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電感想
  數位詩的破與立
 
 
文◎須文蔚

場  

  蔡健雅的呼吸是我很喜歡的MTV,整個過程都沒有出現人全是文字,文字透過數位的方式把質感表達出來,像是Poetry TV。透過簡單的色彩和數位效果來看文字的表演過程,可發現設計MTV的人,其實考慮到每個句子,甚至每個字可能的情感的意涵。這裡說的數位效果,有些東西在過去類比時代,製作可能會很困難,例如有很多大量的複製、重覆,特別到最後「沉溺無聲的海底」或是最後講寂寞的感覺時,那些詩句一直重疊上去,造成很大的壓迫,這都是數位的繪圖、動畫,在美學上新的特殊效果,它用來詮釋文學有沒有辦法帶來另個層次的藝術效果?是我有興趣透過今天的討論與各位分享的。在聲光之娛後,接下來就比較嚴肅了。

數位詩的定義  

  為什麼要定「數位詩」這個題目呢?大家或許會很困惑,在網路、BBS寫詩,也可以叫網路詩?那今天所談的網路詩究竟與「網路上張貼」的詩有何不同?其實一這類的作品大體上跟文學傳統的創作形式沒有太大的差異。它是用一種新的集結社群的方式、新的出版方式、新的傳播方式進行的文學革命而已。在美學層次可能沒太多好談,可談的反是大眾文學文化研究論述的那部份。我的《台灣數位文學論》的研究裡面談「網路文學」,是比較偏重文學社會學或文學傳播的面向。

若特別定義作「數位文學」,就是用網路或電腦特有的媒介特質創作的數位化作品,完全不同於一切用平面媒體印刷上所呈現的。這一種詩的型態,我們稱為數位詩。在當代文學裡也稱作「超文本文學」(hyper text),把它放在文本裡說是「超文本」很奇怪,是過度的文本?太猖狂的文本?太過份的文本嗎?我的寫作習慣上用「多向」,Hyper text基本上指的是「多個的方向」的文本或「非平面印刷」的文學。

新文類的誕生

  在文本之外,還有另個層次跟科技有關的文本出現,我稱為「一種新文類的誕生」。

  科技跟文學似乎很矛盾,這裡我用海德格談詩的基礎觀念去談科技,他說科技「tech」的字源不僅是工匠精密的定義也包含新制藝術的呈現,有更多詩的本質。這樣新的文類以為跟科技扯上關係,就覺得它只不過是種聲光之娛、或感官的新刺激,這樣去閱讀以下的作品恐怕你會失望。我們會舉一些很難以理解的作品,雖運用科技但美學意涵沒有降低,而這跟科技的深層意涵有關。

為何上世紀末會出現比較新穎文類呢?這跟上世紀美學發展有關。從十九世紀末開始,不管是未來主義、現代主義興起的各種美學觀念裡就有突破藝術規位的態度,到後現代美學更明顯,也就是一個作品裡,應該是整合文字動畫、圖形聲音的文本。過去一百年裡,這樣的衝動在美術界、雕塑界、音樂、劇場、舞蹈、文學,有非常多的實驗。通常看到跨藝術互文的現象時,自己從事創作的心裡會有一種偷偷的想法:為什麼有人願意作這樣的嘗試?其實,多半是希望透過跨藝術的方式,找到一種藝術的火花到原來快要枯竭的藝術裡,幫它找出新的創作的生命力。在後現代的思潮下,像詩、音樂、舞蹈的現代化,都是起源於媒介表現的型態去形成新的文類,重要的是去尋找更特殊的、更新、更獨立的藝術形式,而非只是「泯滅文類界線」。

  這樣的衝動可以透過幾種型式來表示。

  第一個例子是林群盛的<沉默>(POETRY-BASIC)。「BASIC」指BASIC」語言,打了很多指令後電腦才會告訴你二加二會等於四。他是東南工專的學生,可能學「Basic」遇到了很大的挫敗就用「Basic」語言寫這首詩。這首詩是講什麼呢?就是會清除畫面、螢幕一直變黑。這跟「沉默」的關係呢?他用「1@ CLS 2f GOTO 1f 3f END RUN」四行字表達「沉默」。沉默是什麼?周而復始的,只要電腦不關機它就一直沉默、不斷變黑。但詩的意義是多重可能有各種沉默的可能。

整首詩都是用電腦語言寫成,符號構成的到底算不算詩?這首詩在一九九二年寫成,第二年就被張漢良教授選入七十六年度詩選,詩壇一片嘩然。所以張漢良老師就特別寫了一大篇文章說明為什麼這首詩是「詩」?在<電腦的人機介面與文學的關係>裡,說這單純符號構成的詩,是屬於一種半視覺經驗的詩。既然是用符號,又貼切的交代了「人機介面」的關係。一個寂寞的人坐在電腦前面欲語還休就突然很古典,這狀態下再想像人機介面的關係,這首詩突然就變得深刻。更重要的是張漢良老師說:「這是語碼不足(undercoding)的設計。」他宣告了一種書寫的革命。為何說「語碼不足」?一個文類發展到一個階段,語言反覆被操弄、運用,最後都會覺得語碼是不夠的。怎樣創造更新穎的語碼?可借用電腦語言作為現代詩的書寫,難道不可以借用其他的符號型式嗎?這個縫隙打開之後,可以湧進來的媒材元素或符號就會更多,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這也就可以理解,在同時代有非常多詩人在做一個遊戲叫「詩的聲光」。為什麼要做詩的聲光呢?因為他們覺得詩,好像遇到了一個很大的危機。其實不止是詩遇到很大的危機,整個文學都遇到了很大的危機。白靈老師說:「文學有兩種,一種是站著文學,一種叫躺著文學。」用胡適的講法:一種叫死的文學,一種活的文學。怎麼讓它活起來呢?當時像羅青、白靈、杜十三、趙天福等集合起來做了多次的展演,就叫「詩的聲光」,在舞台上展演詩。例如瘂弦的<鹽>,內容大概是:二嬤嬤壓根兒也沒見過杜斯托也夫斯基,春天來時她總是喊著鹽啊鹽啊給我一把鹽啊,然後天使在榆樹上唱歌就嘲笑她,那你的豌豆大半都沒有開花。接著武昌革命後鹽務大臣從二嬤嬤家經過,可是她的盲瞳裡頭一束藻草也沒有,完全吃不到鹽。二嬤嬤最後就決定就決定在榆樹上吊自殺,天使為她哀悼,豌豆就開了白花幫她戴孝。

這首詩我高中讀的時候只覺得怪有趣,等讀了研究所,接受了比較多的左翼思想,會開始同情弱勢者、關注社會上不平等的現象,回頭讀瘂弦的「鹽」,幾乎每次都會鼻酸。同樣生活在絕境處境的人,他們彼此是不相識的,但憑良心講瘂弦和杜斯托也夫斯基是雷同的。杜斯托也夫斯基在俄國從事革命運動,年輕就被逮捕送去冰天雪地勞改。沙皇用非常殘酷的方法對待囚犯,先槍決掉部分跟他一起被逮捕的人再特赦,所以一起被特赦同志泰半都精神分裂,杜斯托也夫斯基終生也被嚴重的癲癇症糾纏。所以你可以想像杜斯托也夫斯基的作品為何是那麼沉鬱、那麼自我毀滅;革命也沒有帶給二嬤嬤任何好處,她活在沒有階級翻轉、最貧苦的農村裡,最後在悲慘的狀況下選擇結束生命,只是為了終生無法取得的小小物質資源。這樣的東西很動人,要怎麼去演繹它?趙天福用很貧窮劇場的方式,搭配節奏很緩慢的悲哀音樂和現代舞,

稍微多嘴一句,為何敢確認我的解釋是對的?後來聽瘂弦演講,他說了句很動人的話:「其實所有好的詩人都是左翼的。」他那時是軍人,他的超現實主義作品裡,包含很多對中下階層人民的同情,但那時代幾乎連這樣解說的機會都沒有,不過趙天福他們的演繹倒是非常貼切。這樣型式的表演,大致上我稱「類比式」。類比式成本非常高、耗費資源,沒有錄影就再也看不到了。但錄下轉換成數位,這形式在數位時代裡就有很多可能性。因為數位時期在表現形式的特質跟內涵上,會有些能量剛好是過去所沒有。大家知道可以用攝影、電腦繪圖、動態的影像文字、Hyper link、多向的鏈結、互動式的讀寫功能、聲音或者影片的新元素去組合詩。像外國網站負責人Wilhite說數位詩是:「在使用語言跟媒材趨勢的模式上,都和平面的媒材不同,應當把數位詩當成一個跨藝術的綜合體。」

數位詩的類型

  Wilhite說:「我們互動的連結模式是要用文字、影像、動畫、聲音的方式,擴大詩的思考空間,窺探出一種詩的藝術性。不僅要用排版的形式來為詩化妝、或撐場面,而真要帶來一種新的藝術內涵」。從數位形式的質感與美學的角度來說,界定一個作品是不是數位詩,並非從單純形式上的考察而已。除了形式之外,要能更深刻的思考作品是不是講究意象、語言是不是精鍊、有沒有動人的意境、能不能開創一般傳統文學無法帶給我們的新的感動。所以追求數位質感跟美學的特點,在很短的發展歷史,我們已然看到了一些滿獨特的作品。

  第一類型是新具體詩。介紹新具體詩,就要介紹舊具體詩。具體詩的起源其實非常的早,十七世紀英國詩人就開始做類似嘗試,把詩排列成十字架、祭壇,像英美具體詩有名的例子<寂寞>Loneness,把寂寞拆開來中間打一個括號a left fall,詩句短可是非常動態。中國古代就有具體詩了,如回文、各種寶塔詩等。五0年代,實體主義在國際運動的影響底下,台灣也相當風行,例如白荻的<流浪者>。

介紹新具體詩,可透過幾個比較多元、較具規模國外的網站,像是ECP美國州立大學的水牛城校區,他們籌受一個很特殊網站結合詩學課程。另外「Vispo」是Language Image想把語言跟圖象作整合,李順興教授譯成「文字噴泉」,就是用文字拼貼手法,把五篇短文組合在一起,當滑鼠移動文章就開始轉換,不管怎麼轉都是順讀的文章,神奇的是翻成中文後還是一樣。他說這是不斷湧現的文字,文字爆炸、碎裂、又組合,不斷不斷產生新文本。這真正實現後現代精神美學型態的創作。

第二個類型是多向詩,多向詩基礎是從多向文本來的。德州大學分校的<失眠症>是很棒的網站,一九九六年Steve L. Wilson 就開始把David Jewell的詩以HTML語言改寫成多向詩。這首詩有敘事的意味且非常長,寫一個失眠的人,陷入非常長的困境中。運用多文本的方式,跳躍、不斷跳躍的講各種災難、多重結局、多重發展方向、多重組合,所以一整首詩排列組合起來會變成很多不同的文本。

第三類是華語世界的數位詩。第一個介紹的是就是姚大鈞、曹志漣的《妙繆廟》,其中有首詩「京都龍安寺枯山水對坐贈恆實法師」,這首詩講什麼呢?枯山水是日本庭園很一種特殊的名稱,是找奇石下面舖白細的鵝卵石但一棵樹也沒種。這首詩看的枯山水,一塊彩色方塊就是一個枯山水共有十五塊,且圖上方塊佈置跟龍安寺庭院布置剛好跟一樣。寫實、非常寫實的示意圖,名目是枯山水卻充滿了深意,有時紅、有時綠、有是黃、有時談的很死寂就變黑色,又萌發出新的變化出來,多厲害的詩阿,一個字都沒用,卻表現出心念變化感染外界事物的現象,充滿了禪意。

有次和劉紀蕙老師談到,過去要看前衛藝術的作品,必須很辛苦花錢買機票到威尼斯看雙展、裝置藝術、繁複的設計去理解一個觀念,當代藝術大部分都這樣子。最近在台灣很有名的觀念藝術是台南縣政府大廳放了很多蘋果,從新鮮放到爛長蟲發臭,大家都要掩鼻而過。為什麼不清掃?不能清,藝術觀念要告訴你生命的風華到毀滅腐朽之歷程。有的觀念比較簡單,藝術家就到美術館前大便給你看,很受不了吧?觀念藝術可能透過很多的設計告訴你一個觀念,很多這種例子。但作品並不單純可以立體化演出。

多向文本

多向文本是Ted Nelson六0年代創作的概念辭,Ted Nelson得了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病,經常讀了兩頁書就想看另本書、開電視、收音機,這就開始會想真正理想的文本是什麼?理想文本應該是想到詩經,可以一點就到詩經或是楊牧的<蘆葦地帶>、羅智成的<蒹葭>。注意力不能集中其實跟這個很像,Ted Nelson需要這樣的文本設計,就想能不能用一種沒有連續性的書寫系統,文本枝散而靠連線傳奇。在這敘事結構下讀者隨意讀取,而非單線循序漸進思想方式的閱讀,語意因此斷裂趨近柳暗花明,讀者從這語境跳躍到另個語境,轉換速度之快比意識流還快。

語境轉換的工具其實很簡單,用power point、word、front page、JAVE的套裝程式、或java script較高階程式的語言可出現互動結構,像<追夢人>是讀者參與的互動詩、flash可整合多媒體等,多向文本的遊戲能力都會變強。

介紹作品之前,先介紹很了不起的音樂家John Cage,他很多新的音樂觀念促成當代音樂的革命變遷。他一系列的東西較有名的是radio music,因為他非常討厭收音機又覺應該習慣這種聲音,就拿錄音機去錄收音機一直轉換頻道的過程,錄好以後發表,這個觀念震撼了當時的音樂界,也引發不少模仿的風潮。John Cage從實際生活抽樣、抽取聲音,誰說音樂一定要用樂器去演奏?音樂有很多表達的形式啊!

為什麼要講那麼多呢?這跟唐朝李益<立秋前一日覽鏡>的作品關係非常密切,姚大鈞在flash裡叫「多聲部的絕句」。姚大鈞除了做這些創作最喜歡電子音樂,他堅信人講話的聲音可以變成音樂。他們發展一些軟體教外國人說中文,需要到中國各地包括台灣去錄別人的聲音,有一天他們發現人聲合起來就像是一幅清明上河圖,而整張專輯就是各種的聲音。你會發現很好玩,上海市場叫賣和台灣資訊展的內涵,賣電腦和賣豬肉其實是相同,我問他︰「你最著迷的是哪一段?」他說︰「是台灣計程車的無線電台,因為在黑夜裡特別溫暖。」聲音會形成很多畫面,像<立秋前一日覽鏡>本來不是有太多聲音的畫面,他故意加進聲音的元素但很有道理。像士大夫流離在不同的寓所經歷人生,在過程中除了畫面外,不會有南腔北調?不會有綺麗的聲音?不會有異鄉的聲音嗎?有一天他回想生命歷程,這些聲音都會一一湧現。姚大鈞不可能回到唐代,他只能在現代中國錄製南腔北調做成多聲部絕句。概念很簡單,但所表達出來的概念意涵很豐厚,對李益的詩也有感官不同的刺激。

 

以上就是「立」的層次一小部分的抽樣。數位文學的發展在我的觀感裡,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挑戰和有趣的文類。未來的發展性,以我在學校裡的經驗和學生的互動其實滿好玩的,很多同學也提出些有趣的作品。我有一個網站「觸電新詩網」,也希望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試試看,你不會做動畫沒關係,可以做「手排」的。現在可以開始思考,如果要做一首情詩是有電,應該要怎麼寫?

 

 

須文蔚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