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電感想
  國家文學館的整合力與資訊化
 
 
文◎須文蔚

    今年(1998)5月23日「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落腳台南的消息傳出,象徵著文學界爭取許久的「國家文學館」終於找到「胎盤」,不久的將來就要誕生一個新生命,他如何從眾多學院、研究機構、文學社團、私人文學紀念館與資料庫中脫穎而出?而且在資訊時代不會輸在起跑點上?整合力與資訊化勢必是國家文學館籌設時的應當注重的兩大方向。

 

    在大眾文化、影視媒體與國際資本快速連結的情況下,本地文學環境確實陷入空前的危機,雖然風雨如晦,但處於結構性劣勢位置的文學社群仍然雞鳴不已,既有的研究機構或文學社團在近年來仍奮力傳下文學的薪火。特別是過去備受忽視的台文作家、客語作家也在研究者與文化主管機關協助下,陸續出版評論集、選集或全集。不過文學機構間的交互連結不足,彼此沒有相互提供資源,導致在不同領域的努力像是零碎的拼圖一樣,還散亂在島嶼的四面八方,文學研究者無從有系統地取得各地方文化中心的文學出版品,或清楚個別紀念館、圖書館或資料庫的內容,一般的讀者更是毫無頭緒,甚至對這些文學資訊一無所知。

 

「國家文學館」沒有必要成為另一個大型的「博物館」,而應該戮力於從不同的文學機構的努力中拼貼出具有鉅觀、整體性的地圖。「國家文學館」更不適合以上級指導機關的姿態出現,塑造出標識著國家或政府的主流文化意識,而應該在充分尊重民間社會文學社群自主性的前提下,協助這些團體獲得更充分的資訊,以及保存維護文學資料的技術與觀念。這種以地方性文學團體、研究機構乃至讀者為主體的的「整合」方式,才能維繫文學創作與研究的多元性與生命力。

 

在資訊時代,數位典藏是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圖書館,博物館,媒體可以自行以多媒體方式儲存文物,並且透過文字、影片、錄音的數位化,鉅細靡遺地保存作家的手稿、照片、訪談記錄、作品朗誦或演出的記錄。二方面,數位典藏後,讓珍貴的文物或作家記錄可以複製並允許更多讀者與研究接近與觀賞。而讀者不必遠赴台南,就可親近「國家文學館」的數位典藏資料,在網路世紀應當不是夢想。

 

目前配合光碟與網路的推廣,國家圖書館的《當代文學史料影像全文系統》(http://192.83.186.7/cgi/m_writer)開放全球資訊網讀者檢索,這個本系統收集了四十餘年來臺灣地區當代文學作家約一千位之基本資料及其生平傳記、手稿、照片、著作年表、作品目錄、評論文獻、翻譯文獻、名句及歷屆文學獎得獎記錄。另一方面,《詩路》(http://poem.com.tw)的典藏計畫,則以典藏台灣地區重要現代詩人作品、翻譯作品及多媒體資料為宗旨。類此文學資料的建立,都已經交出亮麗的成績單。「國家文學館」如何協助既有的數位典藏資料庫擴充內容與提昇品質,並催生尚未建構數位多媒體資料庫的文類,如散文、小說、報導文學、文學評論、文學史等,或是扶助建立個別作家全集型的數位典藏資料庫,再連結與整合成具有整體性並方便檢索的系統,相信是國家文學館成敗的重大關鍵。

 

   我們期望國家文學館能善盡文學資料保存的工作,絕非為了追悼「即將式微」的文學,而是希望透過這個在府城新生的文學推手,藉著強而有力的整合力量與資訊功能,擴展文學閱讀、研究的空間,把台灣文學帶向另一次文藝復興的新世紀。