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電感想
  傳播新科技的遠景與迷思
 
 
文◎須文蔚

  儘管像赫胥黎(Huxley, A. L.)或是歐威爾(Orwell, G.)等一流的小說家用寓言恫嚇人們,宣稱把人類未來寄託給新科技的想法,將會帶來無止盡災厄,人們還是朝著「資訊高速公路」飛奔而去。

新世界與舊世界看來是截然對立的,但相生相剋之間,卻有著奇妙的呼應。就像歐威爾寫成《一九八四》的一九四八年,人們一方面才剛體會到老大哥利用科技讓人無所遁逃於天地的恐懼,另一方面,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在同年發明了半導體,至今短短的四十年間,把人類的文明推向一個空前的大變革,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走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烽火連天中。

不管你喜不喜歡新科技,你都已經利用各種新的工具,或是接受各種新傳播形式,改變生活的習慣。

曾幾何時,我們會在報紙的更正啟事中看見:「因手民誤植,特此更正」的字樣。在不到十年的功夫,各大媒體紛紛編採電腦化,撿字排版印刷的勞動者退出媒體,所有新一代的媒介從業人員都需熟悉基本的電腦文書處理軟體。事實上,媒體不過是眾多資訊化程度較早的企業之一,新科技的高效率,勢必會改變企業為新世代開出的工作條件。「資訊素養」一時之間成為一種通識的、基本的智能,再過幾年,不會使用電腦已經不是趕不趕得上潮流,時不時髦的面子問題,勢必會變成攸關生計的生存問題。

始終記得在十幾年前的一個除夕夜,三家電視台照例在午夜後聯播賀歲節目,諧星許不了胡鬧地唱著歌,其他的演員提醒他,發出這麼難聽的聲音,觀眾可是會轉台的。許不了嘲諷地對著螢光幕說:「不想看的話,你可以轉台啊!轉台啊!」事實上,觀眾除了關機以外,在聯播的情況下,還真是別無選擇。但隨著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的出現,讓資訊更加多元,在大家忙著按遙控器轉台的同時,各個頻道中掀起的Call-in風,啟發了參與式民主的政治文化,不斷衝撞台灣的政治機制、經濟決策。觀眾的主動與選擇的權力不斷擴大,我們在電視的螢光幕中,絕對再也看不到像許不了那種自滿的說話方式,就連政治人物也越來越少用過去那種「作之君、作之師」的態度說話,傳播新科技確實扮演了文化、社會革命的急先鋒。

    再把漸漸被廣為大眾接受的大哥大、網際網路、DVD、IC卡、虛擬實境等等可能的影響加總起來,我們不難發現,我們正面對一個傳輸效率越來越高,大量資料儲存能力越來越強,資訊交換無遠弗屆,訊息重現越來越接近真實的美麗新世界,不過雖然我們安然度過一九八四年,但並不代表科技文明已經可以帶領人們進入烏托邦。

就像拼命想說服人們使用大哥大的廠商會不斷強調:「科技始終起源於人性。」他們想安撫的正是人們對新科技「反人性」的懷疑與排拒,但是科技真的能盡如人意?是如此溫馴而友善?這倒不盡然。

使用新科技的代價,往往就是生活在各種窺視狂的「監視器」之下。除了不懷好意的「針孔」攝影機外,每天開車上路,你要會學著躲避各式各樣的超速照相機;進銀行、大樓電梯、便利超商或任何一家商店,你都被電子監視器全程監控;在家裡上網路,聰明的網路管理者早在你進站的同時,把Cookies植入你的電腦中,觀察你瀏覽的時間、頁數乃至於下載資料的類型。你只能裝作不知道,或是根本不在乎,不然你一定會寢食難安。

使用傳呼機、大哥大何其方便?但是現在你搭乘長途巴士或火車,大概別想好好地假寐一番,因為各種電子通訊鈴聲此起彼落,加上機主旁若無人的交談,更像是耳邊揮之不去的蚊蟲鳴叫。

當然,傳播新科技帶來一種文化多元的風貌,我們有比過去更多的資訊管道可以得到知識,但是這些「新管道」其實並不保障「新聲音」,新瓶裝舊釀的情況屢見不鮮,現代的商人更是懂得利用跨媒體的「整合式行銷」,翻天覆地地把商品資訊送到消費者面前。難怪英國的政經學者梅鐸(Murdock, G.)會笑稱,當人們在無線電視、有線電視、電影院、商店、T恤上看到的都是蝙蝠俠的時候,我們還會認為這是一個多元的社會?

在傳播新科技陸續問世的同時,除非我們仿效梭羅,回到「湖濱散記」那樣原始、素樸的生活狀態中,我們顯然要不斷在「便利」、「高效率」與「人性」、「文化」甚至「新道德」間交戰,如何不迷失於科技神話的迷思,正視新科技對生活、文化甚至政治所造成各種影像,人類才會是最大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