為少,感覺上「好像」較容易入門,於是不少網站上充斥著單純發洩的作品,少數較嚴謹的網站如「詩路」或一些詩刊的網站則較為特殊,因為作者間較具「藝術創作」的共識,也引進了編輯的概念。

劉渼與藍貓是極少數在評價網路文學站台時,觸及了「詩路」這個文學網站的核心價值,在網路文化充滿去經典、放任、語言嘻玩與商業化的狀態中,我們堅持文學網站應當擴充經典數位內容、強調文學作品發表的編輯歷程、引進深刻的文學評論與理論與發展具有公共媒體意涵的網路文學媒體。

 

擴充經典數位內容

國內目前定期發行之現代詩刊受限於經費的限制,都缺乏專人管理與維護,無法定期更新或加以精緻編輯。「詩路」為現代詩詩刊服務,對有意願登上網路者,提供規畫與協助,因此集合了《創世紀》、《臺灣詩學》、《笠》、《乾坤》等詩刊,讓臺灣的現代詩創作、理論與批評,能夠有系統地向全球華文世界發行。經過多年的努力,《詩路》甚至「還原」與「保存」了一些絕版的詩刊,像是八○年代相當具有代表性的《現代詩》、《曼陀羅》詩刊,以及九○年代曇花一現的《植物園》與《美學藍灣》。

「詩路」也一直把現代詩經典、文學史料加以數位化典藏與展示,視為相當重要的工作目標。「詩路」的典藏計畫希望讓讀者可以閱讀到詩人的經典作品內容,聽到詩人的朗誦,並看到詩人的手稿、照片等珍貴資料。目前收入典藏區的人數超過兩百位,更有五十餘位詩人自行維護他們的專頁,隨時更新資料,讓典藏區的作品並非一成不變,更不會有「蒙上灰塵」的感覺。

 

強調文學作品發表的編輯歷程

和所有文學網站一樣,「詩路」重視作者即時發表與互動的機制,但和其他網站最大不同之處,在設站之初,就十分強調作品必須編選。

「詩路」設立的「新作塗鴉區」也就成為網路寫手一個挑戰的空間,以約十分之一的「錄取率」,目前經過編輯而進入「精華區」的網路投稿,也高達三千首以上。

為了讓更多的讀者見識一下網路詩的精采,「詩路」連續三年編選「年度詩選」,並出版書籍,在這幾本詩選中,作品後面除了有作者的簡介、創作歷程,還有作家與評論家蘇紹連、 鄭慧如 、鴻鴻、羅任玲、唐捐、 顏艾琳 、 李進文 、 須文蔚 、代橘等人對這些作品的評介。值得附帶一提的是,三本「年度詩選」中推薦的年度詩人:遲鈍、 林婉瑜 、楊佳嫻、陳雋弘等四位詩人,無論是出版詩集、成立個人網頁,或是參與文學獎,都有傑出的表現,可以見證網路文學社群在創作上已經走出青澀,並且卓然成家。

 

引進深刻的文學評論與理論

詩路不僅僅彰顯經典作品與創作,還希望能讓讀者在閱讀詩作的同時,不要浮面地品賞,更不要進行印象式的批評,更不要以言語嘻玩的方式討論詩學,因此把文學期刊與文學專書中的理論與評論數位化,一向是網站建構中的一大目標。

在資料庫結構化的過程中,我們更希望讀者能在閱讀詩的同時,可以輕易地取得相關的理論與評論,因此不但可以在理論與評論區可接觸到這些文章,讀者在典藏區閱讀作家資訊時,資料庫也會將相關理論與評論資料呈現在讀者的相關資料中。

 

發展具有公共媒體意涵的網路文學媒體

在商業化的文學環境中,一方面,大眾文學的影響力大增,精緻的文學作品傳播空間相形之下受到壓縮;另一方面,文學傳播十分難以非營利的模式提供內容,公共服務幾乎是不存在的概念,無論是收費機制的建立或是夾藏廣告的網路文學網站,漸漸佔據了網路文學傳播的場域中。

「詩路」自誕生以來,所有工作人員碰觸到文學在網路上甦醒的脈動,在「詩路」的公眾服務中,《 每日一詩 電子報》最具特色。從自身的電子報開始,到與「智邦電子報」和「聯合電子報」等平臺合作,每天由編輯編選的兩首作品,堅持免費、降低廣告的負載。另一方面,而且為了讓電子報的內容能避開商業文明的衝擊,「詩路」前後和《勁》副刊與《臺灣日報》副刊合作,刊登新穎而具有前衛風格的現代詩作品。《勁》副刊目前已經停刊,不過《臺灣日報》副刊的「臺灣日日詩」單元仍然保有活躍的生命力,不斷接納新銳作家,刊登出不少品味特殊的作品,也使《 每日一詩 電子報》更具可讀性。

長期支持「詩路」的文建會在二OO一年四月停止支持,這項決定對所有參與這個文學公共媒體建構計畫的成員而言,都感到無比受挫,但工作人員還是決定繼續經營下去。在經費無著的情況下,「詩路」將無法向過去那樣大量建構現代詩資料,所幸我們已經擁有一套可以由詩人與讀者共同建構的管理介面,目前自行更新作品資料的詩人不在少數。加上「新作塗鴉區」、「談詩坊」與《 每日一詩 電子報》繼續運作,「詩路」應當能夠維持一定的活力。決定繼續經營下去,全賴原有工作人員承諾繼續服務,在沒有穩定的企業贊助或捐款的前提下,大家雖然不支薪,但願意在小額捐款的支持下,保持「詩路」的暢通,且繼續編選「詩路」的年度詩選。

 

展望新世代與前衛創作

「詩路」有賴於詩人們共同打造而成,而且隨著新世代不斷地出現,也將綿延下去。因此「詩路」一直努力推廣多媒體與文學結合的新創作類型,為現代詩藝術開創新局面。「詩路」最早引介「妙繆廟」、「全方位藝術家聯盟」等前衛網頁,鼓勵作者在網路世界中創作數位文學,並努力界定這種新文類。

作為一個需要編輯、需要企畫活動、需要資料庫管理的大型專業網站,詩路目前確實無法如建立初期有快速成長的成績。「詩路」必須轉型,需要重新思考資料建構的能量能否來自作者或志工?也需要重新設計資料庫管理的模式?當然,在數位時代不斷引進新穎的經營模式下,「詩路」或許很快也將成為一個不合時 宜 的網站。但無論如何,相信目前在這一條虛擬的道路兩旁呈現出的詩作與詩學理論,應當是具有經典與撼動人心力量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